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恼者,即是好禅用心人。常住於止,心则沉没;久住於观,心则散乱……
是说一个好的禅师在坐禅的过程中能做到不为静、乱的内外境所影响,能够止观双修,既能使心专一入定,又能在禅定状态下观悟诸法实相,使心达到"明净"。
如何使心达到明净呢?他在回答中提出两种方法,一是"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即不有意采取任何的修行手段,既不是有意坐禅观想,也不是有意处於不做修行的"散乱"状态,而是采取一种无所作为的"任运"的自然无为状态,据说久而久之也能使"心自明净"。对此,有人问:"临时作若为观行?"意即如果临时想进行禅观怎么办呢?道信仍回答:"直须任运。"又问:"用向西方不?"是问要否作观想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的禅观?道信依据般若空的思想表示,"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佛国净土,更不须向西方";又说佛应机说法,只是对"钝根众生"说面向西方的教法,而不对"利根人"说这种教法。
作为禅师虽应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但同时应当取法菩萨,对所从事的一切教化事业采取超然的态度,一点也不执著,心中没有任何好恶、取的感情,虽"化度众生,而无爱见"。这是因为认识到诸法空寂,众生本无生死,所以心中没有"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等分别见解。
另一种是通过一心一意地"谛观"的方法,"心即得明净,心如明镜"。坚持的时间越久,心便更加明净。
在这里所说的两种方法之中,前一种大概就是贯彻"无念"的原则把禅定的范围扩大到日常生活之中,後一种即为前面所说的坐禅观悟本心、实相的方法,实际是道信经常提倡门下修持的禅法。
在《传法宝纪》的<道信传>中记载这样一段话:
每劝诸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坐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读经,莫共人语。能如此者,久久堪用,如猕猴取栗中肉吃,坐研取,此人难有。
只要有饭充饥,就三年五年地坐下去,不必读经,如此坚持下去终究会有助於达到最後的解脱。那么,坐禅是什么也不观想吗?当然不是。如果有观想,是观想什么呢?自然是自从菩提达摩以来提倡观想的自心生来所具有的"真性"、"理",亦即心、本心、佛性。
在《观无量寿经》中有这样一段话:"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佛形象的特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道信很重视这段话,在引证此话的大意之後发挥说:
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有别佛也。略而言之,凡有五种: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於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这是从五个方面来解释"佛即是心"的。从心的本体来说,它明净无染,就是佛;从心的作用、功能来说,它是佛法的本源,虽有动静并生万有,但本质为空,无非真如;从心的警觉思虑功能来说,它虽活动不停,但却是没有形相的;从心观想自身空寂达到的意境来说,它可以感觉到自身融会於万法之中;从处於禅观境地的心来说,坚持"守一"摄心的状态,可以使人"明见佛性"。不难看出,在这里是把真如之心与思虑之心混合来谈的。道信对心所这样的论证的目的是叫人对自己所具的本心就是佛产生深刻的认识,从而确立求佛不必外求,而只要向内"求心"就行了。
如何"求心",如何"明见佛性"?是通过坐禅"守一"来达到。"守一"本来是借用道家和道教的用语(如《管子.内业》:"守一而弃万苛";《太平经.守一明法篇》),中国早期佛教曾用它来翻译表述禅定、禅观,如东汉严佛调译《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把六度中的"禅度"译为:"守一得度。"道信引证南朝梁陈时代的神僧傅翕(傅大师)的"独举守一不移",然後说,首先应当"修身审观,以身为本",即以身作为禅观的对境,观察此身不外是"四大、五阴之所合",终归无常,毕竟是空,通过体认一切空寂的道理而进入解脱之门。在禅观过程中不仅可以观身,也可以采取观察任何一物的方法来使心意专一,达到禅观的目的。道信说: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间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维摩经》云:摄心是道场。此是摄心法……
"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是指用诸法性空的眼光来观察任何一个东西,日夜不停地反复观察,使心意集中(摄心),保持禅定状态,然後或观身,或观心。
道信重视坐禅,曾专门教导弟子坐禅的方法,其中谈到在禅定状态中观想身心本质为空。他说:
若初学坐禅时,於一静处,直观身心:四大五阴、眼耳鼻舌身意,及贪嗔痴,若善若恶,若怨若亲,若凡若圣,及至一切诸法,应当观察,从本以来空寂,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无所有,究竟寂灭;从本以来清净解脱。不问昼夜、行住坐卧,当作此观,即知自身犹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空谷响。若言是有,处处求之不可见;若言是无,了了恒在眼前。诸佛法身皆亦如此。
所观想的内容包括构成身、心的地水火风"四大"、色受想行识"五阴"以及六根六识,和种种烦恼、各种差别观念……观察的结果应当是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精神,以及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事物、现象都是虚无空寂的,都是不生不灭,没有任何差别的。但是又不可说一切绝对的空无,因为它们有假象存在。不仅人如此,佛的法身也是如此。他还说,这一个禅观过程,也就是"真实忏悔"的过程。其中所说"从本以来清净解脱",是说从人的本性(或本心)来看是没有烦恼,没有污染,是本来清净,本来解脱的。实际是从真谛或第一义谛讲的。
道信还对"看心"(观心)作了专门说明。在道信以後,经过弘忍,到神秀等北宗的禅师,特别提倡看心的禅法。道信讲的还比较简单,到他以後是有发展的。让我们看看道信对看心是怎样讲述的。
初学坐禅看心,独坐一处,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放身纵体,自按摩七八翻,令腹中嗌气出尽,即滔然得性,清虚恬静,身心调适,能安心神,则窈窈冥冥,气息清冷,徐徐敛心,神道清利,心地明净。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性虽无形,志节恒在。然幽灵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见佛性者,永离生死,名出世人。是故《维摩经》云:豁然还得本心。信其言也。悟佛性者,是名菩萨人,亦名悟道人,亦名识理人,亦名达士,亦名得性人。
在清净场所端正姿势坐禅,安心观想,达到"内外明净"的境地,此时世俗的情欲烦恼断灭,原来被烦恼掩蔽的"心性"便进入超越生死轮回的"寂灭"状态,此即是佛性(圣心)显现。"见"即"显现"。佛性虽然无形无相,但它是永恒存在的。凡是能使自己本有的佛性达到显现境地者,便成为"悟道"、"识理"的菩萨,也可称之为出世人。这一禅观虽在内容上与达摩的"理入"禅法有相同的地方,但没有强调这一过程应当"伪归真",与後世禅宗北宗的看心禅法也有所不同。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了解,道信的禅法特别重视般若空观,即通过观察身心和一切事物来认识世界万有皆空幻无常的道理,由此而断除烦恼,使本有佛性显现。可以认为,道信的禅法是菩提达摩以来禅法的继续和发展。
注释
(注1)《续高僧传》卷二十六,载《大正藏》卷50第606页;《楞伽师资记》,用日本柳田圣山的校本,载日本筑摩书房1981年初版第三次印刷《禅的语录2.初期的禅史》;《传法宝纪》,用杨曾文校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编本;《历代法宝记.道信传》,载《大正藏》卷51第181页-182页;《景德传灯录.道信传》载《大正藏》卷51第222页。以下引用不再详注出处。
(注2)陈浩《隋禅宗三祖僧璨塔铭砖》,载1985年第四期《文物》。
《道信及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