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雪窦重顯及其禅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寺傳法、擴大雲門宗的影響是幫助很大的。

  重顯一生擔任住持31年,僅在雪窦寺就長達29年,名聞遐迩。經驸馬都尉李遵勖(?~1038)的奏請,仁宗皇帝賜于紫衣。又經賈昌朝(998~1065)的奏請,敕賜明覺大師之號【呂夏卿《雪窦碑銘》謂“侍中賈公又奏,加明覺之號。”賈昌朝,《宋史》卷二八五有傳,參《宋史.宰輔表》,于宋仁宗慶曆五年至七年爲宰相,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封許國公,兼侍中,爲樞密使。此碑銘撰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賈昌朝于此年卒。也許是在賈昌朝任宰相之時爲雪窦請賜號,碑銘是追述此事,用的是後授的“侍中”之位。】。重顯在得到敕授師號時,特地集僧上堂說法,其激動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其中的“道無不在”思想很明顯是受到《老子》的影響,“天有道以輕清”以下四句大體取自《老子》叁十九章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一”即爲“道”。意爲禅僧體悟“道”便能夠止息“無明”煩惱的“風浪”,達到解脫。可以認爲,他所說的“道無不在”的思想是蘊含溝通在世與出世、佛法與王法的伸縮空間的。重顯于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六月十日去世,年七十叁歲。雪窦重顯的弟子很多,《雪窦塔銘》謂有150人,《五燈會元》卷十六載錄著名弟子11人,其中最有名並且影響大的是在越州天衣寺傳法的義懷禅師,在北宋中後期著名的雲門宗禅僧中有很多人出自重顯—義懷的法系。

  二、重顯的語錄和著作

  重顯在向弟子和參禅者說法中雖一再申明禅法要義、解脫之道等非語言文字能夠完全表達,然而如同任何一位禅師一樣,他不僅經常在不同場合說法,而且在說法中還經常引述前人的語錄(公案)藉以向門下僧衆提示某些佛法道理,還撰寫了很多偈頌等。他的弟子在他生前已經開始把他的不少說法記錄下來並加以整理,作爲他的傳法語錄流傳于世。下面將現存重顯的語錄及著述加以簡單介紹。

  (一)《明覺禅師語錄》

  簡稱《雪窦語錄》,六卷,分爲叁大部分:

  1. 卷一至卷叁是語錄。卷一署名“參學小師惟蓋竺編”,前半部分是《蘇州洞庭翠峰禅寺語》,記載重顯應請到蘇州吳江洞庭島上的翠峰萬壽禅寺【據語錄第一段“師在萬壽,開堂日……”,所述內容與《天聖廣燈錄》卷二叁《沖(重)顯章》:“蘇州洞庭翠峰沖顯禅師,初開堂日……”,所述內容一致,可見翠峰禅寺即翠峰萬壽禅寺。蘇州府所在地另有萬壽寺,語錄記述重顯離開翠峰到明州途中,“師到萬壽”當指到蘇州城內的萬壽寺。】之後在開堂儀式及日常上堂說法的部分語錄,也包括在這期間應請在杭州靈隱寺的說法語錄,還有《拈古》(拈古、舉古等解釋詳後)共16則;《室中舉古》11則;《勘辯》,亦作“勘辨”,勘是勘察、試探,辯或辨是察辨、辯明,是指參禅過程中禅師與學人之間通過語句、動作互相勘驗對方的見解、悟境及禅法的邪正;重顯寫的《雪峰和尚塔銘並序》。卷一的後半部分是《住明州雪窦禅寺語》,是記載重顯到雪窦山資聖寺之後的開堂、平日上堂的說法語錄,包括重顯接受明州知府疏書之日上堂的說法及赴明雪窦途中應請在蘇州萬壽寺、秀州嘉禾寺、杭州靈隱寺、越州承天寺的升座說法的語錄。

  卷二署名“門人轸等編”,包括《舉古》7則;《勘辯》;《歌頌》,收偈頌13首;《明覺禅師後錄》,補記重顯在雪窦寺的說法語錄;卷叁署名“參學小師允誠等編”,包括《拈古》(先舉後拈)98則,大概也是重顯在雪窦寺說法時舉述的語錄及評述的語句。卷四是《明覺禅師瀑泉集》,簡稱《瀑泉集》,署名“參學小師圓應編”,據小序編于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是記載重顯的“垂帶自答及古今因緣,朝暮提倡,辭意曠險而學黨未喻,複致之請益,師蓋不獲已,隨所疑問,以此以彼,乍放乍收,或抑或揚,或代或別,近百五十則”。著重記述重顯某些上堂作簡短說法,雖提出問題,然而並不讓弟子或參禅者回答,由自己代答(代語形式之一);也有的是引述古人或今人某段語錄,其中雖有答語,然而他對此不滿意,在此答語後另作答語,此爲文字禅中的“別語”;還有直接與弟子或參禅者之間的答問,有時伴之以動作、棒喝;還收錄《真贊》——應請爲某些禅師畫像所作的偈贊,有8首。卷五、卷六是《明覺禅師祖英集》,簡稱《祖英集》,署名“參學小師文政編”,序謂編于天聖十年(1032),收錄重顯在住持翠峰、雪窦禅寺期間寫的詩偈、贊銘,共220首。最後附錄了署名“尚書度支員外郎直秘閣兼充史館檢討賜绯魚袋呂夏卿”撰的《明州雪窦山資聖寺第六祖明覺大師塔銘》。

  (二)《雪窦顯和尚頌古》

  簡稱《雪窦頌古》,一卷,是重顯選錄唐宋叢林間流傳的語錄(相當于“舉古”)100則,在有的語錄後面還有重顯加的“著語”(評述性的語句,相當于“拈古”);每則語錄結尾之處加“總結”兩字,然後是重顯針對這段語錄所作的偈頌(頌古)。偈頌文體活潑,語句多寡不一,音韻諧美,雖是圍繞所引語錄而作,然而含義籠統模糊,可以做出意義不同的解釋。從內容考察,重顯所選語錄或取自《景德傳燈錄》,或直接取自唐五代以來的禅宗各派著名禅師的語錄。宋臨濟宗楊岐派禅僧克勤(號圓悟,1063-1135)以此爲基礎,在每則語錄前加小序(垂示),並對語錄、偈頌的詞句作簡評(著語),又對每則語錄、偈頌加以總的解釋和評述(評或評唱),編爲《碧岩錄》(也稱《碧岩集》)十卷,是宋代文字禅的典型著作之一,曾在禅宗界十分盛行。

  叁、重顯的禅法

  現存雪窦重顯的禅法語錄雖然數量不算少,然而其中從正面論述佛法道理和禅法意義的卻很少。不用說這是拘于禅宗認定的語言文字不足以表達禅法和解脫之道的見解。盡管如此,如果仔細閱讀和玩味重顯的語錄,仍可以大體探究出他的真正的禅法主張。下面扼要地介紹重顯的禅法見解、傳法方式及其文字禅。

  (一)強調解脫之道的普遍性,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法也稱爲佛道,在佛教內部不同派別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釋,然而無論怎樣解釋,皆具有佛的說教,引導信衆達到覺悟解脫(“成佛”)的道理的意思。唐末五代興起的禅宗,對佛法的解釋更加靈活,在有的場合它也就是禅法、心法,有時甚至也被賦予與被作爲世界本原、本體和解脫內在根據的真如、佛性等相通的含義。在各地叢林中的參禅過程中,經常有人問:“如何是佛法大意?”這與問“如何是佛”、“如何解脫”等沒有根本差別。在一般情況下,禅師對此是不作正面回答的,認爲用任何語言文字解答都不完全,最好的回應是沈默無語;有時不得已便借用某些不相關的話或作出某個動作來搪塞過去。

  雪窦重顯傳播禅法的最突出的特點是對有關修行和解脫成佛問題幾乎都回避作正面解釋,雖撰述大量文字,但也很少直接明快地宣述佛法內容。盡管如此,我們仍可以透過他在各地寺院上堂說法的言詞大體探測出他的禅法主張。重顯曾上堂說:

  一切法皆是佛法。瞞瞞顸顸,非爲正觀,一切法即非佛法。賞個名,安個是,立個非,向什麼處見釋迦老子。還會麼?(以拄杖卓地一下)各請歸堂。

  佛教所說的“法”意爲一切事物和現象,既包括物質現象也包括精神現象、語言概念,其中自然包括一切文化形態、各種思想學說。重顯所謂“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說自然、社會和身邊一切東西皆是佛法。他在這個場合似乎不是強調世界一切皆是真如、佛性或心性的顯現,而是側重強調人們可以通過觀察和參究自然界和社會、日常生活、自己身邊的一切事物,達到覺悟解脫。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同時他又提出,如果“非爲正觀”,即沒有樹立正確的見解,大概如同唐代義玄《臨濟錄》所說的“真正見解”,那麼,對這種人來說,一切法就不是佛法。何謂“正觀”,他沒有說,按照禅宗的一般說法,不外是持有諸法空寂、不二思想和“無念”、不執著語言文字等觀念。他特別提出,如果認爲周圍事物是實有的,並且有所執著,進行思慮分辨活動,用語言文字進行描述(“賞個名”),進而判斷有無與是非等,就離開真正的佛法了。他質問說:如此則向哪裏尋找釋迦佛呢!最後他詢問門下弟子是否懂得其中的道理。

  既然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無所不在,那麼在邏輯上就給禅師傳授禅法帶來極大的自由,既可以說,也可以沈默,還可以借用動作以至棒喝來代替說法。這種做法,便給門下弟子及參禅者領悟佛法提供很大的想像空間和回旋的自由。從馬祖、石頭到他們的著名弟子,乃至五宗創始人臨濟義玄、沩山靈佑和仰山慧寂、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雲門文偃、法眼文益等人,雖然傳法方式不盡相同,然而皆以這種理論爲前提來傳授禅法,以靈活形式接引學人,即所謂“大機大用”,語默並用,棒喝交馳。

  重顯說法方式有些像雲門文偃,正面說法極少,對于諸如“如何是佛法大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如何是教外別傳”、“如何是佛”等問題,幾乎都回避正面回答,只是據場合隨意答之。他的答語與弟子的問話皆不扣題,然而如果依照“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前提,又不能不說一切回答是沾邊的。

  重顯說法經常引用雲門文偃的語錄。一次他上堂舉雲門的語錄:“爾若不相當,且覓個入頭處,微塵諸佛在爾舌頭上,叁藏聖教在爾腳跟底,不如悟去好。還有人悟得麼【《雪窦語錄》卷二《明覺禅師後錄》,《大正藏》卷四七,682b~c。《嘉興藏》本與《大正藏》本的中的兩個”悟“字有誤,此據《雲門語錄》卷中改。】?出來對衆道看。”然後加以評量(“拈語”),說:“然則養子之緣,爭(怎)奈壓良爲賤。其間忽有不甘底(的)出,掀倒繩床,豈不是大丈夫…

《雪窦重顯及其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