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自然生态(上)▪P3

  ..续本文上一页尺半,树围有三.四五公尺,它的枝叶垂盖到地面,整个树形有如撑开的伞一般呈现优美的弧度,当地又称它为「雨伞松」。这棵松树不但喝水,还要喝酒,一没有酒喝树叶即枯黄、了无生气。由于松树每年要喝掉大量的酒,寺方不堪负荷,最后由政府按时供应。

  目前政府的相关单位,每年的春秋二季,还为喝酒树举行供养米酒仪式,他们首先在树根周围挖筑水沟,将米酒和水调好后注入水沟内做为「犒赏」,大约每年要喝掉韩国传统米酒三百公升。

  佛光山现任住持心定和尚于一九九九年十月参访云门寺时,听说了这棵喝酒的树,曾为它宣说三皈五戒,还特别劝说不饮酒戒。寺方及政府的相关单位除了申致谢忱,也认为人喝多了酒会作乱,但是树喝了酒只会更苍劲,何况它已经喝了五百年,恐怕一时也戒不了,所以决定还是让它继续喝酒,以保长命千岁。

  植物之间也有「亲家」和「冤家」。科学家经过实验证明︰情投意合的植物为伍,会亲亲热热,相得益彰。像洋葱与胡萝卜就是好友,它们散发出的气味可以驱逐彼此的害虫。大豆喜与蓖麻为邻,因蓖麻的气味能使危害大豆的金龟子望而生畏,避而远之。玉米和碗豆合作,两者生长健壮,互惠互利。葡萄园里种上紫罗兰,彼此能够友好相处,结出的葡萄香味更浓。更有趣的是,英国科学家用根茎叶散发化学物的莲线草,与萝卜混种在一起,半个月内就长出了大萝卜。檫树和杉树种在一块,能够互避其短,互惠其长,有利于双方健康生息和改良土壤。

  有些植物却是水火不容的冤家。卷心菜和芥菜是一对仇敌,相处后两败俱伤。水仙和铃兰休想为邻,长在一起会同归于尽。白花草、木樨与小麦、玉米、向日葵共同生活,会使小麦等作物一无所获。甘蓝头和芹菜、黄瓜和西红柿、荞麦和玉米、高粱和芝麻等,都是冤家对头。

  从植物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它们实具有活泼、温馨、有趣的情感,以及友爱互助的道义。

  3.坚忍精进

  前面提到植物能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但是当支持它们生命活动的水极度缺乏时,它们是如何忍耐和应变呢?在干燥地生长的植物,除了缩小表面的体积,防止水份蒸发,它们会拼命伸展根部去寻觅吸收遥远的水份,有时一等就是好几年。

  等待发芽生长的种子,能够维持多少年的寿命?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统计,植物种子的寿命十年以上的有七百多种,一百岁的种子有六十多种,五百岁以上的种子有二十多种。不过,一九五二年中国大陆的科学家,曾在辽宁省大连市郊外的窪地里,挖掘出一批长久埋于地下的古莲子,经过放射性同位素C14测定和孢粉研究,证明它们已有一千年左右的寿命。后来挫开硬壳栽种,居然能发芽生长并开出艳丽的花朵;这也印证佛教「生命不灭」的真理。

  同一年,日本的大贺博士也在千叶县的低洼沼泽地下,发现沈睡两千多年的莲子,种植后也一样能发芽、开花。不过,目前寿命最长的应是在北美洲被发现的「北极羽扇豆」种子,它们已有一万年的寿命!

  在缺乏水份和氧气的状态下,植物卓越的耐力实非人类和其它动物所能及的。

  有些植物能吸收有毒金属,并存放在茎和叶的细胞中,原本是用来抵御昆虫或防止感染。现在它们的「吸毒」能力,已被用在清理污染的土地上面。向日葵是吸收放射性物质的大功臣,一九八六年四月,苏联乌克兰的车诺比尔核电厂爆炸,幅射外泄后,反应炉附近的池子里,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放射性锶都被向日葵吸收了。

  其它如高山菥蓂(一种草名)能吸收土里的铅、锌、镉;白杨被用来清除地下水中的含氯溶剂;苜蓿可以清除石油;曼陀罗能带走铅之类的重金属;甘蓝菜能降低放射性粒子的含量;有些苔类植物会吸收水中水银,净化河流……

  当然,这些植物努力不懈地吸走毒素,最后自己也成了污染者,就会被连根拔起,彻底销毁,成为壮烈成仁的牺牲者。

  (三)佛教与植物的关系

  花草树木在大自然整体生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和佛教也一直保持密切的关系呢。

  1.僧人护林

  佛教的创立,最初并没有寺院,佛陀带领著弟子们沿途行化,森林成为出家人的栖息场所,僧侣们早晨从山林走到村落,或托鉢乞食,或游行说法,晚上又回到山林,在树下禅观冥思,精勤修道。

  后来佛陀带领弟子们到灵鹫山的茂林翠竹中修习,摩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亲率大臣赶往灵鹫山,向佛陀请法,并在迦兰陀竹林营建精舍,供养佛陀,使僧团能长期安住和弘法,佛教才开始有了寺院。

  过去印度的僧众,大多住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里,所以僧众居住的地方,即以「兰若」称之。兰若,梵云阿兰若,是指无诤的闲静处。《释氏要览》卷一里叙述《宝云经》云:「独静无人,不为恼乱,乞食易得,非远非近,多诸林木华果,清净美水,龛室安稳。」《智度论》云:「远离处最近二里,能远益善,去村一拘卢舍。」也就是靠近村庄不远,有花草树木、清净流水的地方。

  佛陀非常肯定山林生活的意义,因为树林能帮助修道者达到身心的宁静,易于耕植智能的种子,所以体验森林生活,对修道者智能的显现和开展有很大的助益。

  中国则多以「丛林」称寺院。经典中对「丛林」一语的解释颇多。如《大智度论》卷三记载,僧众和合居住于一处,犹如大树聚集的丛林,故以之为喻;《大庄严经论》说众僧是胜智的丛林;根据《禅林宝训音义》的说法,「丛林」二字是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义,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一般又以芳香的栴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的清静森林,所以又称栴檀林。另外,《大乘义章》卷十三记载,丛林能生智能、神通等功德,所以又称功德丛林。《中峰本禅师语录·东语西话》云:「世称丛林者,盖取喻于草木也,法道之所寄,材器之所从出焉。」

  佛陀说:「依雪山上,有大高广之树,五事长大:一、根不移动;二、皮极厚大;三、枝节远荫;四、靡所不覆;五、叶极茂盛。」意思是善知识如山,有广大茂密的树林可庇荫我们成长。因此,古来在森林中也孕育了无数的高僧大德。

  唐代大梅法常禅师,他在浙江余姚南方七十里处,层峦叠翠的大梅山下,筑有一间简陋茅蓬,四周翠松环抱,宁静安详。茅舍前有一水池,池中荷叶田田,荷花挺立,飘送淡淡幽香。于此,大梅法常禅师写下一首诗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也开示世人,种植华果树木,能使人清凉,功德也会日夜增长。《毘尼母经》卷五说:「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种树除了美化环境,也是佛门的修行之一。

  《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三里,佛陀除了肯定种植花草树木的功德,也提到修剪时须配合植物的成长情形,新长出来的嫩叶不宜动它,应在茂盛繁华时才作适当的修剪,不应作出伤害山林的行为。对于蔬果青菜,也不应在未成熟之际,就抢取摘落,破坏它成长的生机,应等待时机,俟瓜熟蒂落才摘取食用。

  另外,佛教对森林的贡献,也可以从佛经中得到印证。如《阿弥陀经》中的七宝行树,呈现的是一处清凉苍郁的森林景致,而阿弥陀佛俨然就是一位森林的保育专家。

  过去中国的佛教寺院,已知道森林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在唐代,泗州(今安徽省泗县)年年都有水害,开元寺高僧明远法师与郡守苏遇等谋画在沙湖西隙地创避水僧坊,种植松、杉、楠、桧等一万株,消除水患,造福百姓;唐代百丈禅师在江西百丈山垦山闢田,自立禅院,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说明垦山闢田即是佛法大义;他的学生,开创黄檗山的希运禅师也是植树栽松,勤于作务;到了临济禅师仍然承继农禅生活;后唐象山县蓬莱山寿圣禅院住持永净法师,曾经开田三百亩,植松十万余株,对地方的水土保持贡献很大。

  唐代南岳玄泰上座,曾因衡山多被山民烧毁,危害甚钜,而作了一首〈畲山谣〉,远近传播,上达于朝廷,终使皇帝下诏禁止砍伐。〈畲山谣〉的歌词是:

  畲山儿,无所知,年年斫断青山嵋。就中最好衡岳色,杉松利斧摧贞枝,灵禽野鹤无因依,白云回避青烟飞,猿猱路绝岩崖出,芝术失根茅草肥。年年斫罢仍栽锄,千秋终是难复初。又道今年种不多,来年更斫当阳坡。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

  唐代景岑和尚住在湖南长沙山,因山中松竹常遭人破坏,也作了一首〈诫人斫松竹偈〉,以保护山林。偈云:

  千年竹,万年松,枝枝叶叶尽皆同。

  为报四方玄学者,动手无非触祖公。

  此外像菠菜、新罗茄子、胡桃、胡椒、胡萝卜、菠罗密、贝多树等植物,原为外国植物,藉由中外僧侣的弘法交流,成功地引进中国,也是佛教对农作物的贡献。

  2.草木说法

  佛教有许多藉由花草树木说法、沟通、往来,乃至悟道的例子。《佛说宝如来三昧经》卷一描述:

  有东方无极佛刹土,遣无数菩萨悉如如来等。各各自持无形之华,十万种异色之华,来到竹园,为正觉作礼,以华散正觉上却就坐。复有南方无极佛国土,复遣无数菩萨悉如如来。各各持二十万种华,来到竹园中,为正觉作礼……。

  诸佛菩萨之间的往来也和人类一样,相见时会互赠适当的礼物。所以,当他方世界的诸佛菩萨,来到娑婆世间拜访佛陀畅谈法义时,庄严的花朵,就扮演著诸佛菩萨的佛心。拥有佛法滋润的鲜花,在诸佛菩萨间相赠流转,散发著清净与庄严。

  除了在佛菩萨间相赠流转外,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透过花表达心与心的相应。还有所谓「一步一莲花」、「天女散花」、「借花献佛」、「雨天曼陀罗花」……都是表示花草树木清净、有佛性,能与佛道相应。

  树木也是禅观的对象,《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中第四观「宝树观」。观想净土的七重行树,每棵树皆高八千由旬,有七宝映饰,珠网覆盖树上,而…

《佛教与自然生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