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虽如此,且问据个什么?”(《雪窦语录》卷二《明觉后录)【《大正藏》卷四七,682b~c。】云门原意是据大乘佛教所说佛、佛国无量无边,并且佛与众生、世与出世、理与事彼此圆融的理论,说无数诸佛就在你自己的舌头上,三藏佛法就在你身边,如果你自己尚未觉悟,就应从参究自己身边的事做起。重显对此是同意的,然而他大概同时又认为,按照一切法皆为佛法的道理,也可以不作这种表述。所以他说,如果有人听完云门的话,可以起来将云门坐的禅床推倒。不过又提出,若这样做必须有个前提,即自己要有根据,懂得这个道理。
大乘佛教的佛(法身佛)、真如、法性、佛性的普遍性思想,特别受到中国佛教学者的重视和发挥,以天台、华严、禅三宗为代表的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对此作有不少论述。雪窦在说法中一般对此不再作新的论证,而是直接以此理论为前提传授禅法。他某日上堂,对僧众说:
粪扫堆上现丈六金身,遇贱则贵;赤肉团(按:指心)上壁立千仞,遇明则暗。鼻孔辽天底(的)衲僧,试辨雪窦为人眼。
说在粪堆上显现的丈六佛身,虽所在的地方污秽卑贱,然而它本身是高贵的;重重欲望烦恼和妄念充斥在心性之中(“赤肉团上壁立千仞”),虽处在清净之地,也是黑暗的。重显让弟子们对此作出判断,辨明他讲此话的用意。他在这里是发挥了大乘佛教的佛身无时不在,无所不现的思想。他曾举其师智门光祚的语录:
僧问智门:“如何是佛?”云:“踏破草鞋赤脚走。”僧云:“如何是佛向上事(觉悟成佛之事)?”云:“拄杖头上挑日月。”
意为佛就是穿着草鞋到处行脚的僧人,也是普通的众生;修行成佛之事不离日日月月的寻常生活。重显以“千兵易得,一将难求”对此话表示赞赏。【《雪窦语录》卷三《拈古》,《大正藏》卷四七,687b。】
在《雪窦颂古》第十二则公案是宋代云门宗禅僧洞山守初一段语录:有人问洞山:“如何是佛?”洞山答:“麻三斤。”对此,重显作颂曰:
金乌(按:日)急,玉兔(按:月)速,善应何曾有轻触,展事投机见洞山,跛鳖盲龟入空谷。花簇簇,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因思长庆、陆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唐宣歙观察使陆亘向普愿问:如果在一个瓶中养大了一只鹅,如何能在不打破瓶的情况下将鹅取出?南泉叫了他一声,陆亘答应。南泉说:鹅已经出来了。据载,陆亘由此“开解”。在南泉去世时,陆亘虽前往吊唁而不哭。院主问他为何不哭。他让院主说出应哭的理由,院主无言。后来福州长庆院大安祖师作代语曰:“合哭不合哭?”事载《景德传灯录》卷十《陆亘》,《大正藏》卷五一,279b。】。
大意是,日月迅速,应善于顺乎自然地生活修行,如果想效仿当年参谒洞山问法那位禅僧,想从别人那里求得什么是佛的答案,那便好像是跛鳖盲龟进入山谷那样无所适从。花拥锦簇,南方长竹,北方生木,是天然自成。想当年,陆亘大夫(曾任宣歙观察使)曾向南泉普愿问法而得悟,福州长庆院大安禅师作“代语”表示:得悟是应当哭还是不哭呢?重显认为应当笑而不应当哭(“合笑不合哭”)。可见,重显对于诸如佛是麻三斤之类的说法是很欣赏的。
对禅僧来说,佛法无所不在,重要的是意味著作为佛性、自性的心法无所不在,在自己身上有无佛性,能否成佛。唐代有篇假托《肇论》作者后秦僧肇名义伪造的《宝藏论》,在宋以后禅宗丛林很有影响。此论发挥大乘般中观和佛性思想并吸收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和论证模式,将具有本体、本原意义的道、真际与法性、法身、真如、佛性、法界、虚空、如来藏、真一等概念融通使用,统称为“宝藏”;说天地万物和社会君臣、父子、尊卑等级及相关伦理皆起源于非空非有的真际、真一或道,亦即佛性等;一切众生皆具此真性;又以法性空寂和“佛性平等”、“佛性普遍,无有凡圣”及真妄不二为根据,反对“修身心而觅道”,舍妄求真,称“圣人不断妄,不证真,可谓万用而自然矣”【《宝藏论》有《广照空有品》、《离微体净品》、《本际虚玄品》三品组成。载《大正藏》卷四五,143~150页。】。
重显在说法中一再引用《宝藏论》,然而却从不标明出处。他一日上堂说:
古人道:其为也形,其寂也冥,转变天地,自在纵横,河沙而用,混沌而荣,谁闻不喜,谁闻不惊。如何以不价之宝,隐在阴入(按:指五阴、十入,此指众生之身心、人)之坑。(《雪窦语录》卷二《明觉后录》)
然后以拄杖击地一下,说:“打破了也,宝在何处?”所引“古人曰”即《宝藏论》的话。大意是:非有非空的真道、佛性,虽无形无相,然而是造就有形的天地万物的本原;虽本性空寂,但作用自在无穷;就众生而言,天生秉有此无价之宝。重显在引述此语后,以动作和问话来提示弟子直探心源,省悟自性。然而表示如果有人执意地要以道或佛性为禅观的对境,他也不赞成。他曾上堂引《宝藏论》中“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按:此指佛性或称道、理)”的话之后,接着说:“挂在壁上,达磨九年不敢正眼觑着,如今衲僧要见,劈脊打!”(《雪窦语录》卷二《明觉后录》)【以上重显语录载《大正藏》卷四七,682c、683c。原语皆出自《宝藏论》的《广照空有品第一》,引文不全有异。原文是:“……其为也形,其寂也冥,本净非莹,法尔圆成,光超日月,德越太清,万物无作,一切无名,转变天地,自在纵横,恒沙妙用,混沌而成。谁闻不喜,谁闻不惊。如何以无价之宝,隐在阴入之坑。”第二段引文中的“乾坤之内”,原文是“天地之内”。载《大正藏》卷四,145b~c。”】传说当年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而坐”,“端坐面墙”,使心与外界完全隔绝,凝心入定,通过“舍伪归真”使心“与理冥符” (“理入))【见《景德传灯录.达磨章》及《二入四行论》。参考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第2章第3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然而重显解释说,达磨壁观不是以理、道或佛性为对境,执着地观想,奉劝弟子也要如此。这实际是依据了禅宗南宗的“无念”禅法,似乎也受到《宝藏论》所说只有无取、无舍、无修、无证才能“契会”真理的思想的影响。
唐代临济宗创始人义玄曾对弟子说,每人的心中(“肉团心”)都有一位“无位真人”,经常在脸面(“面门”)自由出入。当有弟子问这位无位真人是什么时,他答:“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临济录》)他实际是用无位真人比喻每人的精神、灵魂(神明),认为这就是大乘佛教所说的每人先天所秉有的佛性;又认为它是不能用任何语言完全表述的,如果非要问它是什么,也不妨称之为干屎橛。当年雪峰义存听说此话,用戏谑的语言说:“临济大似个白拈贼!”“白拈贼”原意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劫贼,义存以此来称赞玄义的禅机超凡。重显某日向门下僧众引述(“举”)这段公案之后,说:“夫善窃者,神鬼莫知,既被雪峰觑破,临济不是好手。”当日又特地召集僧众,郑重地对他们说:“雪窦今日换尔诸人眼睛了也。尔若不信,各归寮舍,自摸索看。”【《雪窦语录》卷二《举古》,《大正藏》卷四七,676c。原文:“临济示众曰云:有一位无位真人,常在汝等面门出入,初心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临济下禅床擒住,者(这)僧拟议。济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此当为摘录大意,与《临济录》、《景德传灯录》卷十二《义玄章》有关语录稍异。】虽指出义玄的禅机被雪峰看破,然而却也同意义玄比喻中深含的思想,让弟子自己体悟其中的道理,增强对解脱的自信,转变视角对待修行问题。
(二)所谓“向上一路,千古不传”
雪窦重显虽然声称一切法皆是佛法,解脱之道无所不在,但又认为对于什么是道,如何达到觉悟解脱这类问题是不能借助语言文字正确表述的,表示上堂说法是出于不得已。唐代丛林经常流行的一句禅语是:“如何是向上一路?”意为什么是成佛解脱之道。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马祖的弟子,在幽州盘山传法的宝积禅师。他曾说:
道本无体,因道而立名;道本无名,因名而得号。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之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夫大道无中,复谁先后,长空绝际,何用称量?空既如斯,道复何说【《景德传灯录》卷七《宝积章》,《大正藏》卷五一,253b。另参考《祖堂集》卷十五《宝积传》。】?
大意是作为世界本体、本原的道,本来是超言绝相,无体可见,无名可称的;说它有体有名,皆是人们出于某种需要和方便用语言文字为它起的;不管是说即心即佛,还是说非心非佛,都不能完全表达心与佛的关系;解脱的道理、修行的方法,自古诸佛从来没有传授过,因此任何说法,皆为徒劳。这与《金刚经》中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一致的,是以诸法性空为依据,强调的是并非面向一般民众场合的“胜义谛”(第一义谛)。如果从俗谛来讲,浩如烟海的佛经(一切经、大藏经)还是被承认的。然而在参禅的场合,禅师对所谓“如何是向上一路”却回避作正面回答,据《景德传灯录》有关传记记载,对此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一口针三尺线”,有“明镜当台请一鉴”,“脚下底”,也有的“举衣领示之”【见《景德传灯录》卷十《长沙景岑章》、卷十六《韶山寰普章》、卷二六《雍熙辩隆章》、卷十九《洞岩可休章》等。】。
重显到达苏州应请到万寿寺上堂说法。有僧问:“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和尚从何而得?”(《雪窦语录》卷一《住苏州洞庭翠峰禅寺语》)【《大正藏》卷四七,669页b。】在这一问话中含有一个埋伏:如果说自己的禅法是从佛经上…
《雪窦重显及其禅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