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雪窦重显及其禅法

  雪窦重显及其禅法

  

  【内容提要】 中国禅宗虽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为标榜,然而在传法和发展过程中又离不开文字,唐末五代有大量语录、偈颂等传世。宋代禅宗进入鼎盛时期,逐渐形成以颂古、拈古、代语、别语等为重要文字表达形式的文字禅。云门宗的雪窦重显是云门文偃下三世,是宋代文字禅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六卷语录(包括说法语录、勘辩、偈颂、举古、拈古、代语、别语等)和著名的颂古著作《雪窦显和尚颂古》传世。在重显的语录和文字著作中虽从正面论述佛法道理的很少,然而从他的语录和不同形式著述中仍可以了解他对禅法和解脱之道的主张:佛法无所不在,解脱之道难以用语言表述,启示弟子确立自信、自修、自悟等。

  【关键词】 雪窦重显 明觉 云门宗 颂古 拈古 代语 别语

  --------------------------------------------------------------------------------

  禅宗虽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而在传播发展过程中不仅不能离开文字,而且越来越重视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不仅陆续出现了大量记载历代各地禅师传法的语录,而且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用以表达禅的意境、启示解脱之道的文字形式,经过唐末五代至北宋正式形成所谓“文字禅”。宋代的著名禅师几乎都有大量的语录、偈颂等行世。雪窦重显在向门下僧众的传法过程中十分重视引述和发挥前人的语录公案,是文字禅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

  一、雪窦重显的生平

  重显是云门下三世,惠洪《禅林僧宝传》卷十一载有其传记,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尚书度支员外郎吕夏卿撰写的《明州雪窦山资圣寺第六祖明觉大师塔铭》(下简称《雪窦塔铭》)也较详记载他的传记【 收录于六卷本《雪窦语录》之后,载《大正藏》卷四七,712~713页。】。下面主要据这两种资料对重显生平作综合介绍。

  重显(980~1052),字隐之,号明觉,遂州(治今四川遂宁市)人,俗姓李,自幼读书善于抓住要点,下笔敏捷。在成都普安院从僧仁铣剃发出家受戒,到大慈寺听元莹讲唐代宗密的《圆觉经略疏注》,对其中“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语句(出自宗密的序)产生疑问,反复质询元莹,但对师所答不感满意。元莹劝他南下向禅僧请教释疑。于是,重显离开四川后先游历今湖北地区,曾在郢州(治今湖北钟祥)的大阳山寺担任知客,与来挂单的一位禅僧议论当年法眼宗文益与赵州和尚的侍者关于“柏树子”公案的一段对话,认为文益肯定赵州侍者所说“先师无此语”是有道理的,说:“宗门抑扬,哪有规辙乎!”受到旁边一位名为韩大伯的禅僧的讥笑,认为他“智眼未正,择法不明”,并撰偈表述己意,受到重显的器重,由此二人结为知交。

  重显仰慕唐末五代能书善画的禅月贯休(832~912)【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僧,俗姓姜,金华兰溪人,以诗画著称,善绘佛像,尤工水墨罗汉,擅篆隶草书,世人喻为唐之怀素,其诗亦为士林称誉。曾受到吴越王的敬重,后入蜀受到前蜀王王建、王衍父子的优遇,赐号禅月大师。有《禅月集》行世。参考《宋高僧传》卷三十《贯休传》并《释氏稽古略》卷三有关记载。】,也学会巧用笔墨,善着诗文。他南游庐山栖贤寺参谒法眼宗僧澄湜(法眼下二世),因见他为人踞傲而且拘板不喜与人交往,遂用寺后师(狮)子峰为题写诗以讥之,曰:“踞地盘空势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云擎也出头。”(《禅林僧宝传.重显传》)此后与齐岳结伴过江到黄梅(在今湖北)五祖山参访云门下二世师戒,然而他自己没有入寺,请齐岳进去试探,因“机语不契”,他也就没有入寺参谒。临济下五世蕴聪(965-1032)嗣法于首山省念,在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开始在襄州(治今湖北襄樊)城外石门山(乾明寺)传法,名声渐着,丛林称之为“石门聪禅师”【参考《天圣广灯录》卷十七《蕴聪章》、明代如卺续补《缁门警训》卷六《慈照聪禅师住襄州石门请查待制为撰僧堂记》,载《大正藏》卷四八,1072b。】。重显闻名前来参谒,居留三年,机缘不契,蕴聪劝他参访云门下二世光祚。

  重显到复州(治今湖北天门市)北塔崇胜院参谒云门下二世光祚,礼拜为师,在他身边修学五年。某日晚,他向光祚提问:“古人不起一念,云何有过?”光祚前后两次用拂子击他,他由此得悟。(《雪窦塔铭》)

  重显离开光祚之后,先到庐山林禅师的寺院居住一段时间,后到池州(治今安徽贵池县)景德寺担任首座,曾为众僧讲解后秦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曾会是他的幼年旧友,天禧(1017-1021)年间任池州知州,曾引用儒家《中庸》、《大学》并引证《楞严经》中与禅宗相似的语句询问重显。重显对他说:禅宗与“教乘”(传统佛教和禅宗以外诸宗)尚且不一致,何况《中庸》、《大学》!曾会希望他给以启示。重显弹指一下说:“但恁么荐取!”据说曾会立即省悟。重显后来打算游历在今浙江境内的钱塘、西兴、天台山、雁荡山,但曾会建议他到杭州灵隐寺,并且为他写给当寺住持珊禅师一封推荐信。重显到了灵隐寺,却没有向住持出示曾会的推荐信,在僧众中修持三年。后来曾会奉使浙西,特地到灵隐寺访重显,竟在上千普通禅僧中才查找到他,对他甘于寂寞的风格表示敬重。苏州吴江太湖有座小岛名洞庭山(现称西洞庭山),那里有座寺院叫翠峰禅寺,当时正缺住持。经曾会推荐,当地迎请重显前往担任住持,在此近三年时间。

  宋仁宗天圣初年(1023),曾会出知明州(治今浙江宁波),派专使携带疏书到苏州吴江洞庭迎请重显赴任雪窦山资圣寺住持。吴江洞庭的信众不愿重显走,与明州专使发生争执。为此重显升座普告大众,说“僧家也无因无必,住则孤鹤冷翘松顶,去则片云忽过人间,应非彼此殊源,动静乖趣”,表示既不忘洞庭信众的信任和照顾,又应顾念明州太守(知州)千里遣使的诚意,“且佛法委自王臣兼住持”,希望洞庭的信众能够谅解【《雪窦语录》》卷一,《大正藏》卷四七,674a~b。关于重显与曾会的关系,请参考《嘉泰普灯录》卷二二《修撰曾会》。】。宋代类似事例很多,反映当时各地竞相迎请著名禅师担当寺院住持的社会风尚。

  雪窦寺在今浙江省奉化市,原是宋初法眼宗僧、《宗镜录》作者廷寿(号智觉)开创并住持的寺院。廷寿上承属于雪峰义存法系的玄沙师备——罗汉桂琛——法眼文益——天台德韶,属雪峰之下第五世,因此《雪窦塔铭》称重显为“雪窦山第六世祖”。

  吕夏卿《雪窦塔铭》罗列禅宗的世系是:圆觉(菩提达摩)——大祖(慧可)——鉴智(僧璨)——大医(道信)——大满(弘忍)——大鉴(慧能)——大慧(南岳怀让)——大寂(马祖),称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雪峰(义存)、香林(澄远)、智门(光祚)皆出自这一法系。按照这一说法,禅门五宗中不仅临济宗、沩仰宗出自南岳——马祖的法系,连云门宗、法眼宗也出自这一法系。这显然是受到传为唐丘玄素所撰伪碑《天王道悟碑》(载《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的影响,以所称荆州天王寺的道悟上承马祖,有弟子龙潭崇信继后,于是将其下的德山、雪峰及其法系的云门、法眼二宗皆归属南岳——马祖的法系【[宋] 惠洪:《林间录》卷上最早提出两个道悟的问题,此后《五灯会元》卷七《道悟传》后注、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论曰”等皆提出这个问题,认为马祖下有荆州天王寺道悟(俗姓崔),有龙潭崇信继后,与荆州天皇寺道悟(俗姓张)继承石头有别,然而《五灯会元》编排人物仍按照《景德传灯录》认定的禅门传承法系。关于这个问题,陈垣《清初僧诤记》卷一论证十分清楚,兹无需详述。】,并以重显为“大寂(马祖)九世之孙”。《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三《重显章》大概受此塔铭的影响也称重显是“大寂九世之孙”。笔者不取这种说法,仍遵照《景德传灯录》所定的传法世系,以云门、法眼二宗属青原——石头法系,重显属云门宗,是青原下九世、云门下三世。

  重显住持雪窦寺之后,实行禅寺仪规,重整寺众参禅修行和生活规范,并且清理周围环境,使寺院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远近禅僧前来参谒和受法者日多。《禅林僧宝传.重显传》称:“宗风大振,天下龙蟠凤逸衲子争集座下,号云门中兴。”

  曾会对禅宗抱有浓厚的兴趣,曾与“清长老”(当为云门下三世、天童寺怀清)参究唐代赵州和尚“勘破婆子”的公案,重显到雪窦寺后又将此公案向重显请教,重显予以巧妙点示。重显一日入城化缘,想到州府拜曾会,看门人以公文规定“止绝僧道投刺”为由将他拦阻。重显不得已以偈相寄,曰:“碧落烟凝雪乍晴,住山情绪寄重城。使君道(按:此道是指曾会所奉为政之道)在未相见,空恋甘棠(按:甘棠借喻地方官,此指曾会)影里行。”后来,曾会回偈曰:“劳劳世务逐浮沉,一性澄明亘古今。目击道(按:此道是指佛教所说真如佛性之道)存无阻隔,何须见面始知心。”可见二人是彼此敬重并且互相理解的。此后派人请他相见,以带有禅机的语言问他:“道存无阻(按:真如、真心无所不在),因甚入来不得?”重显大概想到曾会是破例接见像他这样的僧人,于是请他以后不要将自己入府拜访的事告诉别的长老。在曾会离任赴越州新职之时,重显一直相陪送到越州,并且在那里住了数日才辞归,表示今后即使“千里万里”还能相见【曾会,《宋史》无传。以上据《雪窦语录》》卷二,《大正藏》卷四七,678a~b;《嘉泰普灯录》卷二二《修撰曾会》。】。重显有明州地方长官曾会作外护,应当说对他在明州雪窦…

《雪窦重显及其禅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