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尺半,樹圍有叁.四五公尺,它的枝葉垂蓋到地面,整個樹形有如撐開的傘一般呈現優美的弧度,當地又稱它爲「雨傘松」。這棵松樹不但喝水,還要喝酒,一沒有酒喝樹葉即枯黃、了無生氣。由于松樹每年要喝掉大量的酒,寺方不堪負荷,最後由政府按時供應。
目前政府的相關單位,每年的春秋二季,還爲喝酒樹舉行供養米酒儀式,他們首先在樹根周圍挖築水溝,將米酒和水調好後注入水溝內做爲「犒賞」,大約每年要喝掉韓國傳統米酒叁百公升。
佛光山現任住持心定和尚于一九九九年十月參訪雲門寺時,聽說了這棵喝酒的樹,曾爲它宣說叁皈五戒,還特別勸說不飲酒戒。寺方及政府的相關單位除了申致謝忱,也認爲人喝多了酒會作亂,但是樹喝了酒只會更蒼勁,何況它已經喝了五百年,恐怕一時也戒不了,所以決定還是讓它繼續喝酒,以保長命千歲。
植物之間也有「親家」和「冤家」。科學家經過實驗證明︰情投意合的植物爲伍,會親親熱熱,相得益彰。像洋蔥與胡蘿蔔就是好友,它們散發出的氣味可以驅逐彼此的害蟲。大豆喜與蓖麻爲鄰,因蓖麻的氣味能使危害大豆的金龜子望而生畏,避而遠之。玉米和碗豆合作,兩者生長健壯,互惠互利。葡萄園裏種上紫羅蘭,彼此能夠友好相處,結出的葡萄香味更濃。更有趣的是,英國科學家用根莖葉散發化學物的蓮線草,與蘿蔔混種在一起,半個月內就長出了大蘿蔔。檫樹和杉樹種在一塊,能夠互避其短,互惠其長,有利于雙方健康生息和改良土壤。
有些植物卻是水火不容的冤家。卷心菜和芥菜是一對仇敵,相處後兩敗俱傷。水仙和鈴蘭休想爲鄰,長在一起會同歸于盡。白花草、木樨與小麥、玉米、向日葵共同生活,會使小麥等作物一無所獲。甘藍頭和芹菜、黃瓜和西紅柿、荞麥和玉米、高粱和芝麻等,都是冤家對頭。
從植物的種種表現,可以看出它們實具有活潑、溫馨、有趣的情感,以及友愛互助的道義。
3.堅忍精進
前面提到植物能適應不同的生長環境,但是當支持它們生命活動的水極度缺乏時,它們是如何忍耐和應變呢?在幹燥地生長的植物,除了縮小表面的體積,防止水份蒸發,它們會拼命伸展根部去尋覓吸收遙遠的水份,有時一等就是好幾年。
等待發芽生長的種子,能夠維持多少年的壽命?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統計,植物種子的壽命十年以上的有七百多種,一百歲的種子有六十多種,五百歲以上的種子有二十多種。不過,一九五二年中國大陸的科學家,曾在遼甯省大連市郊外的窪地裏,挖掘出一批長久埋于地下的古蓮子,經過放射性同位素C14測定和孢粉研究,證明它們已有一千年左右的壽命。後來挫開硬殼栽種,居然能發芽生長並開出豔麗的花朵;這也印證佛教「生命不滅」的真理。
同一年,日本的大賀博士也在千葉縣的低窪沼澤地下,發現沈睡兩千多年的蓮子,種植後也一樣能發芽、開花。不過,目前壽命最長的應是在北美洲被發現的「北極羽扇豆」種子,它們已有一萬年的壽命!
在缺乏水份和氧氣的狀態下,植物卓越的耐力實非人類和其它動物所能及的。
有些植物能吸收有毒金屬,並存放在莖和葉的細胞中,原本是用來抵禦昆蟲或防止感染。現在它們的「吸毒」能力,已被用在清理汙染的土地上面。向日葵是吸收放射性物質的大功臣,一九八六年四月,蘇聯烏克蘭的車諾比爾核電廠爆炸,幅射外泄後,反應爐附近的池子裏,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放射性锶都被向日葵吸收了。
其它如高山菥蓂(一種草名)能吸收土裏的鉛、鋅、镉;白楊被用來清除地下水中的含氯溶劑;苜蓿可以清除石油;曼陀羅能帶走鉛之類的重金屬;甘藍菜能降低放射性粒子的含量;有些苔類植物會吸收水中水銀,淨化河流……
當然,這些植物努力不懈地吸走毒素,最後自己也成了汙染者,就會被連根拔起,徹底銷毀,成爲壯烈成仁的犧牲者。
(叁)佛教與植物的關系
花草樹木在大自然整體生態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和佛教也一直保持密切的關系呢。
1.僧人護林
佛教的創立,最初並沒有寺院,佛陀帶領著弟子們沿途行化,森林成爲出家人的棲息場所,僧侶們早晨從山林走到村落,或托鉢乞食,或遊行說法,晚上又回到山林,在樹下禅觀冥思,精勤修道。
後來佛陀帶領弟子們到靈鹫山的茂林翠竹中修習,摩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親率大臣趕往靈鹫山,向佛陀請法,並在迦蘭陀竹林營建精舍,供養佛陀,使僧團能長期安住和弘法,佛教才開始有了寺院。
過去印度的僧衆,大多住在都城郊外幽靜的林地裏,所以僧衆居住的地方,即以「蘭若」稱之。蘭若,梵雲阿蘭若,是指無诤的閑靜處。《釋氏要覽》卷一裏敘述《寶雲經》雲:「獨靜無人,不爲惱亂,乞食易得,非遠非近,多諸林木華果,清淨美水,龛室安穩。」《智度論》雲:「遠離處最近二裏,能遠益善,去村一拘盧舍。」也就是靠近村莊不遠,有花草樹木、清淨流水的地方。
佛陀非常肯定山林生活的意義,因爲樹林能幫助修道者達到身心的甯靜,易于耕植智能的種子,所以體驗森林生活,對修道者智能的顯現和開展有很大的助益。
中國則多以「叢林」稱寺院。經典中對「叢林」一語的解釋頗多。如《大智度論》卷叁記載,僧衆和合居住于一處,猶如大樹聚集的叢林,故以之爲喻;《大莊嚴經論》說衆僧是勝智的叢林;根據《禅林寶訓音義》的說法,「叢林」二字是取其草木不亂生長之義,表示其中有規矩法度。一般又以芳香的栴檀樹林比喻佛門龍象所住的清靜森林,所以又稱栴檀林。另外,《大乘義章》卷十叁記載,叢林能生智能、神通等功德,所以又稱功德叢林。《中峰本禅師語錄·東語西話》雲:「世稱叢林者,蓋取喻于草木也,法道之所寄,材器之所從出焉。」
佛陀說:「依雪山上,有大高廣之樹,五事長大:一、根不移動;二、皮極厚大;叁、枝節遠蔭;四、靡所不覆;五、葉極茂盛。」意思是善知識如山,有廣大茂密的樹林可庇蔭我們成長。因此,古來在森林中也孕育了無數的高僧大德。
唐代大梅法常禅師,他在浙江余姚南方七十裏處,層巒疊翠的大梅山下,築有一間簡陋茅蓬,四周翠松環抱,甯靜安詳。茅舍前有一水池,池中荷葉田田,荷花挺立,飄送淡淡幽香。于此,大梅法常禅師寫下一首詩偈: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余。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在《增一阿含經》中,佛陀也開示世人,種植華果樹木,能使人清涼,功德也會日夜增長。《毘尼母經》卷五說:「若比丘爲叁寶種叁種樹:一者果樹,二者花樹,叁者葉樹,此但有福無過。」種樹除了美化環境,也是佛門的修行之一。
《摩诃僧只律》卷叁十叁裏,佛陀除了肯定種植花草樹木的功德,也提到修剪時須配合植物的成長情形,新長出來的嫩葉不宜動它,應在茂盛繁華時才作適當的修剪,不應作出傷害山林的行爲。對于蔬果青菜,也不應在未成熟之際,就搶取摘落,破壞它成長的生機,應等待時機,俟瓜熟蒂落才摘取食用。
另外,佛教對森林的貢獻,也可以從佛經中得到印證。如《阿彌陀經》中的七寶行樹,呈現的是一處清涼蒼郁的森林景致,而阿彌陀佛俨然就是一位森林的保育專家。
過去中國的佛教寺院,已知道森林與水土保持之間的關系。在唐代,泗州(今安徽省泗縣)年年都有水害,開元寺高僧明遠法師與郡守蘇遇等謀畫在沙湖西隙地創避水僧坊,種植松、杉、楠、桧等一萬株,消除水患,造福百姓;唐代百丈禅師在江西百丈山墾山闢田,自立禅院,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說明墾山闢田即是佛法大義;他的學生,開創黃檗山的希運禅師也是植樹栽松,勤于作務;到了臨濟禅師仍然承繼農禅生活;後唐象山縣蓬萊山壽聖禅院住持永淨法師,曾經開田叁百畝,植松十萬余株,對地方的水土保持貢獻很大。
唐代南嶽玄泰上座,曾因衡山多被山民燒毀,危害甚钜,而作了一首〈畲山謠〉,遠近傳播,上達于朝廷,終使皇帝下诏禁止砍伐。〈畲山謠〉的歌詞是:
畲山兒,無所知,年年斫斷青山嵋。就中最好衡嶽色,杉松利斧摧貞枝,靈禽野鶴無因依,白雲回避青煙飛,猿猱路絕岩崖出,芝術失根茅草肥。年年斫罷仍栽鋤,千秋終是難複初。又道今年種不多,來年更斫當陽坡。國家壽嶽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
唐代景岑和尚住在湖南長沙山,因山中松竹常遭人破壞,也作了一首〈誡人斫松竹偈〉,以保護山林。偈雲:
千年竹,萬年松,枝枝葉葉盡皆同。
爲報四方玄學者,動手無非觸祖公。
此外像菠菜、新羅茄子、胡桃、胡椒、胡蘿蔔、菠羅密、貝多樹等植物,原爲外國植物,藉由中外僧侶的弘法交流,成功地引進中國,也是佛教對農作物的貢獻。
2.草木說法
佛教有許多藉由花草樹木說法、溝通、往來,乃至悟道的例子。《佛說寶如來叁昧經》卷一描述:
有東方無極佛刹土,遣無數菩薩悉如如來等。各各自持無形之華,十萬種異色之華,來到竹園,爲正覺作禮,以華散正覺上卻就坐。複有南方無極佛國土,複遣無數菩薩悉如如來。各各持二十萬種華,來到竹園中,爲正覺作禮……。
諸佛菩薩之間的往來也和人類一樣,相見時會互贈適當的禮物。所以,當他方世界的諸佛菩薩,來到娑婆世間拜訪佛陀暢談法義時,莊嚴的花朵,就扮演著諸佛菩薩的佛心。擁有佛法滋潤的鮮花,在諸佛菩薩間相贈流轉,散發著清淨與莊嚴。
除了在佛菩薩間相贈流轉外,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透過花表達心與心的相應。還有所謂「一步一蓮花」、「天女散花」、「借花獻佛」、「雨天曼陀羅花」……都是表示花草樹木清淨、有佛性,能與佛道相應。
樹木也是禅觀的對象,《觀無量壽經》十六觀中第四觀「寶樹觀」。觀想淨土的七重行樹,每棵樹皆高八千由旬,有七寶映飾,珠網覆蓋樹上,而…
《佛教與自然生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