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的禅法思想特点略论▪P2

  ..续本文上一页言之教。有一次,院主因惟俨久不升堂,便对他说:"大众久思和尚示诲。"他说:"打钟著!"众才集,他便下座,归方丈。院主随后问曰:"和尚既许为大众说话,为什么一言不措?"他回答说:"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17]药山惟俨门下有云岩昙晟,云岩昙晟传洞山良价等,洞山下又有曹山本寂和云居道膺,在晚唐时开出曹洞一宗,绵延发展上千年,并远播海外。

  曹洞宗的重要开创者洞山良价(807~869),俗姓俞,出家受具戒后,曾先后参南泉普愿、沩山灵佑和云岩昙晟等。在与云岩昙晟的问答之间略有省悟,然犹涉疑。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18]遂嗣云岩之法。弟子中曹山本寂和云居道膺最为著名。曹山本寂(840~901)深明良价玄旨,大播洞上禅风于天下,大倡"五位君臣"说,形成曹洞一家宗风,与洞山良价同为曹洞宗的创始人。云居道膺则上承下传,使曹洞法脉得以延续。

  曹洞宗继承并发展了石头系比较注重从心与物、理与事的关系中去强调人的地位的禅学特色,这突出地表现在它的"五位君臣"的理论上。所谓"五位君臣"是曹洞宗用来说明理事关系的一种理论,有时也用以作为接引学人的一种教学方法。曹洞宗用"正"来代表理,用"偏"来代表事,用"兼"来表示非正非偏的中道,理事偏正回互,互相配合,便成五种形式。再配以"君"、"臣"之位,便成"五位君臣"。对此,曹山本寂有过这样的解释:

  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19]

  又说:

  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正中;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20]

  这就是说,(1)正位,即君位,为理本体,故"本来无物";(2)偏位,即臣位,为"有万象形";(3)正中偏,即"君视臣",为唯见事相,不见事理,故曰"背理就事";(4)偏中正,即"臣向君",为唯见事理,不见事相,故曰"舍事入理";(5)兼带,即"君臣道合",为理事圆融,染净不二,是理想的最高境界,用曹山本寂的话来说就是"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21]。

  曹洞宗的"五位"还有许多其他不同的说法,但含义大致相同。例如以"宾主"来说:"正中偏,乃垂慈接物,即主中宾,第一句夺人也。偏中正,有照有用,即宾中主,第二句夺境也。正中来,乃奇特受用,即主中主,第三句人境俱夺也。兼中至,乃非有非无,即宾中宾,第四句人境俱不夺也。兼中到,出格自在,离四句,绝百非,妙尽本无之妙也。"[22]这里的宾主之说,与临济的"四宾主"在夺人夺境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四宾主,不同临济。主中宾,体中用也;宾中主,用中体也;宾中宾,用中用,头上安头也;主中主,物我双忘,人法俱泯,不涉正偏位也。"[23]这就是说,曹洞宗的"宾主"主要是从体用关系上来说的。曹洞宗以五位君臣、偏正回互来说理事、体用关系,显然进一步发挥了石头希迁的禅学思想特点,而其目的也与石头一样,是要人无心执著,自然解脱。洞山曾说:"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出家人应该"心不附物",直道本来无一物。在他看来,"佛之与道,俱是名言",一切都不应该执著,"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他认为,"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事理俱不涉,回照绝幽微。"[24]有人问曹山:"如何是非心非佛?"曹山曰:"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25]这也是不用分别、自然现成的意思。

  曹洞宗接引学人的方便也十分灵活。例如洞山常教人"行鸟道",即于日常行事中无心任自然的意思。有人问:"未审如何是鸟道?"洞山答曰:"不逢一人。"又问:"如何行?"答曰:"直须足下无私去。"问:"只如行鸟道,莫便是本来面目否?"曰:"阇黎因甚颠倒?"问:"什么处是学人颠倒?"曰:"若不颠倒,因什么却认奴作郎?"问:"如何是本来面目?"洞山曰:"不行鸟道。"[26]于此可见得曹洞宗应机接物、破除执著之一斑。

  曹洞宗的宗风历来有"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之称。其师徒相接,并不行临济、德山之棒喝,也不多言多说,玩弄禅机,而是应机接人,方便开示,以事显理,敲唱为用,以理事圆融来指导践行,劝学者行解相扶,自在解脱。曹洞宗的"三渗透"、"三种堕"和"功勋五位"等等,无不体现了其绵密的宗风。

  石头希迁和曹洞宗的禅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注释:

  [1]《宋高僧传》卷九《希迁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9页。

  [2] 《景德传灯录》卷六引,《大正藏》第51册,第245页。

  [3]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大正藏》第51册,第309页。

  [4] 《古尊宿语录》卷一《大鉴下一世(南岳怀让大慧禅师)》,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页。

  [5]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正藏》第51册,第440页。

  [6] 此说最早见于《祖堂集》,《碧岩录》卷四也提到了此说。

  [7] 《祖堂集》卷四《石头和尚》,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8] 见僧肇注《维摩经·菩萨品》。

  [9] 《肇论·答刘遗民书》。

  [10] 僧肇注《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

  [11]《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大正藏》第51册,第459页。

  [12]印顺《中国禅宗史》,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407页。

  [13]《五灯会元》卷五《石头希迁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4~256页。

  [14]《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7~249页。

  [15]参见《人天眼目》卷三《曹洞门庭》,载《大正藏》第48册,第320页。

  [16]请参见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第三编第十四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7]以上引文均见《五灯会元》卷五《药山惟俨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6~261页。

  [18]《五灯会元》卷十三《洞山良价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77~786页。

  [19][20][21]《五灯会元》卷十三《曹山本寂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87页。

  [22]《人天眼目》卷三《明安五位宾主》,《大正藏》第48册,第315页。

  [23]《人天眼目》卷三《曹洞门庭》,《大正藏》第48册,第320页。

  [24]以上均见《五灯会元》卷十三《洞山良价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77~786页。

  [25]《五灯会元》卷十三《曹山本寂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86~793页。

  [26]《五灯会元》卷十三《洞山良价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77~786页。

  

  

《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的禅法思想特点略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