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P2

  ..续本文上一页"慈及怨憎",念念想着把自己的"身心快乐"和好处让给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以至仇人,进而扩大到整个世界的众生,希望"无量众生,皆令得乐,周遍十方,靡不同等"(注7)。通过修习此观,使自己原有的怨愤的情绪消除。

  与此禅相似的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无量禅,但四无量禅在境界的层次上比它要高一些。四无量,也称四无量心、四等心,据说修此禅可以生到梵天之上,也称四梵堂。四无量是: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中阿含经》卷二十一<说处经>对四无量禅有个概要的说法,要求心与慈、悲、喜、舍相俱,做到无结(烦恼)、无怨、无恚、无诤,使心境达到遍满世间,宽阔无量。《大智度论》卷二十对四无量心作了详细的介绍,说"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舍名舍三种心(即上面的慈、悲、喜三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修慈心是为了断除嗔觉,修悲心是为了断除恼觉,修喜心是为了消除不悦乐,修舍心是为了消除爱憎(注8)。简而言之,慈是想给予众生安乐之心,悲是想把众生从苦难中解脱出来之心,喜是想象众生得到安乐时的喜乐之心,舍是使心超越怨亲苦乐等一切差别的精神境界,《达摩多罗禅经》卷下所说"舍怨亲","离慈悲喜","平等清净,离苦乐相"。此四无量心虽常在四禅中修之,它要求所达到的心境与四禅的境界有相应之处,但也可单独修行。

  四、因缘观

  因缘观,也称缘起观,是专心观想十二因缘,断除佛教所说"愚痴"的禅法。《坐禅三昧经》卷上所说的比较简单,讲对于初习行者、已习行者、久习行者修习十二因缘提出简繁不同的要求。这里仅介绍对于久习行者所讲述的因缘观。

  十二因缘是把人生的现象和过程分为十二个环节,借以说明人生是由众多因缘和合的短暂的无常的现象,众生由于不明佛法(无明)而在生死苦海中轮回。此为小乘佛教的基本哲学理论之一。十二因缘是:1、无明,相当于愚痴,不知佛教的善恶报应、四谛、因缘等教义;2、行,指造作或行为,包括思想、言论和行动,由行为所造成的潜在的影响力为业力,可以产生报应;3、识,是感觉和意识思惟活动,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4、名色,五阴中的受想行识四阴是名,与色合称名色,原始佛教后期或进入部派佛教以后也被解释为胎儿;5、六入(或六处),是感觉器官和意识机能,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6、触,是六根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相接触所产生的触觉和知觉;7、受,感觉、感受;8、爱,是对人或事物、环境的爱恋感情和追求意向;9、取,执着的追求,包括对人、财物、环境和错误见解、外道戒律的贪求或执着态度;10、有,指人和生存的环境;11、生,形成生命,出生;12、老死,老与死的合称。

  修行十二因缘观可以"流转"和"还灭"两个角度观想。前者是以无明为始因,顺次相生,如《坐禅三昧经》所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注9)。由此说明无明是众生形成和流转苦海的根本原因。后者是以无明灭为始因,然后是顺次相灭,即"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按,即为老死)"(注10)。由此说明只有断除无明,才能最终断灭各种痛苦,结束生死轮回。此外,也可以按照十二因缘排列次序的顺、逆方向观想。

  在佛教发展中,出现了用"三世两重因果"的观点对十二因缘进行解释的做法。大意是说,由于前世的无明、行的二因,才有今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果,而由于今世的受、取、有三因,又造成来世生、老死的二果。为了论述方便,把其中的识解释为识神(灵魂),把名色直接解释为胎儿,等等。《达摩多罗禅经》卷下用称做"连缚"、"流住"、"分段"、"刹那"的四种方法对十二因缘进行解释,其主要特色就是把十二因缘置于三世轮回当中作分位解释。说通过观想因缘来灭除愚痴,远离认为事物断灭的"断见"和认为事物永存的"常见"。

  五、界分别观

  界分别观,又称界差别观,是观想构成众生及其生存环境的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皆为六大(或称六界,即地水火风空识)和合而成,以断除"我执"为目的的禅法。

  在六大中,最基本的是地水火风四大。《中阿含经》卷七的<象迹喻经>中,有关于地、水、火、风四界构成人身的详细说明。既然人身是由五阴构成的,它便从五阴开始分析起。其中的色是"四大及四大造"。地,分外在自然界的"外地"和组成人的毛发、肌肉、筋骨、内脏等的"内地";水,分自然界的"外水"和人体内的血液、脂肪、唾液、汗、尿等"内水";火有"外火"和人身的体温、烦闷、消化、饮食等"内火";风有"外风"和人体的呼吸、腹风、脐风等"内风",而因为有筋骨、皮肤血肉和空(空隙),使产生了身体。又因为有了"内眼处",与外色相合,便有眼识生……便有受、想、行、识。通过体认人的身心不外是四大因缘所造,而内外四大皆属于"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应当断除认为自己"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的见解。以此为观想内容的禅法,就是界分别观。

  《修行道地经》卷四<行空品>对地、水、火、风、空、识(称之为神、心神)六大与人身的关系作了分析。经文说,为了破除对于人身的"吾我"之想,"当观身本,六事合成。何谓为六?一曰地,二曰水,三曰火,四曰风,五曰空,六曰神。"前五大皆分内、外,外五大是自然界,内五大是人身,心神"在内不在外,心依内种得见外种而起因缘;神有六界:眼耳鼻口身心之识也"(注11)。要人通过观察六界与身心的关系,体认人身"无常、苦、空、非我"的道理。

  六、念佛观

  念佛观,是观想佛的形象(包括念佛的应、报、法三身)的禅法。《坐禅三昧经》卷上说:"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又说:念佛三昧治"等分行及重罪人"。看来"等分行"前当有一个"多"字,即为"多等分人",大概与前面四禅所侧重退治一种烦恼的人不同,是指具有多种欲望和烦恼的人。

  如何观佛呢?此经说,首先应到佛像前面仔细观察佛的形象,"相相明了",然后回到静处打坐入定,一心观想佛的形象,不可分心,久之便见清晰的佛的光明形象,先见到的是释迦牟尼像,心想"像亦不来,我亦不住",进而见过去佛之像,见到佛的非凡的相貌(显著之处有32相,细微之处有80小相),此后从看见一佛到看见二佛、十佛、十方无量多的佛,并可听见佛的说法……应当时时想到:"人身难得,佛法难遇"(注12)。当然,修念佛观不止有一种方法,而是有很多方法。在《禅秘要法经》卷中也有讲述观佛的法门,要观想佛的形象者,一边念佛,一边忏悔,在此过程中"诸恶罪业,速得清净"(注13)。

  当然,上一节所说的观想阿弥陀佛的禅法也是一种念佛观。

  七、所谓四禅八定

  四禅,因具有"审虑"的功能,也名四静虑,佛教用以断除欲界烦恼,超越欲界而进入色界的禅定。四禅与四无色定合称为八定,或四禅八定。四无色定是用以断除色想、色的束缚,超越色界而进入无色界的禅定。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是佛教的世界学说中的"三界"。欲界是指具有食欲、淫欲的众生及其所居的环境,包括所说"五道"中的人和六欲天、畜生、饿鬼、地狱等的众生及其所居的世间。色界是居于欲界之上的已经脱离食、淫二欲的众生及其所居的世间。无色界在色界之上,是已经超脱形色的众生及其所居的世间。据说修四禅圆满者死后可以生到色界的诸天,修四无色定的人死后可以生到无色界诸天。四禅八定原来自印度的外道。据佛的传说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曾随外道阿罗逻学修四禅,从优陀罗学习四无色定。当然,佛教虽从外道那里吸收了这些禅法,但是又加以改造,进行新的解释,把它们与佛教的其它禅法结合起来修行。

  四禅,是由一禅进入二禅,由二禅进入三禅、四禅。《坐禅三昧经》卷下和《禅法要解》卷上说,修行者虽已入定,但仍被欲界烦恼扰乱,便当"进学"一禅,弃除"爱欲"和种种不善之法,一心"精勤信乐",便进入一禅,感到超越欲界的"喜"、"乐",但是仍有思惟感受的"觉"(后译为"寻",粗略的思虑活动)、"观"(后译为"伺",细微的思虑活动)。因为有觉有观,仍难免产生"爱著",扰乱定心,故应加以对治。在断除觉观以后,得到内心清净(内等净),由此定境产生新的喜、乐,进入二禅。"喜"是"粗乐",也是一种烦恼,所谓"爱慢、邪见、疑等",扰乱定心,是二禅应当对治的对象。通过"离喜",便进入三禅,遍身得乐,即所谓"细乐",包括"爱乐、快乐、无恼乐";"心行舍法(或称之为护)",是不再分别和执着"好丑"的心理状态,此时一心念"慧"。然而"乐"亦无常,也属于苦患,应当舍弃。《坐禅三昧经》卷上说,"复以妙善,舍此苦乐,先弃忧喜,除苦乐意,护念清净,得入第四禅。不苦不乐,护、清净念,一心"(注14)。这样,一禅舍去觉观(寻伺),二禅舍去喜,三禅舍去乐,进入四禅的不苦不乐的"安隐之地",它也名"不动处"。

  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对四禅的表述比较朴素,如《中阿含经》卷一<城喻经>说,"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按,意为离开欲界)生喜乐,逮初禅成就游";"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逮第二禅成就游";"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逮第三禅成就游";"乐灭苦灭,忧喜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逮第四禅成就游"。伴随从第一禅到第四禅的升进,境界的提高,组成各禅的要素发生增减变化。《俱舍论》卷二十八对四禅(称四静虑)作了归纳,说四禅有共同的要素"等持"--"心一境性"(即"定"),除此之外,一禅具有寻、伺、喜、乐四支;通过断除寻伺,二禅具有内等净(称之为深信、信根)、喜、乐三支;再断除喜受,三禅具有行舍(超越苦乐的心境)、正念、正慧、受乐四支;断除乐受,四禅具有行舍清净、念清净、非苦非乐受三支。

  然而对于佛教来说,进入四禅并未达到最后的涅槃解脱,但却为更高的修行提供了方便的条件。《禅法要解经》卷上说:

  行者得此第四禅,欲行四无量心,随意易得;欲修四念处,修之则易;欲得四谛,疾得不难;欲入四无色定,易可得入;欲得六通,求之亦易。何以故?第四禅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调柔随意。

  其中的四无量心是观想慈悲喜舍;四念处是念身不净,念受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通过从不同角度观想四谛可以达到超越三界的解脱境界;六通是六种超呼寻常的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据说成为罗汉、菩萨和佛后皆具有神通。

  四无色定也称四空定,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据《禅法要解》卷下并参考《坐禅三昧经》卷下,谓四禅属于色界,虽已达很高的境界,但仍不离色、受、想、行、识五阴,没有摆脱"无常、苦、空、无我",修行者应进一步脱离第四禅的五阴,因五阴以色为首,故但说"离色",断除对于内外的"色想"、"有对想"(关于事物相对差别的观念),于是进入空无边处,系心无量无边的虚空。在此定界,已无色阴,只有受想行识四阴。此四阴在此虚空定界,仍不免"无常、苦、空、无我",而且虚空"从识而有","欺诳虚妄",应当离舍,于是进入识无边处。在此禅定,虽也有受想行识四阴,但因"一切内法,识为其主",而识能缘无量远处,故称识无边处。继续观识,体认"识如幻虚诳,属诸因缘而不自在",产生厌离之心,便入无所有处。修行者如果是利根者,便知此禅境界仍有识等四阴,若执着"无见",不能脱离苦患,于是便超越此定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在此禅界虽有"想",但已经"微细不利",故称之为非想非非想处。钝根的修行者不知此禅境界仍有四阴,便认为已达涅槃境界。但利根的修行者知此禅境仍属因缘和合,虚妄不实,"无常、苦、空、无我,亦是后生因缘,应当远离",于是进而学习四谛之法(注15)。可见,

  此四无色定仍是修持四谛观以前的准备阶段的禅法。

  按照佛经的记载,四禅八定可以与上述各种禅法交叉修行。这些禅法虽不能导致最后的解脱,但它们是被已经达到很高境地的修行者用来断除人间烦恼,进行休息,获取禅的喜悦感受的重要禅法。据《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去世之前曾反复进入四禅、四无色定,并在第四禅入灭。

  以上所介绍的禅定虽仍属于小乘禅的体系,但已搀进相当部分的大乘佛教的内容。从这些禅法的形式来说,大乘修行者既可以修习,也可以不受它们的拘束,进行超越。

  注 释:

  (注1)分别见《大正藏》卷15第165页上与第215页下-216页上。

  (注2)《大正藏》卷15第275页上。

  (注3)《大正藏》卷15第164页上。

  (注4)《大正藏》卷15第216页上。

  (注5)释惠敏《鸠摩罗什所传<数息观>禅法之剖析》,对此作了比较,可以参考。载释恒清主编《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出版。

  (注6)《大正藏》卷15第248页中。

  (注7)《大正藏》卷15第272页中。

  (注8)金陵刻经处出版《藏要》本第一辑.丙.22册第266页B。

  (注9)《大正藏》卷15第272页下。

  (注10)《杂阿含经》卷12,《大正藏》卷2第81页。

  (注11)分别见《大正藏》卷15第206页上、210页上。

  (注12)《大正藏》卷15第276-277页。

  (注13)《大正藏》卷15第256页上。

  (注14)《大正藏》卷15第278页上,其它见第289-290页。

  (注15)《大正藏》卷15第296页上。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