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信及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
学术界对禅宗的成立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长期流行的传统说法,即以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传法作为中国有禅宗的开始;一种是基于中国禅宗长期以唐中期慧能开创的南宗为主流的认识,便以慧能为实际创始人,以慧能从弘忍受法南下到曹溪传法作为禅宗的正式成立。笔者根据中外学者近70年来对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反复思索,认为以唐初在黄梅传法的道信及其弟子弘忍作为禅宗正式创始人比较妥当。他们正式创立的禅宗,在弘忍去世之後发生分裂,以弘忍的弟子神秀、普寂为代表的北宗禅曾长期流行在以东西二京为中心的北方广大地区,而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禅则流行于南方一带,唐末以後逐渐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派。本文仅对道信及其禅法略作介绍。
一、道信的简历
在湖北省黄梅县城西15公里处的西山,本名破额山,也叫破头山,因有双峰屹立,又名双峰山,现有唐代道信禅师传授禅法的道场遗迹"四祖寺"。在黄梅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东山(又名冯茂山)现有唐代弘忍禅师的传法道场遗迹"五祖寺"。道信是僧璨的弟子,被禅宗奉为四祖。弘忍是道信的弟子,被禅宗奉为五祖。道信和弘忍在这里传授菩提达摩以来的禅法,不仅拥有500人乃至上千人的僧团,并对达摩禅法有所发展。人们借用弘忍所在的东山的名字把他们所创立的禅宗称之为"东山法门"。
关于道信的生平传记,最早的记载是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六(明本《大藏经》)中的<道信传>。其次是唐净觉《楞伽师资记》中的<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传>和唐杜朏《传法宝纪》中的<唐双峰山东山寺释道信传>。至于由四川成都保唐禅派的人在8世纪後期编成的《历代法宝记》和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的关于道信的记述,因为有些不足恁信的地方,仅可作为参考。现据这些资料(注1),对道信的生平略作介绍。
道信(580-651),河内(治所在今河南省沁阳县)人,俗姓司马,七岁出家。其师戒行不纯,道信虽多次劝谏,不听,他便私下坚守斋戒五年。後来听说舒州皖公山(在今安徽省潜县之西)有"二僧"在静居修禅,便前去归依(此据《续高僧传.道信传》)。此"二僧"是谁?据《传法宝纪》,即是僧璨与其同学定禅师。道信在此从僧璨学法八九年(《续高僧传》谓十年)。现存道信为僧璨造的"塔铭砖",上面刻写着:"大隋开皇十二年七月,僧璨大士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注2)。隋开皇十二年是公元592年。前述道信在其前师身边五年,然後到皖公山投僧璨,那么时间当为隋的开皇十年(590)。此塔铭砖是在他到僧璨门下的第三年刻造的。当时道信不过才13岁。後来僧璨南下到罗浮山,不许道信随同前往,对他说:"汝住,当大弘益。"道信大概在此山住留一段时间,後来游历各处,向民众传法。隋大业年间(605-617)正式得到官府允许出家,编籍于吉州(治所在今江西省的吉安市)的某一寺院。隋末战乱,道信曾到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应道俗信徒的请求,住在庐山大林寺。唐初武德七年(624)应蕲州(治所在今湖北蕲州镇)道俗信徒的邀请,到达江北传法,见黄梅县西的双峰山的山泉秀丽,便在此处造寺作为修行和传法的中心道场。道信在此居住30多年,"诸州学道,无远不至"(《续高僧传.道信传》)。山中门人最多时达500余人,其中以弘忍比较有名。蕲州刺史崔义玄闻其名曾前来就礼。永徽二年(651)八月命弟子在山侧造龛(塔下葬遗体之室),门徒知其将终,发生争夺法嗣的风波。在这个时候,有人问道信谁可继承。道信表示:"弘忍差可耳。"(《传法宝纪》)。此後向弟子说法,留下遗诫,听说龛已造成,便安然坐化,年72岁。
据《楞伽师资记》的记载,道信著有《菩萨戒法》一本,并有禅法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传授弟子。此书在《楞伽师资记》的<道信传>中有所记载,其篇幅约占全书的2/5,是否是原著的全部,已不可考。道信的受法弟子中以弘忍最有名,此外还有到双峰山参学的法显、善伏等人,都不太有名。
二、道信的禅法--《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从菩提达摩以来,师徒之间重视《楞伽经》中所说的心性思想对禅法的指导意义。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是应参禅弟子的询问所作出的回答,其中包括他的禅法所依据的经典,如何坐禅,禅观的内容等。
(一)道信禅法的依据:"佛心第一"和"一行三昧"
道信向弟子表示,他的禅法,是专为"有缘根熟者"说的。何为"有缘根熟者"呢?自然是愿意信奉他的禅法,并且在修行方面已经达到一定造诣的人。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禅法依据的: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 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文殊说般若经》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 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 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 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 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 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 佛法界无差别相。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楞伽经》卷一有曰:"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意为在大乘的各种引导众生解脱的法门中,只有观悟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本有佛性)的法门才是最重要的。众生之心从根本上说等同于诸佛之心,但只有在众生通过观悟自己本有佛性,断除掩覆于本有佛性之上的烦恼情欲之後,才能使清净的佛性显现,从而达到解脱。此後所引的《文殊说般若经》,全名是《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由南朝梁曼陀罗仙译的。道信的引文在原经卷下,文字全同。大意是说,"一行三昧"这种禅法是叫人在禅观中专心观察世界万有的平等无差别的"一相";为了修持这一禅观,首先应当领会般若思想,然後选择一个安静的场所,在那里静心入定,专心观想一佛,称念佛的名号,如此念念相续下去,就能由此一佛看见无数过去、未来和现在的佛;这是因为,佛法是等同无二,不存在差别的。这一禅法也叫"一相三昧",是教人从观想一佛开始,到观察法界实相,达到对世界空寂平等的认识。在《大乘起信论》的"修行止观门"的地方也有对於一行三昧的介绍,说:"依是三昧(按,指真如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既然世界一切平等没有差别,那么佛与众生也平等无二。因此,如能修持一行三昧,修持念佛,
进而观想诸法实相,就是通向成佛之路的入口("念佛心是佛"),就会进入处处是道场,时时入菩提的自由无碍的境界。道信通过宣传这种禅法,目的是增强修行者对於达到觉悟解脱的信心。
道信的禅法在理论上虽然特别强调是依据《楞伽经》、《文殊说般若经》,但从所引证的经文来看,也受其它大乘佛经的影响,如《般若经》、《普贤观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法华经》、《无量义经》、《大涅槃经》、《无量寿经》、《维摩经》等。
(二)强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道信对在修持一行三昧过程中观想的对象--佛、心、实相等有不同的解释,但最突出的是强调三者等同,说念心也就是念佛、念实相。既然世俗世界的一切烦恼是从"妄想"产生的,那么,修持禅定就应努力从断除妄想、杂念上入手。如何断除它们呢?就应反其道而行之,"端坐念实相",去掉一切"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简而言之,就是对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不分别,不思念,对任何东西既不追求,也不弃。这种无所思念的心境是与"诸法实相"、"佛"的境界相应的。他在引证了《大品般若经》的"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之後说,"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为什么呢?他说这是因为心性是无形的,佛也是无相貌的,从这一点上说,心、佛是相通的。他对弟子说,一个人若能懂得这个道理,就是进入"安心"境地,就不会再起思虑之心,就达到了"泯然无相,平等不二"的认识。他甚至说:
即看此等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
因此可以说,按照道信的说法,修持一行三昧到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到成佛。
对此有人提出:"如来法身若此者,何故复有相好之身现世说法?"既然佛的法身没有形象,那么为什么又说有雄伟端庄的佛(佛经说佛的相貌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现世的世界说法呢?对此,道信借用镜子能够照映各种形象来进行比喻,说佛的法身好像明镜一样,它虽然"无心无作",但一切万象都在其中显现;因为普通众生都有"妄想",不认识佛的法身没有形象的本质,所以能看到"如来现世说法",而如果修行者通过坐禅达到"修心尽净,则知如来常不说法。是乃为具足多闻"。这是因为,对于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来说,他们所认识到的是佛的法身,是"无相不相"的诸法实相。
(三)对禅师的要求--"守一"和"看心"
对于把禅定作为主要修行方法的禅师来说,应当注意些什么问题呢?对此,有人问道信:"何者是禅师?"道信回答说:
不为静乱…
《道信及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