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慈及怨憎",念念想著把自己的"身心快樂"和好處讓給與自己關系不好的人以至仇人,進而擴大到整個世界的衆生,希望"無量衆生,皆令得樂,周遍十方,靡不同等"(注7)。通過修習此觀,使自己原有的怨憤的情緒消除。
與此禅相似的是叁十七道品中的四無量禅,但四無量禅在境界的層次上比它要高一些。四無量,也稱四無量心、四等心,據說修此禅可以生到梵天之上,也稱四梵堂。四無量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中阿含經》卷二十一<說處經>對四無量禅有個概要的說法,要求心與慈、悲、喜、舍相俱,做到無結(煩惱)、無怨、無恚、無诤,使心境達到遍滿世間,寬闊無量。《大智度論》卷二十對四無量心作了詳細的介紹,說"慈名愛念衆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衆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衆生從樂得歡喜;舍名舍叁種心(即上面的慈、悲、喜叁心),但念衆生不憎不愛";修慈心是爲了斷除嗔覺,修悲心是爲了斷除惱覺,修喜心是爲了消除不悅樂,修舍心是爲了消除愛憎(注8)。簡而言之,慈是想給予衆生安樂之心,悲是想把衆生從苦難中解脫出來之心,喜是想象衆生得到安樂時的喜樂之心,舍是使心超越怨親苦樂等一切差別的精神境界,《達摩多羅禅經》卷下所說"舍怨親","離慈悲喜","平等清淨,離苦樂相"。此四無量心雖常在四禅中修之,它要求所達到的心境與四禅的境界有相應之處,但也可單獨修行。
四、因緣觀
因緣觀,也稱緣起觀,是專心觀想十二因緣,斷除佛教所說"愚癡"的禅法。《坐禅叁昧經》卷上所說的比較簡單,講對于初習行者、已習行者、久習行者修習十二因緣提出簡繁不同的要求。這裏僅介紹對于久習行者所講述的因緣觀。
十二因緣是把人生的現象和過程分爲十二個環節,借以說明人生是由衆多因緣和合的短暫的無常的現象,衆生由于不明佛法(無明)而在生死苦海中輪回。此爲小乘佛教的基本哲學理論之一。十二因緣是:1、無明,相當于愚癡,不知佛教的善惡報應、四谛、因緣等教義;2、行,指造作或行爲,包括思想、言論和行動,由行爲所造成的潛在的影響力爲業力,可以産生報應;3、識,是感覺和意識思惟活動,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識;4、名色,五陰中的受想行識四陰是名,與色合稱名色,原始佛教後期或進入部派佛教以後也被解釋爲胎兒;5、六入(或六處),是感覺器官和意識機能,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6、觸,是六根與六境(色聲香味觸法)相接觸所産生的觸覺和知覺;7、受,感覺、感受;8、愛,是對人或事物、環境的愛戀感情和追求意向;9、取,執著的追求,包括對人、財物、環境和錯誤見解、外道戒律的貪求或執著態度;10、有,指人和生存的環境;11、生,形成生命,出生;12、老死,老與死的合稱。
修行十二因緣觀可以"流轉"和"還滅"兩個角度觀想。前者是以無明爲始因,順次相生,如《坐禅叁昧經》所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注9)。由此說明無明是衆生形成和流轉苦海的根本原因。後者是以無明滅爲始因,然後是順次相滅,即"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按,即爲老死)"(注10)。由此說明只有斷除無明,才能最終斷滅各種痛苦,結束生死輪回。此外,也可以按照十二因緣排列次序的順、逆方向觀想。
在佛教發展中,出現了用"叁世兩重因果"的觀點對十二因緣進行解釋的做法。大意是說,由于前世的無明、行的二因,才有今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的五果,而由于今世的受、取、有叁因,又造成來世生、老死的二果。爲了論述方便,把其中的識解釋爲識神(靈魂),把名色直接解釋爲胎兒,等等。《達摩多羅禅經》卷下用稱做"連縛"、"流住"、"分段"、"刹那"的四種方法對十二因緣進行解釋,其主要特色就是把十二因緣置于叁世輪回當中作分位解釋。說通過觀想因緣來滅除愚癡,遠離認爲事物斷滅的"斷見"和認爲事物永存的"常見"。
五、界分別觀
界分別觀,又稱界差別觀,是觀想構成衆生及其生存環境的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識)皆爲六大(或稱六界,即地水火風空識)和合而成,以斷除"我執"爲目的的禅法。
在六大中,最基本的是地水火風四大。《中阿含經》卷七的<象迹喻經>中,有關于地、水、火、風四界構成人身的詳細說明。既然人身是由五陰構成的,它便從五陰開始分析起。其中的色是"四大及四大造"。地,分外在自然界的"外地"和組成人的毛發、肌肉、筋骨、內髒等的"內地";水,分自然界的"外水"和人體內的血液、脂肪、唾液、汗、尿等"內水";火有"外火"和人身的體溫、煩悶、消化、飲食等"內火";風有"外風"和人體的呼吸、腹風、臍風等"內風",而因爲有筋骨、皮膚血肉和空(空隙),使産生了身體。又因爲有了"內眼處",與外色相合,便有眼識生……便有受、想、行、識。通過體認人的身心不外是四大因緣所造,而內外四大皆屬于"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應當斷除認爲自己"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的見解。以此爲觀想內容的禅法,就是界分別觀。
《修行道地經》卷四<行空品>對地、水、火、風、空、識(稱之爲神、心神)六大與人身的關系作了分析。經文說,爲了破除對于人身的"吾我"之想,"當觀身本,六事合成。何謂爲六?一曰地,二曰水,叁曰火,四曰風,五曰空,六曰神。"前五大皆分內、外,外五大是自然界,內五大是人身,心神"在內不在外,心依內種得見外種而起因緣;神有六界:眼耳鼻口身心之識也"(注11)。要人通過觀察六界與身心的關系,體認人身"無常、苦、空、非我"的道理。
六、念佛觀
念佛觀,是觀想佛的形象(包括念佛的應、報、法叁身)的禅法。《坐禅叁昧經》卷上說:"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門治。"又說:念佛叁昧治"等分行及重罪人"。看來"等分行"前當有一個"多"字,即爲"多等分人",大概與前面四禅所側重退治一種煩惱的人不同,是指具有多種欲望和煩惱的人。
如何觀佛呢?此經說,首先應到佛像前面仔細觀察佛的形象,"相相明了",然後回到靜處打坐入定,一心觀想佛的形象,不可分心,久之便見清晰的佛的光明形象,先見到的是釋迦牟尼像,心想"像亦不來,我亦不住",進而見過去佛之像,見到佛的非凡的相貌(顯著之處有32相,細微之處有80小相),此後從看見一佛到看見二佛、十佛、十方無量多的佛,並可聽見佛的說法……應當時時想到:"人身難得,佛法難遇"(注12)。當然,修念佛觀不止有一種方法,而是有很多方法。在《禅秘要法經》卷中也有講述觀佛的法門,要觀想佛的形象者,一邊念佛,一邊忏悔,在此過程中"諸惡罪業,速得清淨"(注13)。
當然,上一節所說的觀想阿彌陀佛的禅法也是一種念佛觀。
七、所謂四禅八定
四禅,因具有"審慮"的功能,也名四靜慮,佛教用以斷除欲界煩惱,超越欲界而進入色界的禅定。四禅與四無色定合稱爲八定,或四禅八定。四無色定是用以斷除色想、色的束縛,超越色界而進入無色界的禅定。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是佛教的世界學說中的"叁界"。欲界是指具有食欲、淫欲的衆生及其所居的環境,包括所說"五道"中的人和六欲天、畜生、餓鬼、地獄等的衆生及其所居的世間。色界是居于欲界之上的已經脫離食、淫二欲的衆生及其所居的世間。無色界在色界之上,是已經超脫形色的衆生及其所居的世間。據說修四禅圓滿者死後可以生到色界的諸天,修四無色定的人死後可以生到無色界諸天。四禅八定原來自印度的外道。據佛的傳說記載,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曾隨外道阿羅邏學修四禅,從優陀羅學習四無色定。當然,佛教雖從外道那裏吸收了這些禅法,但是又加以改造,進行新的解釋,把它們與佛教的其它禅法結合起來修行。
四禅,是由一禅進入二禅,由二禅進入叁禅、四禅。《坐禅叁昧經》卷下和《禅法要解》卷上說,修行者雖已入定,但仍被欲界煩惱擾亂,便當"進學"一禅,棄除"愛欲"和種種不善之法,一心"精勤信樂",便進入一禅,感到超越欲界的"喜"、"樂",但是仍有思惟感受的"覺"(後譯爲"尋",粗略的思慮活動)、"觀"(後譯爲"伺",細微的思慮活動)。因爲有覺有觀,仍難免産生"愛著",擾亂定心,故應加以對治。在斷除覺觀以後,得到內心清淨(內等淨),由此定境産生新的喜、樂,進入二禅。"喜"是"粗樂",也是一種煩惱,所謂"愛慢、邪見、疑等",擾亂定心,是二禅應當對治的對象。通過"離喜",便進入叁禅,遍身得樂,即所謂"細樂",包括"愛樂、快樂、無惱樂";"心行舍法(或稱之爲護)",是不再分別和執著"好醜"的心理狀態,此時一心念"慧"。然而"樂"亦無常,也屬于苦患,應當舍棄。《坐禅叁昧經》卷上說,"複以妙善,舍此苦樂,先棄憂喜,除苦樂意,護念清淨,得入第四禅。不苦不樂,護、清淨念,一心"(注14)。這樣,一禅舍去覺觀(尋伺),二禅舍去喜,叁禅舍去樂,進入四禅的不苦不樂的"安隱之地",它也名"不動處"。
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阿含經》對四禅的表述比較樸素,如《中阿含經》卷一<城喻經>說,"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按,意爲離開欲界)生喜樂,逮初禅成就遊";"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逮第二禅成就遊";"離于喜欲,舍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舍,念樂住空,逮第叁禅成就遊";"樂滅苦滅,憂喜本已滅,不苦不樂,舍念清淨,逮第四禅成就遊"。伴隨從第一禅到第四禅的升進,境界的提高,組成各禅的要素發生增減變化。《俱舍論》卷二十八對四禅(稱四靜慮)作了歸納,說四禅有共同的要素"等持"--"心一境性"(即"定"),除此之外,一禅具有尋、伺、喜、樂四支;通過斷除尋伺,二禅具有內等淨(稱之爲深信、信根)、喜、樂叁支;再斷除喜受,叁禅具有行舍(超越苦樂的心境)、正念、正慧、受樂四支;斷除樂受,四禅具有行舍清淨、念清淨、非苦非樂受叁支。
然而對于佛教來說,進入四禅並未達到最後的涅槃解脫,但卻爲更高的修行提供了方便的條件。《禅法要解經》卷上說:
行者得此第四禅,欲行四無量心,隨意易得;欲修四念處,修之則易;欲得四谛,疾得不難;欲入四無色定,易可得入;欲得六通,求之亦易。何以故?第四禅中不苦不樂,舍念清淨,調柔隨意。
其中的四無量心是觀想慈悲喜舍;四念處是念身不淨,念受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通過從不同角度觀想四谛可以達到超越叁界的解脫境界;六通是六種超呼尋常的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據說成爲羅漢、菩薩和佛後皆具有神通。
四無色定也稱四空定,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據《禅法要解》卷下並參考《坐禅叁昧經》卷下,謂四禅屬于色界,雖已達很高的境界,但仍不離色、受、想、行、識五陰,沒有擺脫"無常、苦、空、無我",修行者應進一步脫離第四禅的五陰,因五陰以色爲首,故但說"離色",斷除對于內外的"色想"、"有對想"(關于事物相對差別的觀念),于是進入空無邊處,系心無量無邊的虛空。在此定界,已無色陰,只有受想行識四陰。此四陰在此虛空定界,仍不免"無常、苦、空、無我",而且虛空"從識而有","欺诳虛妄",應當離舍,于是進入識無邊處。在此禅定,雖也有受想行識四陰,但因"一切內法,識爲其主",而識能緣無量遠處,故稱識無邊處。繼續觀識,體認"識如幻虛诳,屬諸因緣而不自在",産生厭離之心,便入無所有處。修行者如果是利根者,便知此禅境界仍有識等四陰,若執著"無見",不能脫離苦患,于是便超越此定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在此禅界雖有"想",但已經"微細不利",故稱之爲非想非非想處。鈍根的修行者不知此禅境界仍有四陰,便認爲已達涅槃境界。但利根的修行者知此禅境仍屬因緣和合,虛妄不實,"無常、苦、空、無我,亦是後生因緣,應當遠離",于是進而學習四谛之法(注15)。可見,
此四無色定仍是修持四谛觀以前的准備階段的禅法。
按照佛經的記載,四禅八定可以與上述各種禅法交叉修行。這些禅法雖不能導致最後的解脫,但它們是被已經達到很高境地的修行者用來斷除人間煩惱,進行休息,獲取禅的喜悅感受的重要禅法。據《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去世之前曾反複進入四禅、四無色定,並在第四禅入滅。
以上所介紹的禅定雖仍屬于小乘禅的體系,但已攙進相當部分的大乘佛教的內容。從這些禅法的形式來說,大乘修行者既可以修習,也可以不受它們的拘束,進行超越。
注 釋:
(注1)分別見《大正藏》卷15第165頁上與第215頁下-216頁上。
(注2)《大正藏》卷15第275頁上。
(注3)《大正藏》卷15第164頁上。
(注4)《大正藏》卷15第216頁上。
(注5)釋惠敏《鸠摩羅什所傳<數息觀>禅法之剖析》,對此作了比較,可以參考。載釋恒清主編《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出版。
(注6)《大正藏》卷15第248頁中。
(注7)《大正藏》卷15第272頁中。
(注8)金陵刻經處出版《藏要》本第一輯.丙.22冊第266頁B。
(注9)《大正藏》卷15第272頁下。
(注10)《雜阿含經》卷12,《大正藏》卷2第81頁。
(注11)分別見《大正藏》卷15第206頁上、210頁上。
(注12)《大正藏》卷15第276-277頁。
(注13)《大正藏》卷15第256頁上。
(注14)《大正藏》卷15第278頁上,其它見第289-290頁。
(注15)《大正藏》卷15第296頁上。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