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雪窦重显及其禅法▪P2

  ..续本文上一页寺传法、扩大云门宗的影响是帮助很大的。

  重显一生担任住持31年,仅在雪窦寺就长达29年,名闻遐迩。经驸马都尉李遵勖(?~1038)的奏请,仁宗皇帝赐于紫衣。又经贾昌朝(998~1065)的奏请,敕赐明觉大师之号【吕夏卿《雪窦碑铭》谓“侍中贾公又奏,加明觉之号。”贾昌朝,《宋史》卷二八五有传,参《宋史.宰辅表》,于宋仁宗庆历五年至七年为宰相,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封许国公,兼侍中,为枢密使。此碑铭撰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贾昌朝于此年卒。也许是在贾昌朝任宰相之时为雪窦请赐号,碑铭是追述此事,用的是后授的“侍中”之位。】。重显在得到敕授师号时,特地集僧上堂说法,其激动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其中的“道无不在”思想很明显是受到《老子》的影响,“天有道以轻清”以下四句大体取自《老子》三十九章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一”即为“道”。意为禅僧体悟“道”便能够止息“无明”烦恼的“风浪”,达到解脱。可以认为,他所说的“道无不在”的思想是蕴含沟通在世与出世、佛法与王法的伸缩空间的。重显于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六月十日去世,年七十三岁。雪窦重显的弟子很多,《雪窦塔铭》谓有150人,《五灯会元》卷十六载录著名弟子11人,其中最有名并且影响大的是在越州天衣寺传法的义怀禅师,在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云门宗禅僧中有很多人出自重显—义怀的法系。

  二、重显的语录和著作

  重显在向弟子和参禅者说法中虽一再申明禅法要义、解脱之道等非语言文字能够完全表达,然而如同任何一位禅师一样,他不仅经常在不同场合说法,而且在说法中还经常引述前人的语录(公案)藉以向门下僧众提示某些佛法道理,还撰写了很多偈颂等。他的弟子在他生前已经开始把他的不少说法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作为他的传法语录流传于世。下面将现存重显的语录及著述加以简单介绍。

  (一)《明觉禅师语录》

  简称《雪窦语录》,六卷,分为三大部分:

  1. 卷一至卷三是语录。卷一署名“参学小师惟盖竺编”,前半部分是《苏州洞庭翠峰禅寺语》,记载重显应请到苏州吴江洞庭岛上的翠峰万寿禅寺【据语录第一段“师在万寿,开堂日……”,所述内容与《天圣广灯录》卷二三《冲(重)显章》:“苏州洞庭翠峰冲显禅师,初开堂日……”,所述内容一致,可见翠峰禅寺即翠峰万寿禅寺。苏州府所在地另有万寿寺,语录记述重显离开翠峰到明州途中,“师到万寿”当指到苏州城内的万寿寺。】之后在开堂仪式及日常上堂说法的部分语录,也包括在这期间应请在杭州灵隐寺的说法语录,还有《拈古》(拈古、举古等解释详后)共16则;《室中举古》11则;《勘辩》,亦作“勘辨”,勘是勘察、试探,辩或辨是察辨、辩明,是指参禅过程中禅师与学人之间通过语句、动作互相勘验对方的见解、悟境及禅法的邪正;重显写的《雪峰和尚塔铭并序》。卷一的后半部分是《住明州雪窦禅寺语》,是记载重显到雪窦山资圣寺之后的开堂、平日上堂的说法语录,包括重显接受明州知府疏书之日上堂的说法及赴明雪窦途中应请在苏州万寿寺、秀州嘉禾寺、杭州灵隐寺、越州承天寺的升座说法的语录。

  卷二署名“门人轸等编”,包括《举古》7则;《勘辩》;《歌颂》,收偈颂13首;《明觉禅师后录》,补记重显在雪窦寺的说法语录;卷三署名“参学小师允诚等编”,包括《拈古》(先举后拈)98则,大概也是重显在雪窦寺说法时举述的语录及评述的语句。卷四是《明觉禅师瀑泉集》,简称《瀑泉集》,署名“参学小师圆应编”,据小序编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是记载重显的“垂带自答及古今因缘,朝暮提倡,辞意旷险而学党未喻,复致之请益,师盖不获已,随所疑问,以此以彼,乍放乍收,或抑或扬,或代或别,近百五十则”。着重记述重显某些上堂作简短说法,虽提出问题,然而并不让弟子或参禅者回答,由自己代答(代语形式之一);也有的是引述古人或今人某段语录,其中虽有答语,然而他对此不满意,在此答语后另作答语,此为文字禅中的“别语”;还有直接与弟子或参禅者之间的答问,有时伴之以动作、棒喝;还收录《真赞》——应请为某些禅师画像所作的偈赞,有8首。卷五、卷六是《明觉禅师祖英集》,简称《祖英集》,署名“参学小师文政编”,序谓编于天圣十年(1032),收录重显在住持翠峰、雪窦禅寺期间写的诗偈、赞铭,共220首。最后附录了署名“尚书度支员外郎直秘阁兼充史馆检讨赐绯鱼袋吕夏卿”撰的《明州雪窦山资圣寺第六祖明觉大师塔铭》。

  (二)《雪窦显和尚颂古》

  简称《雪窦颂古》,一卷,是重显选录唐宋丛林间流传的语录(相当于“举古”)100则,在有的语录后面还有重显加的“着语”(评述性的语句,相当于“拈古”);每则语录结尾之处加“总结”两字,然后是重显针对这段语录所作的偈颂(颂古)。偈颂文体活泼,语句多寡不一,音韵谐美,虽是围绕所引语录而作,然而含义笼统模糊,可以做出意义不同的解释。从内容考察,重显所选语录或取自《景德传灯录》,或直接取自唐五代以来的禅宗各派著名禅师的语录。宋临济宗杨岐派禅僧克勤(号圆悟,1063-1135)以此为基础,在每则语录前加小序(垂示),并对语录、偈颂的词句作简评(着语),又对每则语录、偈颂加以总的解释和评述(评或评唱),编为《碧岩录》(也称《碧岩集》)十卷,是宋代文字禅的典型著作之一,曾在禅宗界十分盛行。

  三、重显的禅法

  现存雪窦重显的禅法语录虽然数量不算少,然而其中从正面论述佛法道理和禅法意义的却很少。不用说这是拘于禅宗认定的语言文字不足以表达禅法和解脱之道的见解。尽管如此,如果仔细阅读和玩味重显的语录,仍可以大体探究出他的真正的禅法主张。下面扼要地介绍重显的禅法见解、传法方式及其文字禅。

  (一)强调解脱之道的普遍性,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法也称为佛道,在佛教内部不同派别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然而无论怎样解释,皆具有佛的说教,引导信众达到觉悟解脱(“成佛”)的道理的意思。唐末五代兴起的禅宗,对佛法的解释更加灵活,在有的场合它也就是禅法、心法,有时甚至也被赋予与被作为世界本原、本体和解脱内在根据的真如、佛性等相通的含义。在各地丛林中的参禅过程中,经常有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这与问“如何是佛”、“如何解脱”等没有根本差别。在一般情况下,禅师对此是不作正面回答的,认为用任何语言文字解答都不完全,最好的回应是沉默无语;有时不得已便借用某些不相关的话或作出某个动作来搪塞过去。

  雪窦重显传播禅法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有关修行和解脱成佛问题几乎都回避作正面解释,虽撰述大量文字,但也很少直接明快地宣述佛法内容。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透过他在各地寺院上堂说法的言词大体探测出他的禅法主张。重显曾上堂说:

  一切法皆是佛法。瞒瞒顸顸,非为正观,一切法即非佛法。赏个名,安个是,立个非,向什么处见释迦老子。还会么?(以拄杖卓地一下)各请归堂。

  佛教所说的“法”意为一切事物和现象,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语言概念,其中自然包括一切文化形态、各种思想学说。重显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说自然、社会和身边一切东西皆是佛法。他在这个场合似乎不是强调世界一切皆是真如、佛性或心性的显现,而是侧重强调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参究自然界和社会、日常生活、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达到觉悟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同时他又提出,如果“非为正观”,即没有树立正确的见解,大概如同唐代义玄《临济录》所说的“真正见解”,那么,对这种人来说,一切法就不是佛法。何谓“正观”,他没有说,按照禅宗的一般说法,不外是持有诸法空寂、不二思想和“无念”、不执着语言文字等观念。他特别提出,如果认为周围事物是实有的,并且有所执着,进行思虑分辨活动,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赏个名”),进而判断有无与是非等,就离开真正的佛法了。他质问说:如此则向哪里寻找释迦佛呢!最后他询问门下弟子是否懂得其中的道理。

  既然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无所不在,那么在逻辑上就给禅师传授禅法带来极大的自由,既可以说,也可以沉默,还可以借用动作以至棒喝来代替说法。这种做法,便给门下弟子及参禅者领悟佛法提供很大的想像空间和回旋的自由。从马祖、石头到他们的著名弟子,乃至五宗创始人临济义玄、沩山灵佑和仰山慧寂、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云门文偃、法眼文益等人,虽然传法方式不尽相同,然而皆以这种理论为前提来传授禅法,以灵活形式接引学人,即所谓“大机大用”,语默并用,棒喝交驰。

  重显说法方式有些像云门文偃,正面说法极少,对于诸如“如何是佛法大意”、“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教外别传”、“如何是佛”等问题,几乎都回避正面回答,只是据场合随意答之。他的答语与弟子的问话皆不扣题,然而如果依照“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前提,又不能不说一切回答是沾边的。

  重显说法经常引用云门文偃的语录。一次他上堂举云门的语录:“尔若不相当,且觅个入头处,微尘诸佛在尔舌头上,三藏圣教在尔脚跟底,不如悟去好。还有人悟得么【《雪窦语录》卷二《明觉禅师后录》,《大正藏》卷四七,682b~c。《嘉兴藏》本与《大正藏》本的中的两个”悟“字有误,此据《云门语录》卷中改。】?出来对众道看。”然后加以评量(“拈语”),说:“然则养子之缘,争(怎)奈压良为贱。其间忽有不甘底(的)出,掀倒绳床,岂不是大丈夫…

《雪窦重显及其禅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