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
隨著東漢以來禅經的陸續譯出,修習禅定的僧人逐漸增多。梁僧祐《高僧傳》卷十一<習禅篇>爲自晉至南朝齊的21名著名禅師立傳;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六<習禅篇>爲梁至北周的18名著名禅師立傳。至于其傳被列于<譯經>、<義解>、<神異>、<明律>等篇中的僧人也有很多人精于禅法。道宣在《續高僧傳》的<習禅篇·論>中說,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修禅法者少,鸠摩羅什譯出《禅法要解》等禅經以後,習禅者日多,江北的昙影、道融,江南的智嚴、慧觀、慧遠,北齊的僧稠,北周的僧實等人,都以禅法高妙聞名遠近,受到世人尊崇。從記載來看,到南北朝時雖然北魏菩提達摩的"大乘壁觀"(詳後節)的禅法正在悄然興起,但長期以來最流行的禅法是五門禅。
鸠摩羅什所譯《坐禅叁昧經》說:淫欲多的人應修不淨觀,嗔恚多的人應修慈心觀(即慈悲觀),愚癡多的人應修因緣觀,思覺多的人應修念息觀(數息觀),煩惱罪惡多的人應修念佛觀。此爲五門禅。北涼昙無谶所譯《菩薩地持經》卷叁以不淨觀、慈心觀、緣起觀、界分別觀、數息觀作爲五種"度門"。此爲五門禅的另一種說法。現按以下的順序對這些禅法盡可能地用通俗的語言略作介紹。
一、數息觀
數息觀,也按梵語譯稱阿那般那觀,東漢安世高曾譯爲安般守意,又譯念出入息、息念觀。阿那(ānna)意爲入息,般那(apāna)意爲出息,如安世高譯《安般守意經》說:"安名爲入息,般名爲出息,念息不離是名爲安般。"但也有相反的解釋,如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卷五說:"出息爲安,入息爲般。"(注1)"安"即是"阿那","般"即是"般那",對兩者何者是入息,何者是出息的解釋是不一致的。用現在的話說,安那般那(安般)就是吸氣呼氣,簡稱呼吸。修這種禅法是借助數呼吸的入息出息來調節身心,使思慮集中,進入禅觀。
這是初級階段的禅法。修行者選擇一個安靜的場所,鋪好坐具(尼師壇),結跏趺坐,正身端坐,兩眼微閉,以舌拄腭,准備入定。若心緒不甯,精神不集中,即可修數息觀。組成此禅的六個環節,稱爲六門,後被稱爲六妙門。即:數、隨、止、觀、還、淨。
數,是專心數入息和出息,入息結束爲一,出息結束爲二,再入息爲叁……長息短息,從一到十,心中默數,如此循環不已,使思想漸漸集中。在此過程中,通過體認出入息生滅無常,進一步領悟人的身心也是生滅無常的道理,從而自覺地斷除各種"思覺"煩惱。《坐禅叁昧經》說應斷除六種思覺,包括叁種粗的思覺和叁種細的思覺。所謂叁種粗的思覺是:欲(貪欲、愛欲)覺,嗔恚覺,煩惱覺;叁種細的思覺是:對于父母子女等近親以及遠親、鄉裏持有愛戀情誼的親裏覺,對于所居國土富饒安樂懷有依戀情感的國土覺,對于人生戀戀不舍而幻想長生的不死覺。努力斷除這些思覺煩惱,使心清淨。此經說,修習不淨觀以及其它四種禅觀也可以斷除這些煩惱,但因爲修數息觀更容易使思慮集中,故以修此觀斷除這些煩惱爲宜。由此可見,在這一階段也不僅僅是數息的出入的,也有觀想的內容。
隨,也作隨順、隨息,是將意念集中,隨順入息出息,但不再數次數,"入息至竟當隨,莫數一;出息至竟,當隨,莫數二"(《坐禅叁昧經》卷上)(注2)。可以感覺到出入息的差別和長短、冷暖,但不可産生雜念。通過思慮呼吸是通過口鼻吸進和呼出外面的風(空氣)完成的,是無常的,進而想到自身不外是地水火風構成,皆非我所有。
止,通過數息,隨息,心已經高度集中,"系心一處,是名爲止"。至此可以說已經真正入定。
觀,是正式進入觀察、觀想的階段。從觀想出入息的生滅無常,進而觀想構成人身基本成份的五陰的生滅無常。《安般守意經》說:"何以故止?欲觀五陰故;何以故觀陰?欲知身本故。"(注3)進入止的目的是觀想五陰,觀五陰的目的是爲了解構成人身的根本。何爲人身的根本?不外是五陰--色(地水火風及其所造)、受、想、行、識,亦即組成人身物質的因素和精神的因素。既然人身是由五種因緣和合組成的,便是無常的,是空幻無實的。當然,觀想的內容可以有很多,並通過"轉觀"作進一步的觀想。
還,也譯爲轉觀、轉,是將意念從注意氣息的出入、長短,對人身五陰等的粗略觀察,引向更細密深入的觀察、思惟。《坐禅叁昧經》卷上說:"舍風門住,離粗觀法,知息無常,此名轉觀。觀五陰無常,亦念入息出息生滅無常……因緣合故有,因緣散故無,是名轉觀法。"從觀察具體的東西到觀察一般的道理,從念息的出入,可以轉到念身、受(痛)、心、法的四念住,進而觀想四谛。
淨,即清淨,通過轉觀,領悟諸法無常、苦、空、無我和四谛之理,培植善根(所謂見道的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經曆四禅,斷除情欲煩惱,增加智慧,最後可達到解脫。此爲達到清淨。
可見,數、隨、止是禅觀的准備,觀、還(轉觀)是禅觀的中心階段,淨是目的。在觀、還的階段既可觀身心五陰,又可觀四大、十二因緣,並可進而觀小乘的基本教義--四谛。
在修習數息觀當中,不管進入什麼階段,都應"念息出入",共有16個階段,稱之爲十六分,或十六特勝、十六勝行。何謂十六特勝,各經譯法不一。竺法護所譯《修行道地經》卷五說:"數息長則知,息短亦知,息動身則知,息和釋即知,遭喜悅則知,遇安則知,心所趣即知,心柔順則知,心所覺即知,心歡喜則知,心伏即知,心解脫即知,見無常則知,若無欲則知,觀寂然即知,見道趣即知,是爲數息十六特勝。"(注4)其中所說的"喜悅"、"安"、"心所趣"、"心柔順"等等,都是在禅定不同階段的心理感受和所達到的意境。在《坐禅叁昧經》雖說有十六分,但現在只能找出十五分,即:念息長,念息短,念諸息遍身,除諸身行使身輕柔軟,隨禅定心受喜,隨禅定心受樂,受諸心行(各種心法),心作喜時,心作攝(控製心念)時,心作解脫時,觀無常時,觀有爲法出散(生滅)時,觀離欲結(欲望),觀盡(煩惱斷盡),觀棄舍(舍棄一切情欲煩惱和構成的五陰身心等的有爲諸法)。每一階段皆要念入息出息。唐代玄奘所譯《瑜伽師地論》的<聲聞地>所述十六勝行,可以參考(注5)。
二、不淨觀
不淨觀,也作不淨想,是以觀想人身的不潔淨爲禅觀內容的禅法。在五門禅中,此禅以斷除人的貪欲(包括對女色、錢財等的貪求的欲望)爲目的。
鸠摩羅什所譯《坐禅叁昧經》、《禅法要解》側重講以此禅退治淫欲。《禅法要解》卷上說,衆生有六種欲望,即對色(容顔)、對形容(外表形象)、對威儀(起居動作)、對言聲、對細滑(皮膚滑潤)、對人(衆生)相的愛戀執著;對于貪著前五種的人應教他觀"厭惡不淨",對于貪著後者的人應教他觀"白骨人相"。所謂觀"厭惡不淨"是指觀想人的死屍。又說有兩種觀想不淨的方法,一是親自到現場(一般是到墳地)觀看死屍臭爛不淨,想到自己的身體也與死屍一樣不淨,在心中形成印象(此爲"取相"),然後到一個安靜的地方,打坐後對留在心中的死屍的不淨形象反複觀察;一種是雖不親見,但已經從師受教,對人身不淨已有了解,知道組成人身的皮肉、骨骼、內髒等(統稱叁十六物)都不潔淨,打坐後也能對人身的不淨進行觀想。自然,觀想的目的是體認人身不淨,壽命無常,斷除對于自己和他人身體容貌的貪戀之情。
修習不淨觀,從淺入深。《坐禅叁昧經》卷上說,修不淨觀時,先從觀想人的毛發、爪齒、皮肉、血液、內髒等;再觀想死屍變得青瘀腫脹,腐爛變臭,被鳥獸吃掉;進而再觀想屍體和白骨的青色、黃色、赤色等各種不淨顔色。對于初習行者、已習行者、久習行者,在要求上雖有不同,但都要求專心內觀,不可分心。對于久習此禅者,不應再停留于觀外在的皮肉和骨骼,而要系心于頂、額、眉間、鼻端、心處,專心觀骨,觀骨的白光。說由此可以使身體舒適輕便,在禅定中看見白骨"光明遍照",使"心住一處",做到"靜觀",並進入色界四禅。
鸠摩羅什所譯《禅秘要法經》卷上講述佛陀爲使沙門退治"放逸"(隨意,懶散),佛教沙門修不淨觀:一、系念左腳大拇指半節,作泡起想,然後觀其皮去,專觀白骨,從一骨節到二骨節,進而到全身所有骨頭,見白骨,再見皮肉、內髒、血液等,體內生有種種蟲子,到處充滿不淨。二、系念額頭,自觀頭的白骨,再見全身白骨,觀幻覺中出現的"骨人"、宇宙中無數骨人,又見由、"四大"産生的水、火把一切骨人或沖,或燒,一掃而空,由此體認"我身空寂,四大無主","我身他身,悉皆亦空"。叁、從觀左腳拇指皮肉流出青黑津液,到觀全身處處流出青黑津液,又見到處有人如此,由此對"貪淫愚癡"進行自我譴責,"極自厭身,慚愧自責"。此後是觀全身的腫脹、腐爛,觀身上的膿血,觀藏在皮肉中的寄生蟲,觀內髒脫落,觀新死之人,觀骨人,觀白骨之光……進一步觀想地水火風四大,"我此身者,從四大起,枝葉種子,乃至如此不淨之甚,極可患厭;如此境界,從我心起,心想則成,不想不見,當知此想是假觀,是從虛妄見,屬諸因緣……從四大起"(注6),認識身心空幻無實,諸法無我。
叁、慈悲觀
慈悲觀,又稱慈心觀、慈愍觀,是以退治嗔恚爲目的的禅法。《坐禅叁昧經》卷上說,對于初習此禅者,應教他"慈及親愛",即首先做到對自己的親屬、朋友懷有慈愛之心,在禅定中念念想著願意把自己一切"身心快樂"、各種好處轉讓給他們,包括衣服、食物以至于富貴,都無吝啬之心;對于已修習此禅者,則教他"慈及中人",即應時刻想到要把自己的快樂和好處轉讓給與自己關系一般的人;對于久已修習此禅者,則應教他…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