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信及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P2

  ..續本文上一頁所惱者,即是好禅用心人。常住於止,心則沈沒;久住於觀,心則散亂……

  是說一個好的禅師在坐禅的過程中能做到不爲靜、亂的內外境所影響,能夠止觀雙修,既能使心專一入定,又能在禅定狀態下觀悟諸法實相,使心達到"明淨"。

  如何使心達到明淨呢?他在回答中提出兩種方法,一是"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計心,亦不思惟,亦不觀行,亦不散亂,直任運"。即不有意采取任何的修行手段,既不是有意坐禅觀想,也不是有意處於不做修行的"散亂"狀態,而是采取一種無所作爲的"任運"的自然無爲狀態,據說久而久之也能使"心自明淨"。對此,有人問:"臨時作若爲觀行?"意即如果臨時想進行禅觀怎麼辦呢?道信仍回答:"直須任運。"又問:"用向西方不?"是問要否作觀想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的禅觀?道信依據般若空的思想表示,"若知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即是佛國淨土,更不須向西方";又說佛應機說法,只是對"鈍根衆生"說面向西方的教法,而不對"利根人"說這種教法。

  作爲禅師雖應以普度衆生爲己任,但同時應當取法菩薩,對所從事的一切教化事業采取超然的態度,一點也不執著,心中沒有任何好惡、取的感情,雖"化度衆生,而無愛見"。這是因爲認識到諸法空寂,衆生本無生死,所以心中沒有"我是能度,衆生是所度"等分別見解。

  另一種是通過一心一意地"谛觀"的方法,"心即得明淨,心如明鏡"。堅持的時間越久,心便更加明淨。

  在這裏所說的兩種方法之中,前一種大概就是貫徹"無念"的原則把禅定的範圍擴大到日常生活之中,後一種即爲前面所說的坐禅觀悟本心、實相的方法,實際是道信經常提倡門下修持的禅法。

  在《傳法寶紀》的<道信傳>中記載這樣一段話:

  每勸諸門人曰:努力勤坐,坐爲根本。能坐叁五年,得一口食塞饑瘡,即閉門坐,莫讀經,莫共人語。能如此者,久久堪用,如猕猴取栗中肉吃,坐研取,此人難有。

  只要有飯充饑,就叁年五年地坐下去,不必讀經,如此堅持下去終究會有助於達到最後的解脫。那麼,坐禅是什麼也不觀想嗎?當然不是。如果有觀想,是觀想什麼呢?自然是自從菩提達摩以來提倡觀想的自心生來所具有的"真性"、"理",亦即心、本心、佛性。

  在《觀無量壽經》中有這樣一段話:"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佛形象的特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道信很重視這段話,在引證此話的大意之後發揮說:

  當知佛即是心,心外更無有別佛也。略而言之,凡有五種:一者知心體,體性清淨,體與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寶,起作恒寂,萬惑皆如;叁者常覺不停,覺心在前,覺法無相;四者常觀身空寂,內外通同,入身於法界之中,未曾有礙;五者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能令學者明見佛性,早入定門。

  這是從五個方面來解釋"佛即是心"的。從心的本體來說,它明淨無染,就是佛;從心的作用、功能來說,它是佛法的本源,雖有動靜並生萬有,但本質爲空,無非真如;從心的警覺思慮功能來說,它雖活動不停,但卻是沒有形相的;從心觀想自身空寂達到的意境來說,它可以感覺到自身融會於萬法之中;從處於禅觀境地的心來說,堅持"守一"攝心的狀態,可以使人"明見佛性"。不難看出,在這裏是把真如之心與思慮之心混合來談的。道信對心所這樣的論證的目的是叫人對自己所具的本心就是佛産生深刻的認識,從而確立求佛不必外求,而只要向內"求心"就行了。

  如何"求心",如何"明見佛性"?是通過坐禅"守一"來達到。"守一"本來是借用道家和道教的用語(如《管子.內業》:"守一而棄萬苛";《太平經.守一明法篇》),中國早期佛教曾用它來翻譯表述禅定、禅觀,如東漢嚴佛調譯《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把六度中的"禅度"譯爲:"守一得度。"道信引證南朝梁陳時代的神僧傅翕(傅大師)的"獨舉守一不移",然後說,首先應當"修身審觀,以身爲本",即以身作爲禅觀的對境,觀察此身不外是"四大、五陰之所合",終歸無常,畢竟是空,通過體認一切空寂的道理而進入解脫之門。在禅觀過程中不僅可以觀身,也可以采取觀察任何一物的方法來使心意專一,達到禅觀的目的。道信說: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淨眼注意看一物,無間晝夜時,專精常不動。其心欲馳散,急手還攝來,如繩系鳥足,欲飛還掣取,終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維摩經》雲:攝心是道場。此是攝心法……

  "以此空淨眼注意看一物",是指用諸法性空的眼光來觀察任何一個東西,日夜不停地反複觀察,使心意集中(攝心),保持禅定狀態,然後或觀身,或觀心。

  道信重視坐禅,曾專門教導弟子坐禅的方法,其中談到在禅定狀態中觀想身心本質爲空。他說:

  若初學坐禅時,於一靜處,直觀身心:四大五陰、眼耳鼻舌身意,及貪嗔癡,若善若惡,若怨若親,若凡若聖,及至一切諸法,應當觀察,從本以來空寂,不生不滅,平等無二;從本以來無所有,究竟寂滅;從本以來清淨解脫。不問晝夜、行住坐臥,當作此觀,即知自身猶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熱時炎,如空谷響。若言是有,處處求之不可見;若言是無,了了恒在眼前。諸佛法身皆亦如此。

  所觀想的內容包括構成身、心的地水火風"四大"、色受想行識"五陰"以及六根六識,和種種煩惱、各種差別觀念……觀察的結果應當是從根本上認識自己的身體,自己的精神,以及世界上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事物、現象都是虛無空寂的,都是不生不滅,沒有任何差別的。但是又不可說一切絕對的空無,因爲它們有假象存在。不僅人如此,佛的法身也是如此。他還說,這一個禅觀過程,也就是"真實忏悔"的過程。其中所說"從本以來清淨解脫",是說從人的本性(或本心)來看是沒有煩惱,沒有汙染,是本來清淨,本來解脫的。實際是從真谛或第一義谛講的。

  道信還對"看心"(觀心)作了專門說明。在道信以後,經過弘忍,到神秀等北宗的禅師,特別提倡看心的禅法。道信講的還比較簡單,到他以後是有發展的。讓我們看看道信對看心是怎樣講述的。

  初學坐禅看心,獨坐一處,先端身正坐,寬衣解帶,放身縱體,自按摩七八翻,令腹中嗌氣出盡,即滔然得性,清虛恬靜,身心調適,能安心神,則窈窈冥冥,氣息清冷,徐徐斂心,神道清利,心地明淨。觀察分明,內外空淨,即心性寂滅。如其寂滅,則聖心顯矣。性雖無形,志節恒在。然幽靈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見佛性者,永離生死,名出世人。是故《維摩經》雲:豁然還得本心。信其言也。悟佛性者,是名菩薩人,亦名悟道人,亦名識理人,亦名達士,亦名得性人。

  在清淨場所端正姿勢坐禅,安心觀想,達到"內外明淨"的境地,此時世俗的情欲煩惱斷滅,原來被煩惱掩蔽的"心性"便進入超越生死輪回的"寂滅"狀態,此即是佛性(聖心)顯現。"見"即"顯現"。佛性雖然無形無相,但它是永恒存在的。凡是能使自己本有的佛性達到顯現境地者,便成爲"悟道"、"識理"的菩薩,也可稱之爲出世人。這一禅觀雖在內容上與達摩的"理入"禅法有相同的地方,但沒有強調這一過程應當"僞歸真",與後世禅宗北宗的看心禅法也有所不同。

  由上面的介紹可以了解,道信的禅法特別重視般若空觀,即通過觀察身心和一切事物來認識世界萬有皆空幻無常的道理,由此而斷除煩惱,使本有佛性顯現。可以認爲,道信的禅法是菩提達摩以來禅法的繼續和發展。

  注釋

  (注1)《續高僧傳》卷二十六,載《大正藏》卷50第606頁;《楞伽師資記》,用日本柳田聖山的校本,載日本築摩書房1981年初版第叁次印刷《禅的語錄2.初期的禅史》;《傳法寶紀》,用楊曾文校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敦煌新本六祖壇經》附編本;《曆代法寶記.道信傳》,載《大正藏》卷51第181頁-182頁;《景德傳燈錄.道信傳》載《大正藏》卷51第222頁。以下引用不再詳注出處。

  (注2)陳浩《隋禅宗叁祖僧璨塔銘磚》,載1985年第四期《文物》。

  

《道信及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