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
随着东汉以来禅经的陆续译出,修习禅定的僧人逐渐增多。梁僧祐《高僧传》卷十一<习禅篇>为自晋至南朝齐的21名著名禅师立传;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习禅篇>为梁至北周的18名著名禅师立传。至于其传被列于<译经>、<义解>、<神异>、<明律>等篇中的僧人也有很多人精于禅法。道宣在《续高僧传》的<习禅篇·论>中说,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修禅法者少,鸠摩罗什译出《禅法要解》等禅经以后,习禅者日多,江北的昙影、道融,江南的智严、慧观、慧远,北齐的僧稠,北周的僧实等人,都以禅法高妙闻名远近,受到世人尊崇。从记载来看,到南北朝时虽然北魏菩提达摩的"大乘壁观"(详后节)的禅法正在悄然兴起,但长期以来最流行的禅法是五门禅。
鸠摩罗什所译《坐禅三昧经》说:淫欲多的人应修不净观,嗔恚多的人应修慈心观(即慈悲观),愚痴多的人应修因缘观,思觉多的人应修念息观(数息观),烦恼罪恶多的人应修念佛观。此为五门禅。北凉昙无谶所译《菩萨地持经》卷三以不净观、慈心观、缘起观、界分别观、数息观作为五种"度门"。此为五门禅的另一种说法。现按以下的顺序对这些禅法尽可能地用通俗的语言略作介绍。
一、数息观
数息观,也按梵语译称阿那般那观,东汉安世高曾译为安般守意,又译念出入息、息念观。阿那(ānna)意为入息,般那(apāna)意为出息,如安世高译《安般守意经》说:"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但也有相反的解释,如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卷五说:"出息为安,入息为般。"(注1)"安"即是"阿那","般"即是"般那",对两者何者是入息,何者是出息的解释是不一致的。用现在的话说,安那般那(安般)就是吸气呼气,简称呼吸。修这种禅法是借助数呼吸的入息出息来调节身心,使思虑集中,进入禅观。
这是初级阶段的禅法。修行者选择一个安静的场所,铺好坐具(尼师坛),结跏趺坐,正身端坐,两眼微闭,以舌拄腭,准备入定。若心绪不宁,精神不集中,即可修数息观。组成此禅的六个环节,称为六门,后被称为六妙门。即:数、随、止、观、还、净。
数,是专心数入息和出息,入息结束为一,出息结束为二,再入息为三……长息短息,从一到十,心中默数,如此循环不已,使思想渐渐集中。在此过程中,通过体认出入息生灭无常,进一步领悟人的身心也是生灭无常的道理,从而自觉地断除各种"思觉"烦恼。《坐禅三昧经》说应断除六种思觉,包括三种粗的思觉和三种细的思觉。所谓三种粗的思觉是:欲(贪欲、爱欲)觉,嗔恚觉,烦恼觉;三种细的思觉是:对于父母子女等近亲以及远亲、乡里持有爱恋情谊的亲里觉,对于所居国土富饶安乐怀有依恋情感的国土觉,对于人生恋恋不舍而幻想长生的不死觉。努力断除这些思觉烦恼,使心清净。此经说,修习不净观以及其它四种禅观也可以断除这些烦恼,但因为修数息观更容易使思虑集中,故以修此观断除这些烦恼为宜。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也不仅仅是数息的出入的,也有观想的内容。
随,也作随顺、随息,是将意念集中,随顺入息出息,但不再数次数,"入息至竟当随,莫数一;出息至竟,当随,莫数二"(《坐禅三昧经》卷上)(注2)。可以感觉到出入息的差别和长短、冷暖,但不可产生杂念。通过思虑呼吸是通过口鼻吸进和呼出外面的风(空气)完成的,是无常的,进而想到自身不外是地水火风构成,皆非我所有。
止,通过数息,随息,心已经高度集中,"系心一处,是名为止"。至此可以说已经真正入定。
观,是正式进入观察、观想的阶段。从观想出入息的生灭无常,进而观想构成人身基本成份的五阴的生灭无常。《安般守意经》说:"何以故止?欲观五阴故;何以故观阴?欲知身本故。"(注3)进入止的目的是观想五阴,观五阴的目的是为了解构成人身的根本。何为人身的根本?不外是五阴--色(地水火风及其所造)、受、想、行、识,亦即组成人身物质的因素和精神的因素。既然人身是由五种因缘和合组成的,便是无常的,是空幻无实的。当然,观想的内容可以有很多,并通过"转观"作进一步的观想。
还,也译为转观、转,是将意念从注意气息的出入、长短,对人身五阴等的粗略观察,引向更细密深入的观察、思惟。《坐禅三昧经》卷上说:"舍风门住,离粗观法,知息无常,此名转观。观五阴无常,亦念入息出息生灭无常……因缘合故有,因缘散故无,是名转观法。"从观察具体的东西到观察一般的道理,从念息的出入,可以转到念身、受(痛)、心、法的四念住,进而观想四谛。
净,即清净,通过转观,领悟诸法无常、苦、空、无我和四谛之理,培植善根(所谓见道的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经历四禅,断除情欲烦恼,增加智慧,最后可达到解脱。此为达到清净。
可见,数、随、止是禅观的准备,观、还(转观)是禅观的中心阶段,净是目的。在观、还的阶段既可观身心五阴,又可观四大、十二因缘,并可进而观小乘的基本教义--四谛。
在修习数息观当中,不管进入什么阶段,都应"念息出入",共有16个阶段,称之为十六分,或十六特胜、十六胜行。何谓十六特胜,各经译法不一。竺法护所译《修行道地经》卷五说:"数息长则知,息短亦知,息动身则知,息和释即知,遭喜悦则知,遇安则知,心所趣即知,心柔顺则知,心所觉即知,心欢喜则知,心伏即知,心解脱即知,见无常则知,若无欲则知,观寂然即知,见道趣即知,是为数息十六特胜。"(注4)其中所说的"喜悦"、"安"、"心所趣"、"心柔顺"等等,都是在禅定不同阶段的心理感受和所达到的意境。在《坐禅三昧经》虽说有十六分,但现在只能找出十五分,即:念息长,念息短,念诸息遍身,除诸身行使身轻柔软,随禅定心受喜,随禅定心受乐,受诸心行(各种心法),心作喜时,心作摄(控制心念)时,心作解脱时,观无常时,观有为法出散(生灭)时,观离欲结(欲望),观尽(烦恼断尽),观弃舍(舍弃一切情欲烦恼和构成的五阴身心等的有为诸法)。每一阶段皆要念入息出息。唐代玄奘所译《瑜伽师地论》的<声闻地>所述十六胜行,可以参考(注5)。
二、不净观
不净观,也作不净想,是以观想人身的不洁净为禅观内容的禅法。在五门禅中,此禅以断除人的贪欲(包括对女色、钱财等的贪求的欲望)为目的。
鸠摩罗什所译《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侧重讲以此禅退治淫欲。《禅法要解》卷上说,众生有六种欲望,即对色(容颜)、对形容(外表形象)、对威仪(起居动作)、对言声、对细滑(皮肤滑润)、对人(众生)相的爱恋执着;对于贪著前五种的人应教他观"厌恶不净",对于贪著后者的人应教他观"白骨人相"。所谓观"厌恶不净"是指观想人的死尸。又说有两种观想不净的方法,一是亲自到现场(一般是到坟地)观看死尸臭烂不净,想到自己的身体也与死尸一样不净,在心中形成印象(此为"取相"),然后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打坐后对留在心中的死尸的不净形象反复观察;一种是虽不亲见,但已经从师受教,对人身不净已有了解,知道组成人身的皮肉、骨骼、内脏等(统称三十六物)都不洁净,打坐后也能对人身的不净进行观想。自然,观想的目的是体认人身不净,寿命无常,断除对于自己和他人身体容貌的贪恋之情。
修习不净观,从浅入深。《坐禅三昧经》卷上说,修不净观时,先从观想人的毛发、爪齿、皮肉、血液、内脏等;再观想死尸变得青瘀肿胀,腐烂变臭,被鸟兽吃掉;进而再观想尸体和白骨的青色、黄色、赤色等各种不净颜色。对于初习行者、已习行者、久习行者,在要求上虽有不同,但都要求专心内观,不可分心。对于久习此禅者,不应再停留于观外在的皮肉和骨骼,而要系心于顶、额、眉间、鼻端、心处,专心观骨,观骨的白光。说由此可以使身体舒适轻便,在禅定中看见白骨"光明遍照",使"心住一处",做到"静观",并进入色界四禅。
鸠摩罗什所译《禅秘要法经》卷上讲述佛陀为使沙门退治"放逸"(随意,懒散),佛教沙门修不净观:一、系念左脚大拇指半节,作泡起想,然后观其皮去,专观白骨,从一骨节到二骨节,进而到全身所有骨头,见白骨,再见皮肉、内脏、血液等,体内生有种种虫子,到处充满不净。二、系念额头,自观头的白骨,再见全身白骨,观幻觉中出现的"骨人"、宇宙中无数骨人,又见由、"四大"产生的水、火把一切骨人或冲,或烧,一扫而空,由此体认"我身空寂,四大无主","我身他身,悉皆亦空"。三、从观左脚拇指皮肉流出青黑津液,到观全身处处流出青黑津液,又见到处有人如此,由此对"贪淫愚痴"进行自我谴责,"极自厌身,惭愧自责"。此后是观全身的肿胀、腐烂,观身上的脓血,观藏在皮肉中的寄生虫,观内脏脱落,观新死之人,观骨人,观白骨之光……进一步观想地水火风四大,"我此身者,从四大起,枝叶种子,乃至如此不净之甚,极可患厌;如此境界,从我心起,心想则成,不想不见,当知此想是假观,是从虚妄见,属诸因缘……从四大起"(注6),认识身心空幻无实,诸法无我。
三、慈悲观
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愍观,是以退治嗔恚为目的的禅法。《坐禅三昧经》卷上说,对于初习此禅者,应教他"慈及亲爱",即首先做到对自己的亲属、朋友怀有慈爱之心,在禅定中念念想着愿意把自己一切"身心快乐"、各种好处转让给他们,包括衣服、食物以至于富贵,都无吝啬之心;对于已修习此禅者,则教他"慈及中人",即应时刻想到要把自己的快乐和好处转让给与自己关系一般的人;对于久已修习此禅者,则应教他…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