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惠能门下的禅法特色
洪修平
一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中国禅宗初创于弘忍的“东山法门”。弘忍以后,禅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弘忍门下“堪为人师”者皆分头弘化,大江南北遍布禅者之足迹。随着因人因地而传的禅法所出现的差异,各家争法统、争权势的斗争也日趋激烈。特别是以惠能嫡传自居的神会北上入洛发起对神秀北宗的挑战以后,禅门的旁正之争便主要在南能北秀这两系之间进行,并发展到两系门下“相见如仇雠”的地步。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与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虽不能概括弘忍门下的所有派别,但代表了中国禅宗的两大基本派别。
由于神秀北宗更多地禀承了东山法门“观心”“守心”的渐修禅法,而惠能南宗则倡导直了心性、顿悟成佛的简便法门,因而南宗吸引了更多的信徒,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南宗禅保持了道信以来山林佛教的禅风,受王室政治的影响较小,在日后的发展中,门下又流出了江西马祖与湖南石头两大系,并递嬗演变而成五家七宗,在全国形成巨大规模,乃至“凡言禅,皆本曹溪”(柳宗元《曹溪大鉴禅师碑》),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其影响所及,远非神秀北宗所能比拟。
惠能的禅学思想奠定了南宗的理论与禅行之原则,将这种原则贯彻到宗教实践中去,并在实际的禅行生活中将禅宗进一步中国化是惠能后学。目前,学术界谈论南宗的后期发展,比较多的是把目光放在“五家七宗”。其实,从惠能到“五家七宗”,作为其中介环节的惠能弟子及其再传的思想,是特别值得重视的。这不仅因为它们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因为它们实际上决定了惠能以后禅宗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将有助于把握后期禅宗的发展及其基本特点。全面研究惠能门下的禅学思想,非本文所能完成,这里只拟对荷泽神会、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三系的禅法特色略作探讨。
二
禅宗是围绕着“心”建立起来的,无论是神秀北宗的息妄修心,还是惠能南宗的无念显性,都是一种心性学说,都是“心”的宗教。神秀北宗以本觉真心为依持,以心体离念为觉,故倡导“凝心人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的禅法,重视“时时勤拂拭”的修习功夫。惠能南宗则以当下无念之心为依持,以觉性释心体,以般若为心性,故强调念念不住、念念相续的无著无缚、任心自运,重视“直了见性”的顿悟。后期禅宗,从禅学理论上看,主要是把惠能直指人心、当下解脱的顿悟禅法进一步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结合在一起,从人的自我发现、自我实现来谈人的自我解脱。所不同的只是在于,有的重寂知之性(荷泽系),有的重全体之用(南岳系),还有的则是从心与物、理与事的统一中去加以发挥(青原系)。从禅行实践来看,后期禅宗主要从“说似一物即不中”出发,形成了公案、语录、机锋棒喝等禅门所特有的一套接机、参学之方式,并进而在不同门庭施设的基础上形成了各个宗派自己特有的门风。
三
惠能以后,由于神会的努力而使曹溪顿禅在北方嵩洛地区得到了传播与发展,特别是安史之乱时,神会度僧筹军饷,为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赏识。神会的传承自成一系,世称荷泽宗。神会的思想资料千百年来湮没无闻,直到本世纪敦煌经卷被发现,才逐渐为人了解。现已整理出来的主要有《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等。从这些材料的内容来看,神会基本上发挥的是惠能的禅学思想。当然也有不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惠能是以念念无著之心为解脱之根本的,他着眼于人们当下之心的无相无念无住,他所说的自性本觉、自性顿悟,都是要人识心见性,行般若行、无念行,于念念相续、念念无住之中不取不舍,便是自性起智慧观照,“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敦煌本《坛经》第17节),便是自性显现,自在解脱。因此,惠能一般不说“佛性”而多用“人性”、“心性”,强调于“行”中自我解脱。而神会虽然也以般若空寂说自性,却比较多的着眼于空寂之“体”或知见之“性”,并于体、性之上立知见之用。因此,他就更多地使用了“真如”、“佛性”而较少使用“自心”、“自性”。例如他说:“真如之性,即是本心”(《神会语录》第24节),“众生虽有真如之性,亦如大摩尼之宝,虽含光性,如无人磨治,终不明净。”(《神会语录》第23节)识心见性也就是识真如之体,“顿悟见佛性”(神会《坛语》)。神会又于体性之上立知见之用,他说:“本体空寂,从空寂体上起知”(神会《坛语》),“但莫作意,心自无物,即无物心,自性空寂,空寂体上,自有本智,谓知以为照用。故《般若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本寂之体;而生其心,本智之用。”(《荷泽和尚与拓拔开府书》)本寂体上起本智之用,本智之用观照本寂之体,证知无所住心,然“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神会语录》第20节),如此则证人如来之境。所以他又说:“无所住者,今推知识无住心是;而生其心者,知心无住是,”“推到无住处便立知,……但自知本体寂静,空无所有,亦无住著,等同虚空,无处不遍,即是诸佛真如身。真如是无念之体,以是义故,立无念为宗。若见无念者,虽具见闻觉知,而常空寂,即戒定慧学一时齐等,万行俱备,即同如来知见,广大深远。”(神会《坛语》)用这种思想来解释定慧等,那就是“无住是寂静,寂静体即名为定,从体上有自然智,能知本寂静体,名为慧,此是定慧等。”(神会《坛语》)这样,神会的无念、见性就不是自心的任运,而成了自心的自证。这种自心的自证虽也达到能所不分之境,却是先经历了一个自心分化为能所的过程。神会这种重视空寂之知与寂知之性体的思想倾向与惠能强调的念念无住、念念无著的顿悟见性说,显然是有一定差异的。神会之所以主顿悟后渐修等等与惠能不同的观点,都可以在这种差异中得到解释。也许正是由于神会的上述思想特点,华严宗人宗密才对神会的禅学思想大加赞赏,认为神会“寂知指体,无念为宗”的禅法超过了当时其他禅宗流派。
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中曾把神会的禅法归为“直显心性宗”中的一类,并概括其思想说:
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
寂之心,灵明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
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
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
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
人相
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
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便
得无念知见,……名之为佛。
宗密的概括大体上符合神会的思想。神会自己也曾将知见作为个人几十年独到的体会,他说:“神会三十余年所学功夫,唯在见字。”见字如何得立
因为“般若无知,无事不知,以无不知故,致使得言见。”(《南宗定是非论》下卷)他曾教人“若求无上菩提,须信佛语、依佛教”,甚至认为“大乘经可以正心”,因此要人“若学般若波罗蜜,须广读大乘经典。”(神会《坛语》)可见,神会具有以知解作为顿悟见性之方便法门的倾向。这与《历代法宝记》中说神会“立知见”的记载是一致的,而与惠能的思想却是有一定差异的。对照言之,惠能重念念之“行”中“证”,神会则重“空寂之心”之“知”,知既是本寂真性,又是无念知见。就此而言,《坛经》中惠能将神会斥之为“只成个知解徒众”(宗宝本《坛经·顿渐品》)就不是毫无道理的了。
神会的思想,经宗密站在华严宗的立场上加以发挥,对后来的中国哲学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突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以寂知为心体,心灵空寂而灵明不昧,把《大乘起信论》的心性“本觉”进一步发展为心体即知,这对宋明理学(包括心学)的影响就更加明显。
神会荷泽系虽曾煊赫一时,并有宗密等人阐发其思想,但流传的时间并不长。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地区动荡不定,经过武宗灭法和唐末农民起义的冲击,佛教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被摧垮,不仅唯识、华严等教派从此一蹶不振,神秀北宗与荷泽系也日趋衰落。荷泽系数传后法脉即无可考。华严五祖宗密虽自称远承荷泽,但据胡适考证,似有攀龙附凤之嫌。神秀北宗的传承虽不绝如缕,比荷泽系传得要长一些,但随着唐王朝的灭亡,也就完全销声匿迹了。
四
在北方禅宗日趋衰落之际,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两大系却在南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除了因为战乱对南方地区的破坏相对要小些之外,与怀让门下及行思门下的禅法更简捷易行、接机方式更灵活多变、且都远离大城市而居等等,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惠能以后的禅宗发展中,马祖道一与石头希迁的禅法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他们基本奠定了后期禅宗的禅学理论,所谓五家七宗,主要只是由于接机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门风而已,理论上并无多大新的发展。
从现有材料来看,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实际上是因为马祖与希迁而知名的。在《坛经》各本所记的惠能十大弟子中都无他们的名字,有关弟子机缘,也只是在契嵩改编后的《坛经》中才有关于他们的一些简单记载,特别是行思,在宗密的各种关于禅宗的论著中,都只提到石头而未提及行思。因此,胡适曾猜想,“石头希迁一支更后起,所谓青原行思,可能也只是“攀龙附凤”的运动里的一种方便法门而已。”(《致柳田圣山书》)这有一定的道理。在惠能以后的近百年中,人们谈到禅宗的主要流派,都只提神秀北宗、神会荷泽系、道一洪州宗、江南牛头宗等四家,也不提行思、希迁一系,可见此系是比较晚出的。由于希迁以下大师辈出…
《论惠能门下的禅法特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