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渐隆盛。从早期佛教的四大圣迹与菩提树、白象等崇拜,再到佛塔信仰的勃兴,基本上反映出信仰形态的变迁,而佛、菩萨像的出现,则是这一变迁流程中的重要一环。但这并不等于佛塔信仰已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大乘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赋予佛塔信仰许多新的内涵。使佛塔在崇奉形式与信仰等诸多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佛塔信仰的功德祈愿与果报则是其中的重要表征。”在印度佛教传人中国民间的过程中,佛塔信仰的形态基本上如上所述,只不过民众赋予了佛塔信仰更多的灵验与功德色彩。
民众佛塔功德崇拜非常明显,从这时期的修塔建塔等行为中可见一斑,如光启三年(886)五月十日,文坊巷社42家胁修私佛塔记抄载:“维大唐光启三年,丁未岁次五月十日,文坊巷社四十二家胁修私佛塔者,奉为当今帝王圣寿清平,次及我尚书永作河湟之主,社众愿见平安,先亡息苦,一切有灵,总沾斯福;次愿城隍万姓永固,社稷清平。彩画毕功以后,子孙男生,不违先人,须与修营。今缘苍生转转作福,今抄四十二人名录,具录如后:社官樊宁子。”这种修佛塔并以功德记抄记载的形式是敦煌民众佛教的典型表现,从中可见民众佛教佛塔崇拜的世俗性。上文中,社众的祈愿都受到封建政治的影响,而佛教灵验以及儒教的影响更是广泛。从同时期僧侣和士大夫阶层的佛塔崇拜看,其特征基本与民众佛教的佛塔崇拜一致,这与印度大乘佛教的佛塔崇拜也基本一样。不过,相对于印度佛教而言,中国民间佛教的佛塔崇拜仪式逐渐淡化。围绕佛塔崇拜相应形成一些关于佛塔的灵验,这与佛像的灵验一样,属于三宝崇拜的范畴。
智慧和功德是印度佛教的两大修行内容之一,两者往往结合在一起。不过,从释迦牟尼时代,它们就存在差别,如《大般涅槃经》将智慧与功德分开的提法实际上认为两者有区别,而释迦牟尼交待葬法由在家居士办理也说明了功德的对象更偏向于世俗弟子。不过,从总体上讲,印度佛教在中国民间的传播过程中,士大夫阶层更加注重智慧,而民众更加注重功德。仅就佛塔崇拜而言,帝王、士大夫和民众甚至僧侣一样,祈望功德成为中心。
民众的佛塔崇拜之所以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有佛教理论的支撑。功德原本在印度佛教中就得到承认和大力发扬。这部分经典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宣扬福田的经典,如《福田经》、《梵网经》;二是宣扬佛教造像的经典,如《道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佛说作佛形像经》、《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等。以《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为例,宣扬造像功德,如:“若复有人能于我法未灭,尽来造佛像者,于弥勒初会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非但为已而求出离,乃为欲得无上菩提造佛像者,当知此则为三十二相之因,能令其人速致成佛。”
四、民众的祈愿
祈愿是民众佛教神灵信仰的一个普遍主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众佛教的世俗性特征及民众的愿望,是佛教吸引信众的基本手段。中古时期民众的祈愿多与他们从事的活动相关,如敬塔、拜佛、念经、造经、造像等。功德等活动就是祈愿的前奏和基础,以祈愿为内容的愿文集中反映了民众的愿望。民众的祈愿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僧尼为父母亲属的发愿在当时非常流行,“夫至妙冲玄,则辞言莫表;惠深理固,则凝然常寂……是以比丘惠达,为七世师僧父母虔造《药师琉璃光经》一部。”这在当时常常可见,从中反映出敦煌民间佛教的世俗化倾向以及僧侣与民间的紧密结合。
第二,民众的祈愿呈现出淡化仪式的倾向。“然阎硕兄弟等,生在阎浮,一形已来,恶业所钟,不能舍利。遂即归投佛海,寻经听义。但闻此经一句一偈,即除五浊之名。弟子等减割一米之余,奉为亡考亡妣、七世先灵,敬造《维摩经》一部、《华严十恶经》一卷。弟子烧香,远请经生朱令辩用心斋戒:香汤洗浴,身着净衣,在于静室,六时行道。写经成就,金章玉轴、琉璃七宝庄严具足。”说明士大夫的祈愿有详细的仪式,这与民众简单的祈愿仪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三,世俗弟子的孝道通过祈愿得以展现,这也是当时占主导的。如:“今贞观十五年七月八日,菩萨戒弟子辛闻香,弟子为失乡破落、离别父母、生死各不相知,奉为慈父亡妣敬造《报恩经》一部,后愿弟子父母生生之处,值佛闻法,常生尊贵。”
第四,发愿治病。如:“总章二年二月八日,弟子令狐石住,为父抱患……为父母写《金刚般若经》二部。伏愿十方大地、三千大干世界诸佛及诸大菩萨、诸天贤圣善神王、七世师长、含灵动,救济一切,离苦。所有书写一字功德,愿住父百病消除,无诸灾鄣。”旧民众的祈愿与生活有切实的相关性,而与佛教修持的祈愿相对较少。像写经追福等都是非常流行的。
第五,发愿对象呈现出多神杂糅的情形。如:“乙卯年四月十五日,弟子索清儿,为己身忽染热病,非常困重,遂发愿写此《四分戒》一卷。上为一切诸佛、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太山府君、平等大王、五道大神、天曹地府、司命司录、土府水官、行病鬼王疫使、知文籍官院长、押门官、专使可监官,并一切幽冥官典等,伏愿慈悲救护。”可见,民众信仰的神灵呈现泛化的趋势。而从《敦煌愿文集》的“金光明经题记愿文”看,还有风伯雨师、善知识、胡使录公、新三使等。同时,发愿的对象也有实物形态的,如经幢顶、经幢残片。
综上所述,念佛、造像、佛塔崇拜、祈愿等活动集中体现了唐宋时期民众的佛教神灵信仰。与印度佛教相比,唐宋民众的念佛突出功德和灵验色彩,造像更加普遍、功利,佛塔崇拜在仪式上更加淡化,祈愿呈现出儒教、民间信仰的特点,由此体现出中国民众佛教浓重的世俗化、功利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征。
《五台山研究》2010年第1期
《唐宋时期民众的佛教神灵信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