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丛林语言规范▪P2

  ..续本文上一页

  另外,如果是想挂单几天,就说:「打扰常住。」想留下来参学,则云:「亲近常住。」挂单后,要依寺院的规矩安单。过去受戒者,都要学习挂单,现将传统挂单的程序说明如下:

  1.先至客堂挂单,人往东边凳子坐,衣单放在西单门口外。

  2.等候茶房或侍者来问话,办资料,之后通知知客师。

  3.知客师穿著大袍由房间出来,到门口看一看可有衣单,随后即走回门内东单椅子处,此时学人要机警起身,向上言:「顶礼知客师父!」知客师答:「问讯!」参学僧即问讯,知客师坐下,参学僧也随之坐下。

  4.知客师问话:「从何来?」「上下何名?」「来作什么?」此时不可以答上○下○,要直称自己名○○。若是要长期留下,即言:「亲近常住学习。」若为短期数日,即言:「打扰常住挂单。」

  5.知客师检阅戒牒。(有报纸二倍大,有一定折法,不可以折错。)

  6.送单时须言:「礼谢知客师父。」

  由茶房、侍者带至云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师会在此请挂单者先礼佛三拜,并说:「顶礼寮元师父。」然后,寮元师喊:「礼送知客师父回寮。」此时学人要向前二、三步送至门槛,目送知客师,直至不见身影才转头,再听寮元师父的吩咐,交待事项及日课行程。

  7.若是亲近常住者,寮元会将其详细的资料送至常住,由常住为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禅堂当清众学规矩。表现优秀者,往往半年后即由清众升做悦众,渐渐成为纲领职事,若是一般领行单者,就不一定要经禅堂训练。

  在丛林里,单也表「人」,除了挂单是指到寺院投宿之外,若已额满不接受云水僧挂单,称为「止单」。自己左右两邻的单位,称「邻单」。辞别寺院而他去,称「起单」或「抽单」。僧众挂单后,日久知其行履确可共住者,即送入禅堂,称「安单」。拜访他人的住处,称「看单」。若犯戒被摈出门,称「迁单」。偷偷地离开常住,称「溜单」。提供僧众住宿额满,称「满单」。无限制接引僧众投宿,称「海单」。安排僧众住宿,称「送单」或「进单」。

  (二)请职圆职

  丛林的任期制度,对于人才的养成与流通有很大的助益。每年一到「期头期尾」(丛林职事的调职分期头、期尾。期头指农历七月十六日,属于大调动;期尾指农历正月十六日,属于小调动)职务调动时,凡任期圆满者,必须分别向大和尚或客堂请辞,经过大和尚邀约全山长老开会安排后,完成「请职圆职」的新任命。

  圆职即指任期圆满了要请职或再任一期;请职则是于期头、期尾时的人事调动,因任期圆满,要向住持辞职。圆职有二义:1.职务圆满到期(任期之内做完,圆满要辞职)。2.圆满到期,可以请调,但获常住欣赏肯定,要其再续职留任,也称为圆职。

  古代丛林,凡组织系统严谨的寺院,其人事制度有所谓「四十八单」职事。四十八单又分为序职、列职二种;序职有职无权,列职则有职有权。序职,代表的是道德、学问、阶位,大都是老成持重,长于道德修行者担任,虽然有名、有职,但无实权,譬如军队的上将、上校等;列职,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职务,譬如团长、总司令等,握有实权。

  职务调动时,任期圆满的序职者须向方丈和尚请辞,列职者则向客堂请辞。因此过去丛林中,每当元月初八、七月初八,由知客师在斋堂禀告宣布:「各位老参上座,各位职事师父,学人有话打诸位的闲岔,今天有三件事情宣布:第一,今天是正月初八,依祖规,所有全寺人等,任期即将届满,应该依祖训向住持请辞。……」请辞后,于初九、初十,大和尚邀约全山长老召开会议,详分序、列职者,经长老通过,送至客堂,客堂则挂牌昭告全寺。

  在牌尚未挂出之前,即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日,大和尚先请圆职者吃饭,委任其下一期继续原有的职务,亦即不调动。未圆职者,经大和尚协调安排新职务后,大和尚也会择期请新任职务者聚餐。在此期间,约十五或十六日,客堂张贴挂牌:「奉和尚命,请○○法师为堂主兼副寺;请○○法师充任某职事……」,挂牌以后,当天交接,次日上任。这就叫做「请职圆职」。

  依传统规矩,新任知事(掌管僧众杂事、庶务之职务)须一起至住持面前展具,礼拜说道:「某等乍入丛林,诸事生疏,过蒙提拔,下情不胜恐惧之至。」事后,堂司行者(维那之下,掌诸杂务之役僧)也会高声呼:「大众礼贺新知事。」大众触礼一拜之后,又呼道:「新知事礼谢大众。」

  出家为僧,大多抱持为法而来的心态,无论担任何种职务,只求尽心尽力奉献常住,因此,职务或上或下的调动,都能以平常心视之,而在和平的请职圆职仪式中庄重完成。

  (三)普茶

  丛林里逢春节期间,或特定法会活动之后,住持和尚为慰劳住众的辛劳,会举行「普茶」仪式(如今日之茶会),请大众喝茶、吃点心。各寺院普茶的时间、地点、形式稍有差异。在《金山规约》里写道:

  维那临上殿时,预命一位悦众师在堂内照应,摆和尚桌子、座位、桌盒茶等,以及香花灯炭。大众师的普茶,皆须预备装好。普佛下殿时,维那在殿云:「外寮诸师,请至禅堂吃普茶。」回堂候外寮师到齐,维那预先请班首知客和僧值陪候和尚。悦众鸣引磬,迎请和尚进堂,问讯至座。维那云:「大众师顶礼和尚。」尚云:「不为礼。」办事人散茶点。待至吃毕,维那招呼:「大众师送和尚回方丈。」尚云:「免礼。」维那又云:「外寮师将手巾取出来,吃不了的点心带回去慢慢吃。」

  除了普茶,尚有住持为大众说法的「普说」;请全寺大众齐心协力、共同劳动的「普请」(今俗称「出坡」);上供的「普供」,斋后的「普回向」;用于消灾、作寿、喜庆的延生普佛;用于往生、超荐、冥寿的荐亡普佛,「普佛」是对三世一切诸佛普遍恭敬、普遍礼请、普遍结缘。佛门的「普」字有普遍、平等之意,如果人人皆能具有普遍的慈悲、忍耐、思想、行为,则无论自我修持或度众弘法,皆似真如自性,能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遍满虚空法界了。

  (四)巡寮

  在古代丛林,巡寮是指住持巡视山内诸寮,以谘问老病,点检寮房的缺失等。其缘起是:佛陀在世时尝以五事而五日一次巡视僧房:1.挂念弟子著于有为事;2.挂念弟子著于俗论;3.挂念弟子著于睡眠;4.为探问病僧;5.令年少比丘见到佛陀的威仪庠序,心生欢喜。

  后来中国丛林为恪遵佛制,也立下巡寮制度。巡寮有「巡山」之意,即是到方丈室、客堂、库房、大寮等各单位巡视,藉此认识环境及人事物等。过去丛林巡寮,也相当于拜访各寺众,让大众知道寺中住有此人。巡寮有二:公众巡寮,即各单位的巡示告众;私人巡寮,即新戒比丘、比丘尼,至其师父及诸长老处销假、顶礼。

  (五)陞座说法

  丛林中,大和尚晋山就职,或逢节日庆典,乃至平日对大众说法,都称为陞座。依传统说法,陞座和上堂同义,在《敕修百丈清规·上堂》里提到,凡是初一、十五,必须举行上堂仪式。侍者于前一天晚上会向住持禀告:「来晨祝圣,上堂。」陞座前,两序执事领著僧众,依序到住持座前向他问讯,然后分两列整齐站立。侍者再请住持离座,陞上法座,拈香祝祷之后,坐下来为大众说法。

  百丈禅师说:「上堂陞座,主事、徒众鴈立侧聆。」所以按照传统闻法的规矩,听法者须站著听法,以示对法的尊崇。针对此点,《祖庭事苑》卷八「上堂」里则说明,由于禅门「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接学者俾于一言之下顿证无生,所聚之众非久而暂,故不待坐而立也。」

  (六)三坛大戒

  三坛大戒是中国佛教特有的授戒仪式,也是寺院重要行事之一。佛教传入中国时并无传戒仪式,至曹魏嘉平二年(二五○)昙摩迦罗于白马寺译出《僧只律戒本》后,中国才开始依律传戒。

  根据中国佛教的习惯,出家者必须受足三坛大戒,才符合大乘出家的僧格。初坛授沙弥(尼)戒前之请戒忏悔仪,有净堂集众法、通启二师法、请戒开导法、验衣鉢法、露罪忏悔法、呈罪称量法等。二坛授比丘(尼)戒前之请戒忏悔仪,有明习仪法、请戒开导法、通白二师法、教衣鉢法、审戒忏悔法等。三坛授菩萨戒前之请戒忏悔仪,有通白二师法、请戒开导法、开示苦行法等。

  初坛传戒仪式,于法堂或其它适当场所举行。受戒之时鸣钟集众,待新戒齐集法堂,戒师问道:「僧集否?」引礼师答:「已集。」再问:「和合否?」答曰:「和合。」戒师接著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引礼回答:「为行者剃头受戒。」戒师于是说:「可尔。」

  然后,由引礼师带班首前往引请三师和尚。新戒请师开示,传戒和尚即开导受十戒意义,并行三归羯磨;次为说沙弥十戒戒相(沙弥尼亦同)。一一问道:「尽形寿能持否?」大众答:「依教奉行。」初坛仪式完成。

  二坛传戒仪式,于戒坛举行,即为比丘、比丘尼授具足戒。受戒时鸣钟集新戒于法堂,迎请戒师入戒坛。十师和尚(三师七证)入坛拈香礼佛后,登坛就座。传戒和尚依律命羯磨师作单白羯磨,接著差教授师下坛与诸沙弥说衣鉢名相,并次第询问十三重难及十六轻遮,以决定是否允许加入僧团;此为戒律程序上之预审,坛上正式受戒时,再据此一一重问一次。问毕,传戒和尚即开导明授戒体法。次依白四羯磨(三读表决法)仪式,为诸沙弥(尼)授比丘(尼)戒。受了具足戒,传戒和尚会再举四重禁戒,警示任犯一禁即失去比丘(尼)资格。

  三坛传戒仪式,一般多就佛殿举行,若新戒多,于丹墀中举行亦可。正中敷一高座,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位,左上高座供奉尊证师十方诸佛、羯磨师文殊菩萨、教授师弥勒菩萨及十方诸菩萨位。右上高座候所请菩萨戒法师。受戒时鸣钟集新戒于佛殿,请师入坛仪式与二坛大致相同。一般于受菩萨戒之前,和尚为已受比丘、比丘尼戒者开示后,即为每人燃香于顶,或三炷,或九…

《佛教丛林语言规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