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临济宗的门庭施设及其现代诠释▪P3

  ..续本文上一页便行,犹较些子。

  此即〞四照用〞。义玄说,对于前来参禅者,有四种对待方法:一、〞先照后用〞,即先打量观察一下他的知解情况,然后再用语言或动作予以引导、启示;二、〞先用后照〞,即先向对方提出问题,或向他作出某种动作,看他有什么反应,然后对他作出判断,适当地加以指导、教诲;三、〞照用同时〞,即一边用语句或动作进行试探,一边予以相应的引导、教诲;四、〞照用不同时〞,即根据学人的情况和参禅的时间、场所,或是〞先照后用〞,或是〞先用后照〞。他还对此作出解释,说对人执重的人用〞先照后用〞的方法;对法执重的人,用〞先用后照〞的方法;对二执都重的人,则用〞照用同时〞的方法,严格示意他破除二执,好像〞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吸髓,痛下针锥〞那样,绝不姑息;对某些弟子或参禅者,则采取灵活的形式多样的〞照用不同时〞的方法。他认为,对那些人、法二执俱无,知解高超的人,就不能套用以上方法了。

  (五)四宾主

  〞宾〞(客)是指参禅者、学人,〞主〞是指受参问的禅师。在一般情况下,受参问者是主,来参者是宾。但在对待佛法问题的认识或悟境上,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谁的见解高,谁就占据主动地位,反之就处于被动的尴尬地位。义玄将这种情况归纳为四种,后人称之为〞四宾主〞。《临济录》载:

  道流,如禅宗见解,死活循然,参学之人,大须子细。如主客相见,便有言论往来:或应物现形,或全体作用,或把机权喜怒,或现半身,或乘师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学人,便喝,先拈出一个胶盆子。善知识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样。学人便喝,前人不肯放。此是膏盲之病,不堪医。唤作客看主。

  或是善知识不拈出物,随学人问处即夺。学人被夺,抵死不放。此是主看宾。

  或有学人,应一个清净境出善知识前,善知识辨得是境,把得抛向坑里。学人言:大好。善知识即云:咄哉,不识好恶。学人便礼拜。此唤作主看主。

  或有学人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辨。呼为客看客。(注17)

  〞死活循然〞,大概是指或陷于被动,或陷于主动,情况不定。〞应物现形〞,是根据双方情况采取的灵活表现。〞全体作用〞,是采用言语、动作乃至棒喝各种手段。〞把机权喜怒〞,是适应不同时机作出或喜或怒的表情。〞或现半形,或乘师子,或乘象王〞,大概是指佛教传说中的菩萨应机行施教化的不同表现,或在空中现出半身,或乘狮子,或骑大象。大意是说,学人参问禅师,双方不免有语言交谈。禅师会采取不同言语、动作来探验学人见解,并且应机对学人以启示;学人为表明自己的想法或悟境,以求得禅师的指点或印可,也会有所表现或提出问题。如此,便会发生如下四种情况:

  一、〞客看主〞或〞宾看主〞。参禅者高明,为试探禅师(〞善知识〞)水平高低,先喝一声,提出一个问题或语句(〞胶盆子〞)。禅师如果对此作出不当的答语或表示,又装模作样显出得意的样子。学人便大喝一声,提示他自省。他如果仍不觉悟,表明他执著严重,不堪就药。此时学人占据主动地位,形成〞客看主〞的局面。

  二、〞主看客〞或〞主看宾〞。在相反的场合,禅师针对学人提出的问题或表现,以适当的语句或动作向学人指出他的错误之处,而学人不理解,仍自以为是,形成〞主看客〞的局面。

  三、〞主看主〞。学人提出一个有关心性的得体的语句(〞清净境〞)向禅师提问或作试探,禅师当场点破其中奥妙;学人立即会意,致礼示敬。此时双方悟境旗鼓相当,为〞主看主〞。

  四、〞客看客〞或〞宾看宾〞。学人提出一个有违禅理的语句(〞披枷带锁〞),禅师不仅没有看出问题,反而顺着发挥,双方都执迷不悟,彼此高兴,则为〞客看客〞。

  义玄明确地表示:〞山僧如是所举,皆是辨魔拣异,知其邪正。〞(注18) 是说运用以上〞四料简〞可以辨别正法、邪法,及时发现并剔除门下出现的违背佛法的异端邪说。

  在临济义玄的禅法中,上述〞三句〞、〞三玄三要〞、〞四照用〞等〞临济施设〞或〞临济门庭〞,只是义玄在传授禅法过程中适应不同对象、问题进行说法和教诲的方式方法,在临济禅法中并非占据主体地位。但后世临济宗的禅僧似乎对前述临济主要禅法思想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诠释,而对这部分内容却寄与了极大兴趣,作了很多新的发挥和解释。应当指出,他们的解释和发挥是受到他们所处社会的环境和佛教、禅宗风尚的影响,所反映的主要是这些禅僧自己的思想。

  

  注释

  (1) 《大正藏》卷 47 第 497 页、498 页上、502 页下。

  (2) 《大正藏》卷 47 第 497 页中。

  (3) 引文分别见《大正藏》卷 47 第 502 页中、501 页下-502 页上。

  (4) 《大正藏》卷 47 第 496 页下。

  (5) 《大正藏》卷 47 第 497 页中。

  (6) 《大正藏》卷 47 第 500 页下。

  (7) 《大正藏》卷 47 第 498 页上。

  (8) 本段引文分别引自《大正藏》卷 47 第 498 页上、500 页下、497 页中下。

  (9) 《大正藏》卷 48 第 311 页中。

  (10) 分别见《大正藏》卷 47 第 497 页上、第 501 页下-502 页上。

  (11) 请见《宋高僧传》卷二十<无著传>。

  (12) 《大正藏》卷 47 第 497 页上。

  (13) 这里不拟引用二人的有关语录,请见《古尊宿语录》卷十<汾阳语录>、惠洪《禅林僧宝传》卷十二<荐福古禅师传>,并参见惠洪《临济宗旨》、智昭《人天眼目》有关部分。

  (14) 《大正藏》卷 47 第 497 页上。

  (15) 南宋临济宗宗杲(1089-1163)曾用〞打破蔡州城,杀却吴元济〞比喻既夺境(蔡州城),又夺人(吴元济)。(南宋祖咏《大慧普觉禅师年谱》绍兴十年条)吴元济是唐淮西道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在父死后擅自继位叛乱,朝廷命宰相裴度督率诸路军讨伐,于元和十二年(817)攻破淮西治所蔡州,生擒吴元济。(《旧唐书》卷一四五<吴元济传>、《通鉴》卷二四0)日本柳田圣山译注《临济录》指出此与义玄的〞并汾绝信〞没有关系是对的。义玄的〞并汾绝信,独处一方〞与宗杲的〞打破蔡州城,杀却吴元济〞没有直接关系,都是对〞人境俱夺〞的比喻。

  (16) 《古尊宿语录》卷五。

  (17) 《大正藏》卷 47 第 501 页上。

  (18) 《大正藏》卷 47 第 501 页上。

  

《临济宗的门庭施设及其现代诠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