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臨濟宗的門庭施設及其現代诠釋▪P3

  ..續本文上一頁便行,猶較些子。

  此即〞四照用〞。義玄說,對于前來參禅者,有四種對待方法:一、〞先照後用〞,即先打量觀察一下他的知解情況,然後再用語言或動作予以引導、啓示;二、〞先用後照〞,即先向對方提出問題,或向他作出某種動作,看他有什麼反應,然後對他作出判斷,適當地加以指導、教誨;叁、〞照用同時〞,即一邊用語句或動作進行試探,一邊予以相應的引導、教誨;四、〞照用不同時〞,即根據學人的情況和參禅的時間、場所,或是〞先照後用〞,或是〞先用後照〞。他還對此作出解釋,說對人執重的人用〞先照後用〞的方法;對法執重的人,用〞先用後照〞的方法;對二執都重的人,則用〞照用同時〞的方法,嚴格示意他破除二執,好像〞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敲骨吸髓,痛下針錐〞那樣,絕不姑息;對某些弟子或參禅者,則采取靈活的形式多樣的〞照用不同時〞的方法。他認爲,對那些人、法二執俱無,知解高超的人,就不能套用以上方法了。

  (五)四賓主

  〞賓〞(客)是指參禅者、學人,〞主〞是指受參問的禅師。在一般情況下,受參問者是主,來參者是賓。但在對待佛法問題的認識或悟境上,兩者的地位是平等的,誰的見解高,誰就占據主動地位,反之就處于被動的尴尬地位。義玄將這種情況歸納爲四種,後人稱之爲〞四賓主〞。《臨濟錄》載:

  道流,如禅宗見解,死活循然,參學之人,大須子細。如主客相見,便有言論往來:或應物現形,或全體作用,或把機權喜怒,或現半身,或乘師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學人,便喝,先拈出一個膠盆子。善知識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樣。學人便喝,前人不肯放。此是膏盲之病,不堪醫。喚作客看主。

  或是善知識不拈出物,隨學人問處即奪。學人被奪,抵死不放。此是主看賓。

  或有學人,應一個清淨境出善知識前,善知識辨得是境,把得抛向坑裏。學人言:大好。善知識即雲:咄哉,不識好惡。學人便禮拜。此喚作主看主。

  或有學人被枷帶鎖,出善知識前。善知識更與安一重枷鎖。學人歡喜,彼此不辨。呼爲客看客。(注17)

  〞死活循然〞,大概是指或陷于被動,或陷于主動,情況不定。〞應物現形〞,是根據雙方情況采取的靈活表現。〞全體作用〞,是采用言語、動作乃至棒喝各種手段。〞把機權喜怒〞,是適應不同時機作出或喜或怒的表情。〞或現半形,或乘師子,或乘象王〞,大概是指佛教傳說中的菩薩應機行施教化的不同表現,或在空中現出半身,或乘獅子,或騎大象。大意是說,學人參問禅師,雙方不免有語言交談。禅師會采取不同言語、動作來探驗學人見解,並且應機對學人以啓示;學人爲表明自己的想法或悟境,以求得禅師的指點或印可,也會有所表現或提出問題。如此,便會發生如下四種情況:

  一、〞客看主〞或〞賓看主〞。參禅者高明,爲試探禅師(〞善知識〞)水平高低,先喝一聲,提出一個問題或語句(〞膠盆子〞)。禅師如果對此作出不當的答語或表示,又裝模作樣顯出得意的樣子。學人便大喝一聲,提示他自省。他如果仍不覺悟,表明他執著嚴重,不堪就藥。此時學人占據主動地位,形成〞客看主〞的局面。

  二、〞主看客〞或〞主看賓〞。在相反的場合,禅師針對學人提出的問題或表現,以適當的語句或動作向學人指出他的錯誤之處,而學人不理解,仍自以爲是,形成〞主看客〞的局面。

  叁、〞主看主〞。學人提出一個有關心性的得體的語句(〞清淨境〞)向禅師提問或作試探,禅師當場點破其中奧妙;學人立即會意,致禮示敬。此時雙方悟境旗鼓相當,爲〞主看主〞。

  四、〞客看客〞或〞賓看賓〞。學人提出一個有違禅理的語句(〞披枷帶鎖〞),禅師不僅沒有看出問題,反而順著發揮,雙方都執迷不悟,彼此高興,則爲〞客看客〞。

  義玄明確地表示:〞山僧如是所舉,皆是辨魔揀異,知其邪正。〞(注18) 是說運用以上〞四料簡〞可以辨別正法、邪法,及時發現並剔除門下出現的違背佛法的異端邪說。

  在臨濟義玄的禅法中,上述〞叁句〞、〞叁玄叁要〞、〞四照用〞等〞臨濟施設〞或〞臨濟門庭〞,只是義玄在傳授禅法過程中適應不同對象、問題進行說法和教誨的方式方法,在臨濟禅法中並非占據主體地位。但後世臨濟宗的禅僧似乎對前述臨濟主要禅法思想缺乏必要的重視和诠釋,而對這部分內容卻寄與了極大興趣,作了很多新的發揮和解釋。應當指出,他們的解釋和發揮是受到他們所處社會的環境和佛教、禅宗風尚的影響,所反映的主要是這些禅僧自己的思想。

  

  注釋

  (1) 《大正藏》卷 47 第 497 頁、498 頁上、502 頁下。

  (2) 《大正藏》卷 47 第 497 頁中。

  (3) 引文分別見《大正藏》卷 47 第 502 頁中、501 頁下-502 頁上。

  (4) 《大正藏》卷 47 第 496 頁下。

  (5) 《大正藏》卷 47 第 497 頁中。

  (6) 《大正藏》卷 47 第 500 頁下。

  (7) 《大正藏》卷 47 第 498 頁上。

  (8) 本段引文分別引自《大正藏》卷 47 第 498 頁上、500 頁下、497 頁中下。

  (9) 《大正藏》卷 48 第 311 頁中。

  (10) 分別見《大正藏》卷 47 第 497 頁上、第 501 頁下-502 頁上。

  (11) 請見《宋高僧傳》卷二十<無著傳>。

  (12) 《大正藏》卷 47 第 497 頁上。

  (13) 這裏不擬引用二人的有關語錄,請見《古尊宿語錄》卷十<汾陽語錄>、惠洪《禅林僧寶傳》卷十二<薦福古禅師傳>,並參見惠洪《臨濟宗旨》、智昭《人天眼目》有關部分。

  (14) 《大正藏》卷 47 第 497 頁上。

  (15) 南宋臨濟宗宗杲(1089-1163)曾用〞打破蔡州城,殺卻吳元濟〞比喻既奪境(蔡州城),又奪人(吳元濟)。(南宋祖詠《大慧普覺禅師年譜》紹興十年條)吳元濟是唐淮西道節度使吳少陽之子,在父死後擅自繼位叛亂,朝廷命宰相裴度督率諸路軍討伐,于元和十二年(817)攻破淮西治所蔡州,生擒吳元濟。(《舊唐書》卷一四五<吳元濟傳>、《通鑒》卷二四0)日本柳田聖山譯注《臨濟錄》指出此與義玄的〞並汾絕信〞沒有關系是對的。義玄的〞並汾絕信,獨處一方〞與宗杲的〞打破蔡州城,殺卻吳元濟〞沒有直接關系,都是對〞人境俱奪〞的比喻。

  (16) 《古尊宿語錄》卷五。

  (17) 《大正藏》卷 47 第 501 頁上。

  (18) 《大正藏》卷 47 第 501 頁上。

  

《臨濟宗的門庭施設及其現代诠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