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人间佛教及其在当代的推展▪P2

  ..续本文上一页其实质而言,就是要把出世的佛教改造为人世的佛教,把佛教的出世法与世间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而这其实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大乘佛教人世精神特别是唐宋以后中国佛教人世化、人生化倾向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太虚一方面为使佛教适应新时代新潮流而依佛法契理契机原则大力倡导人间佛教,要求服务于社会,建设好国家,把中国佛教的人世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又提出要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依佛的教法去信、解、行、证,以超越生死苦海的厄难。他曾说:“我们毕竟是人世间的人,我们不是披毛戴角的动物。……我们从生身起以至老死,每天所需要的衣食住行之具,从何而来

  你如果肚皮饿了,有食物来充饥;冷了,有衣服来遮体;风雨袭来,有房屋给你住;你如果往何处去,有道路给你走。这些资生的赠与,都是仗人类互助的能力——大众的力量而得到的。……换句话说,你的生命完全倚靠社会大众的能力来维持资养。所以,你要去服务社会,替社会谋利益,凡是社会各种辛苦事业,你要耐劳的去做。”他还号召大家要爱国,他说:“若无国家,不但外患无法抵御,国内人民的生命也没有保障,生活也没有安宁。……所以……大家要以爱国心为前提,……一致奋起建设光荣的国家。”太虚认为,这是新时代对佛教的要求,佛教应该努力地去加以适应。他正是据此而提出了他的革新佛教的主张,强调应该“依佛法契理契机原则,以佛法适应这现代的思想潮流及将来的趋势”,应该“根据佛法的常住真理,去适应时代性的思想文化,洗除不合时代性的色彩,随时代以发扬佛法之教化功用。……把握佛教中心思想,去适应时机、融摄文化和适应新时代新潮流,去发扬宏通佛法。”太虚认为,如果能面向人生,服务社会,又能“进德修道”,依佛法修习,那么就达到“自他两利”、既做人又成佛了。

  太虚倡导的“人间佛教”,在当时就引起强烈反响,虽然在他那个时代难以建设人间净土,但这对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发展却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太虚以后的中国佛教可以说正是一步步逐渐走上了“人间佛教”的道路。重温太虚法师对人间佛教的提倡,对我们今天推行人间佛教,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论人间佛教在当代的推展

  佛教在21世纪如何进一步发展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佛教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沿着人间佛教的道路进一步践行

  在当代人间佛教的推展中,应该注意怎样的问题

  都市寺院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我想,太虚法师上面所说的“依佛法契理契机原则,以佛法适应这现代的思想潮流及将来的趋势”,以及“根据佛法的常住真理,去适应时代性的思想文化,洗除不合时代性的色彩,随时代以发扬佛法之教化功用”等等,都能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

  首先,契理和契机应该是最基本的原则。所谓契理,就是从根本上说,要合乎佛法的根本道理,契合佛法的根本精神。如果违背了这一条,那就不成其为佛教,当然也就没有所谓的佛教发展和发挥作用了。在契理的同时还要契机,所谓契机,就是要随顺时代的变化和大众的不同需要而不断地更新发展自己,并应机接物,方便施教。契理和契机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更不可将之对立起来。从历史上看,佛教正是在契理的同时又能契机,才保持了它持久的生命力,从而从印度传到中国,从亚洲传到世界,并从古代走向了现代。在当代,为了更好地推展人间佛教,探讨并发挥都市寺院的作用,佛教也需要从契理和契机两个方面进一步从自身寻找内在的理论依据,从世间寻找新的突破口。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人们在承认契理契机应该统一的同时,在实际中却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它们对立起来,例如有的在强调“契理”时就不喜欢听佛教的改革、变革或佛教的中国化,一提,就觉得会有违佛教的根本,而有的在强调“契机”时,又会过分地强调随顺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与文化的“变”,甚至在强调佛教的中国化或禅宗的儒学化、道学化时而忽视或不承认其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及与之根本上的一致。因此,契理契机的原则如何在实际中得到贯彻,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从契理契机的原则出发,在推展人间佛教的过程中,佛教还需要“去适应时代性的思想文化,洗除不合时代性的色彩”。佛教毕竟创立于古代印度,发展兴盛于古代中国,同时,中国长期以来又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与此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佛教,必然带有过去那个时代的色彩,现在社会发展了,城市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了,科技和思想文化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和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佛教如何洗除自己不合时代性的色彩以与飞速发展的社会、文化和人生相适应,就成为佛教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现代化大都市的寺院,如何保持佛教的独特价值,使之不被商业化的花花世界所污染或湮没,同时又改革自己不适合时代的东西,与时俱进,这成为佛教存在发展并推展人间佛教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第三,佛教在自身不断改革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以佛法适应这现代的思想潮流及将来的趋势”,“随时代以发扬佛法之教化功用”。也就是说,佛教的改革发展和与时代相适应,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救世度人的作用。适应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样才符合佛教慈悲救世、普度众生的大乘菩萨精神。这也就是太虚法师所说的“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探讨现代社会和人生有怎样的需要

  佛教在满足这种需要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而宗教文化多元化的当代世界,都市寺院如何在其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笔者认为,探讨佛教所能发挥的也许是别人不可取代的“特有”作用,是当前推展人间佛教和发挥都市寺院作用值得去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四,为了更好地发挥佛教独特的不可被取代的作用,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佛教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各种宗教与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只有在对话中增进相互的了解,在交流中促进自身的发展,佛教才能在宗教文化多元并存的当今之世更好地发挥其提倡平等、包融、融合与促进和平发展等独特的积极作用。在历史上,佛教曾成功地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融合并最终融人中华文化而与儒、道共同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通过人间佛教的大力提倡,佛教也将在新世纪成为全球人类共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资粮。

  应该说,社会的急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对传统佛教而言,既是面临着重大挑战,也是提供了新的机遇,特别是对都市寺院而言,尤其是如此。在当今之世,物质财富和人的物欲都在同步迅速增长,人们在追求外在的财富的同时往往忘却了自身内在价值和“人”的生活,精神空虚、道德失范等各种社会和人生问题层出不穷,在人们普遍面临着追寻或重建精神家园之需要的时候,如何帮助现代人摆脱各种精神困扰以安顿自我,正确对待物欲以提升自我,佛教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寺院是佛教活动的中心。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现代化、科技化的进程,实际上都为都市寺院推行人间佛教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大城市人口集中,幅射面广,影响力大,对外交流频繁。而现代网络和资讯的发达等等,更为都市寺院的发挥作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并期待,都市寺院应该在人间佛教的推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载《普门学报》第15期,2003年5月)

  

  

《略论人间佛教及其在当代的推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