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信及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楊曾文
學術界對禅宗的成立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是長期流行的傳統說法,即以菩提達摩在嵩山少林寺傳法作爲中國有禅宗的開始;一種是基于中國禅宗長期以唐中期慧能開創的南宗爲主流的認識,便以慧能爲實際創始人,以慧能從弘忍受法南下到曹溪傳法作爲禅宗的正式成立。筆者根據中外學者近70年來對敦煌禅宗文獻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反複思索,認爲以唐初在黃梅傳法的道信及其弟子弘忍作爲禅宗正式創始人比較妥當。他們正式創立的禅宗,在弘忍去世之後發生分裂,以弘忍的弟子神秀、普寂爲代表的北宗禅曾長期流行在以東西二京爲中心的北方廣大地區,而以慧能爲代表的南宗禅則流行于南方一帶,唐末以後逐漸成爲中國禅宗的主流派。本文僅對道信及其禅法略作介紹。
一、道信的簡曆
在湖北省黃梅縣城西15公裏處的西山,本名破額山,也叫破頭山,因有雙峰屹立,又名雙峰山,現有唐代道信禅師傳授禅法的道場遺迹"四祖寺"。在黃梅縣城東12公裏處的東山(又名馮茂山)現有唐代弘忍禅師的傳法道場遺迹"五祖寺"。道信是僧璨的弟子,被禅宗奉爲四祖。弘忍是道信的弟子,被禅宗奉爲五祖。道信和弘忍在這裏傳授菩提達摩以來的禅法,不僅擁有500人乃至上千人的僧團,並對達摩禅法有所發展。人們借用弘忍所在的東山的名字把他們所創立的禅宗稱之爲"東山法門"。
關于道信的生平傳記,最早的記載是唐道宣《續高僧傳》卷二十六(明本《大藏經》)中的<道信傳>。其次是唐淨覺《楞伽師資記》中的<唐朝蕲州雙峰山道信禅師傳>和唐杜朏《傳法寶紀》中的<唐雙峰山東山寺釋道信傳>。至于由四川成都保唐禅派的人在8世紀後期編成的《曆代法寶記》和宋代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叁的關于道信的記述,因爲有些不足恁信的地方,僅可作爲參考。現據這些資料(注1),對道信的生平略作介紹。
道信(580-651),河內(治所在今河南省沁陽縣)人,俗姓司馬,七歲出家。其師戒行不純,道信雖多次勸谏,不聽,他便私下堅守齋戒五年。後來聽說舒州皖公山(在今安徽省潛縣之西)有"二僧"在靜居修禅,便前去歸依(此據《續高僧傳.道信傳》)。此"二僧"是誰?據《傳法寶紀》,即是僧璨與其同學定禅師。道信在此從僧璨學法八九年(《續高僧傳》謂十年)。現存道信爲僧璨造的"塔銘磚",上面刻寫著:"大隋開皇十二年七月,僧璨大士隱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結塔供養。道信爲記"(注2)。隋開皇十二年是公元592年。前述道信在其前師身邊五年,然後到皖公山投僧璨,那麼時間當爲隋的開皇十年(590)。此塔銘磚是在他到僧璨門下的第叁年刻造的。當時道信不過才13歲。後來僧璨南下到羅浮山,不許道信隨同前往,對他說:"汝住,當大弘益。"道信大概在此山住留一段時間,後來遊曆各處,向民衆傳法。隋大業年間(605-617)正式得到官府允許出家,編籍于吉州(治所在今江西省的吉安市)的某一寺院。隋末戰亂,道信曾到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應道俗信徒的請求,住在廬山大林寺。唐初武德七年(624)應蕲州(治所在今湖北蕲州鎮)道俗信徒的邀請,到達江北傳法,見黃梅縣西的雙峰山的山泉秀麗,便在此處造寺作爲修行和傳法的中心道場。道信在此居住30多年,"諸州學道,無遠不至"(《續高僧傳.道信傳》)。山中門人最多時達500余人,其中以弘忍比較有名。蕲州刺史崔義玄聞其名曾前來就禮。永徽二年(651)八月命弟子在山側造龛(塔下葬遺體之室),門徒知其將終,發生爭奪法嗣的風波。在這個時候,有人問道信誰可繼承。道信表示:"弘忍差可耳。"(《傳法寶紀》)。此後向弟子說法,留下遺誡,聽說龛已造成,便安然坐化,年72歲。
據《楞伽師資記》的記載,道信著有《菩薩戒法》一本,並有禅法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傳授弟子。此書在《楞伽師資記》的<道信傳>中有所記載,其篇幅約占全書的2/5,是否是原著的全部,已不可考。道信的受法弟子中以弘忍最有名,此外還有到雙峰山參學的法顯、善伏等人,都不太有名。
二、道信的禅法--《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從菩提達摩以來,師徒之間重視《楞伽經》中所說的心性思想對禅法的指導意義。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是應參禅弟子的詢問所作出的回答,其中包括他的禅法所依據的經典,如何坐禅,禅觀的內容等。
(一)道信禅法的依據:"佛心第一"和"一行叁昧"
道信向弟子表示,他的禅法,是專爲"有緣根熟者"說的。何爲"有緣根熟者"呢?自然是願意信奉他的禅法,並且在修行方面已經達到一定造詣的人。他是這樣介紹自己的禅法依據的:
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即 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文殊說般若經》雲:文殊師利言:世尊,雲何名一行叁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當先 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叁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 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 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 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 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叁昧者,盡知恒沙諸 佛法界無差別相。夫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爲舉動,皆是菩提。
《楞伽經》卷一有曰:"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意爲在大乘的各種引導衆生解脫的法門中,只有觀悟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本有佛性)的法門才是最重要的。衆生之心從根本上說等同于諸佛之心,但只有在衆生通過觀悟自己本有佛性,斷除掩覆于本有佛性之上的煩惱情欲之後,才能使清淨的佛性顯現,從而達到解脫。此後所引的《文殊說般若經》,全名是《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是由南朝梁曼陀羅仙譯的。道信的引文在原經卷下,文字全同。大意是說,"一行叁昧"這種禅法是叫人在禅觀中專心觀察世界萬有的平等無差別的"一相";爲了修持這一禅觀,首先應當領會般若思想,然後選擇一個安靜的場所,在那裏靜心入定,專心觀想一佛,稱念佛的名號,如此念念相續下去,就能由此一佛看見無數過去、未來和現在的佛;這是因爲,佛法是等同無二,不存在差別的。這一禅法也叫"一相叁昧",是教人從觀想一佛開始,到觀察法界實相,達到對世界空寂平等的認識。在《大乘起信論》的"修行止觀門"的地方也有對於一行叁昧的介紹,說:"依是叁昧(按,指真如叁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叁昧。"既然世界一切平等沒有差別,那麼佛與衆生也平等無二。因此,如能修持一行叁昧,修持念佛,
進而觀想諸法實相,就是通向成佛之路的入口("念佛心是佛"),就會進入處處是道場,時時入菩提的自由無礙的境界。道信通過宣傳這種禅法,目的是增強修行者對於達到覺悟解脫的信心。
道信的禅法在理論上雖然特別強調是依據《楞伽經》、《文殊說般若經》,但從所引證的經文來看,也受其它大乘佛經的影響,如《般若經》、《普賢觀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華嚴經》、《法華經》、《無量義經》、《大涅槃經》、《無量壽經》、《維摩經》等。
(二)強調"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道信對在修持一行叁昧過程中觀想的對象--佛、心、實相等有不同的解釋,但最突出的是強調叁者等同,說念心也就是念佛、念實相。既然世俗世界的一切煩惱是從"妄想"産生的,那麼,修持禅定就應努力從斷除妄想、雜念上入手。如何斷除它們呢?就應反其道而行之,"端坐念實相",去掉一切"叁毒心、攀緣心、覺觀心",簡而言之,就是對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不分別,不思念,對任何東西既不追求,也不棄。這種無所思念的心境是與"諸法實相"、"佛"的境界相應的。他在引證了《大品般若經》的"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之後說,"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爲什麼呢?他說這是因爲心性是無形的,佛也是無相貌的,從這一點上說,心、佛是相通的。他對弟子說,一個人若能懂得這個道理,就是進入"安心"境地,就不會再起思慮之心,就達到了"泯然無相,平等不二"的認識。他甚至說:
即看此等心,即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諸法實性實際,亦名淨土,亦名菩提金剛叁昧本覺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
因此可以說,按照道信的說法,修持一行叁昧到最高境界也就是達到成佛。
對此有人提出:"如來法身若此者,何故複有相好之身現世說法?"既然佛的法身沒有形象,那麼爲什麼又說有雄偉端莊的佛(佛經說佛的相貌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在現世的世界說法呢?對此,道信借用鏡子能夠照映各種形象來進行比喻,說佛的法身好像明鏡一樣,它雖然"無心無作",但一切萬象都在其中顯現;因爲普通衆生都有"妄想",不認識佛的法身沒有形象的本質,所以能看到"如來現世說法",而如果修行者通過坐禅達到"修心盡淨,則知如來常不說法。是乃爲具足多聞"。這是因爲,對于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來說,他們所認識到的是佛的法身,是"無相不相"的諸法實相。
(叁)對禅師的要求--"守一"和"看心"
對于把禅定作爲主要修行方法的禅師來說,應當注意些什麼問題呢?對此,有人問道信:"何者是禅師?"道信回答說:
不爲靜亂…
《道信及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