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重顯及其禅法
【內容提要】 中國禅宗雖以“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爲標榜,然而在傳法和發展過程中又離不開文字,唐末五代有大量語錄、偈頌等傳世。宋代禅宗進入鼎盛時期,逐漸形成以頌古、拈古、代語、別語等爲重要文字表達形式的文字禅。雲門宗的雪窦重顯是雲門文偃下叁世,是宋代文字禅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六卷語錄(包括說法語錄、勘辯、偈頌、舉古、拈古、代語、別語等)和著名的頌古著作《雪窦顯和尚頌古》傳世。在重顯的語錄和文字著作中雖從正面論述佛法道理的很少,然而從他的語錄和不同形式著述中仍可以了解他對禅法和解脫之道的主張:佛法無所不在,解脫之道難以用語言表述,啓示弟子確立自信、自修、自悟等。
【關鍵詞】 雪窦重顯 明覺 雲門宗 頌古 拈古 代語 別語
--------------------------------------------------------------------------------
禅宗雖標榜“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然而在傳播發展過程中不僅不能離開文字,而且越來越重視巧妙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述,不僅陸續出現了大量記載曆代各地禅師傳法的語錄,而且産生了豐富多彩的用以表達禅的意境、啓示解脫之道的文字形式,經過唐末五代至北宋正式形成所謂“文字禅”。宋代的著名禅師幾乎都有大量的語錄、偈頌等行世。雪窦重顯在向門下僧衆的傳法過程中十分重視引述和發揮前人的語錄公案,是文字禅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
一、雪窦重顯的生平
重顯是雲門下叁世,惠洪《禅林僧寶傳》卷十一載有其傳記,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尚書度支員外郎呂夏卿撰寫的《明州雪窦山資聖寺第六祖明覺大師塔銘》(下簡稱《雪窦塔銘》)也較詳記載他的傳記【 收錄于六卷本《雪窦語錄》之後,載《大正藏》卷四七,712~713頁。】。下面主要據這兩種資料對重顯生平作綜合介紹。
重顯(980~1052),字隱之,號明覺,遂州(治今四川遂甯市)人,俗姓李,自幼讀書善于抓住要點,下筆敏捷。在成都普安院從僧仁銑剃發出家受戒,到大慈寺聽元瑩講唐代宗密的《圓覺經略疏注》,對其中“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語句(出自宗密的序)産生疑問,反複質詢元瑩,但對師所答不感滿意。元瑩勸他南下向禅僧請教釋疑。于是,重顯離開四川後先遊曆今湖北地區,曾在郢州(治今湖北鍾祥)的大陽山寺擔任知客,與來挂單的一位禅僧議論當年法眼宗文益與趙州和尚的侍者關于“柏樹子”公案的一段對話,認爲文益肯定趙州侍者所說“先師無此語”是有道理的,說:“宗門抑揚,哪有規轍乎!”受到旁邊一位名爲韓大伯的禅僧的譏笑,認爲他“智眼未正,擇法不明”,並撰偈表述己意,受到重顯的器重,由此二人結爲知交。
重顯仰慕唐末五代能書善畫的禅月貫休(832~912)【貫休(832~912),唐末五代僧,俗姓姜,金華蘭溪人,以詩畫著稱,善繪佛像,尤工水墨羅漢,擅篆隸草書,世人喻爲唐之懷素,其詩亦爲士林稱譽。曾受到吳越王的敬重,後入蜀受到前蜀王王建、王衍父子的優遇,賜號禅月大師。有《禅月集》行世。參考《宋高僧傳》卷叁十《貫休傳》並《釋氏稽古略》卷叁有關記載。】,也學會巧用筆墨,善著詩文。他南遊廬山棲賢寺參谒法眼宗僧澄湜(法眼下二世),因見他爲人踞傲而且拘板不喜與人交往,遂用寺後師(獅)子峰爲題寫詩以譏之,曰:“踞地盤空勢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雲擎也出頭。”(《禅林僧寶傳.重顯傳》)此後與齊嶽結伴過江到黃梅(在今湖北)五祖山參訪雲門下二世師戒,然而他自己沒有入寺,請齊嶽進去試探,因“機語不契”,他也就沒有入寺參谒。臨濟下五世蘊聰(965-1032)嗣法于首山省念,在宋真宗景德叁年(1006)開始在襄州(治今湖北襄樊)城外石門山(乾明寺)傳法,名聲漸著,叢林稱之爲“石門聰禅師”【參考《天聖廣燈錄》卷十七《蘊聰章》、明代如卺續補《缁門警訓》卷六《慈照聰禅師住襄州石門請查待製爲撰僧堂記》,載《大正藏》卷四八,1072b。】。重顯聞名前來參谒,居留叁年,機緣不契,蘊聰勸他參訪雲門下二世光祚。
重顯到複州(治今湖北天門市)北塔崇勝院參谒雲門下二世光祚,禮拜爲師,在他身邊修學五年。某日晚,他向光祚提問:“古人不起一念,雲何有過?”光祚前後兩次用拂子擊他,他由此得悟。(《雪窦塔銘》)
重顯離開光祚之後,先到廬山林禅師的寺院居住一段時間,後到池州(治今安徽貴池縣)景德寺擔任首座,曾爲衆僧講解後秦僧肇的《般若無知論》。曾會是他的幼年舊友,天禧(1017-1021)年間任池州知州,曾引用儒家《中庸》、《大學》並引證《楞嚴經》中與禅宗相似的語句詢問重顯。重顯對他說:禅宗與“教乘”(傳統佛教和禅宗以外諸宗)尚且不一致,何況《中庸》、《大學》!曾會希望他給以啓示。重顯彈指一下說:“但恁麼薦取!”據說曾會立即省悟。重顯後來打算遊曆在今浙江境內的錢塘、西興、天臺山、雁蕩山,但曾會建議他到杭州靈隱寺,並且爲他寫給當寺住持珊禅師一封推薦信。重顯到了靈隱寺,卻沒有向住持出示曾會的推薦信,在僧衆中修持叁年。後來曾會奉使浙西,特地到靈隱寺訪重顯,竟在上千普通禅僧中才查找到他,對他甘于寂寞的風格表示敬重。蘇州吳江太湖有座小島名洞庭山(現稱西洞庭山),那裏有座寺院叫翠峰禅寺,當時正缺住持。經曾會推薦,當地迎請重顯前往擔任住持,在此近叁年時間。
宋仁宗天聖初年(1023),曾會出知明州(治今浙江甯波),派專使攜帶疏書到蘇州吳江洞庭迎請重顯赴任雪窦山資聖寺住持。吳江洞庭的信衆不願重顯走,與明州專使發生爭執。爲此重顯升座普告大衆,說“僧家也無因無必,住則孤鶴冷翹松頂,去則片雲忽過人間,應非彼此殊源,動靜乖趣”,表示既不忘洞庭信衆的信任和照顧,又應顧念明州太守(知州)千裏遣使的誠意,“且佛法委自王臣兼住持”,希望洞庭的信衆能夠諒解【《雪窦語錄》》卷一,《大正藏》卷四七,674a~b。關于重顯與曾會的關系,請參考《嘉泰普燈錄》卷二二《修撰曾會》。】。宋代類似事例很多,反映當時各地競相迎請著名禅師擔當寺院住持的社會風尚。
雪窦寺在今浙江省奉化市,原是宋初法眼宗僧、《宗鏡錄》作者廷壽(號智覺)開創並住持的寺院。廷壽上承屬于雪峰義存法系的玄沙師備——羅漢桂琛——法眼文益——天臺德韶,屬雪峰之下第五世,因此《雪窦塔銘》稱重顯爲“雪窦山第六世祖”。
呂夏卿《雪窦塔銘》羅列禅宗的世系是:圓覺(菩提達摩)——大祖(慧可)——鑒智(僧璨)——大醫(道信)——大滿(弘忍)——大鑒(慧能)——大慧(南嶽懷讓)——大寂(馬祖),稱天皇(道悟)、龍潭(崇信)、德山(宣鑒)、雪峰(義存)、香林(澄遠)、智門(光祚)皆出自這一法系。按照這一說法,禅門五宗中不僅臨濟宗、沩仰宗出自南嶽——馬祖的法系,連雲門宗、法眼宗也出自這一法系。這顯然是受到傳爲唐丘玄素所撰僞碑《天王道悟碑》(載《佛祖曆代通載》卷十五)的影響,以所稱荊州天王寺的道悟上承馬祖,有弟子龍潭崇信繼後,于是將其下的德山、雪峰及其法系的雲門、法眼二宗皆歸屬南嶽——馬祖的法系【[宋] 惠洪:《林間錄》卷上最早提出兩個道悟的問題,此後《五燈會元》卷七《道悟傳》後注、元念常《佛祖曆代通載》卷十五“論曰”等皆提出這個問題,認爲馬祖下有荊州天王寺道悟(俗姓崔),有龍潭崇信繼後,與荊州天皇寺道悟(俗姓張)繼承石頭有別,然而《五燈會元》編排人物仍按照《景德傳燈錄》認定的禅門傳承法系。關于這個問題,陳垣《清初僧诤記》卷一論證十分清楚,茲無需詳述。】,並以重顯爲“大寂(馬祖)九世之孫”。《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叁《重顯章》大概受此塔銘的影響也稱重顯是“大寂九世之孫”。筆者不取這種說法,仍遵照《景德傳燈錄》所定的傳法世系,以雲門、法眼二宗屬青原——石頭法系,重顯屬雲門宗,是青原下九世、雲門下叁世。
重顯住持雪窦寺之後,實行禅寺儀規,重整寺衆參禅修行和生活規範,並且清理周圍環境,使寺院面貌發生巨大變化,遠近禅僧前來參谒和受法者日多。《禅林僧寶傳.重顯傳》稱:“宗風大振,天下龍蟠鳳逸衲子爭集座下,號雲門中興。”
曾會對禅宗抱有濃厚的興趣,曾與“清長老”(當爲雲門下叁世、天童寺懷清)參究唐代趙州和尚“勘破婆子”的公案,重顯到雪窦寺後又將此公案向重顯請教,重顯予以巧妙點示。重顯一日入城化緣,想到州府拜曾會,看門人以公文規定“止絕僧道投刺”爲由將他攔阻。重顯不得已以偈相寄,曰:“碧落煙凝雪乍晴,住山情緒寄重城。使君道(按:此道是指曾會所奉爲政之道)在未相見,空戀甘棠(按:甘棠借喻地方官,此指曾會)影裏行。”後來,曾會回偈曰:“勞勞世務逐浮沈,一性澄明亘古今。目擊道(按:此道是指佛教所說真如佛性之道)存無阻隔,何須見面始知心。”可見二人是彼此敬重並且互相理解的。此後派人請他相見,以帶有禅機的語言問他:“道存無阻(按:真如、真心無所不在),因甚入來不得?”重顯大概想到曾會是破例接見像他這樣的僧人,于是請他以後不要將自己入府拜訪的事告訴別的長老。在曾會離任赴越州新職之時,重顯一直相陪送到越州,並且在那裏住了數日才辭歸,表示今後即使“千裏萬裏”還能相見【曾會,《宋史》無傳。以上據《雪窦語錄》》卷二,《大正藏》卷四七,678a~b;《嘉泰普燈錄》卷二二《修撰曾會》。】。重顯有明州地方長官曾會作外護,應當說對他在明州雪窦…
《雪窦重顯及其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