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些作为菩提达摩来中国所传的教义,据《碧岩录
圣谛第一义》:“达磨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恁么见得,便有自由分,不随一切语言转,脱体现成。”
“不立文字”是禅宗一贯承认的信条,历代没有异议。但是,“不立文字”并不等于不创造禅宗的新经典。唐宋及其以后的禅宗编集了大量的语录、灯录等禅籍,正是在“不立文字”的口号下从事大立文字的工作,正是用“文字”来诠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禅宗相对于“不立文字”提出“不离文字”,前者强调佛理不等于文字,证悟本质上与文字无关,后者强调禅宗新经典的重要性。
22.禅宗的“五家七宗”
“五家七宗”是对唐宋时代形成的禅宗主要派系的合称。“五家”指晚唐五代形成的五个派系,分别出自慧能弟子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个法系。
其中,从南岳系之下分出两家:其一,沩仰宗。怀让的再传弟子中有百丈怀海,递传灵祐(771-853),以潭州沩山(今湖南宁乡县境)为基地,其弟子慧寂(814-890)以袁州仰山(今江西宜春县南)为基地,相继传禅授徒,形成沩仰一家。其二,临济宗。怀海的另一弟子有希运,希运的弟子义玄(
-867),常住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临济禅院,僧徒众多,形成临济一家。这是“五家七宗”中唯一兴起于北方的禅派。
从青原一支分出三家,其一,良价(807-869)和其弟子本寂(841-901)先后在江西高安洞山、吉水县曹山建立丛林,形成曹洞宗。其二,义存的弟子文偃(
-949)常住韶州云门山,创云门宗。其三,义存的另一弟子师备递传桂琛、文益(885-985),文益常住金陵清凉寺,形成法眼宗。
晚唐五代时期形成的禅宗五家都祖述慧能,在禅学基本思想上没有重大分歧,但各家都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理论。在这五家中,沩仰宗至宋失传,云门宗在宋初兴盛一时,此后与法眼宗逐渐无闻,只有临济和曹洞二宗并存至今。其中临济宗影响最大,流传最广。二宗都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北宋中期,从临济宗中分出二支,其一为黄龙派。石霜楚圆的弟子黄龙慧南(1002-1069)常住江西南昌黄龙山,以所谓“黄龙三关”接引启悟参禅者,形成影响较大的一派,后世称为“黄龙派”。其二为杨歧派。石霜楚圆的另一弟子杨歧方会(992-1044)在袁州杨歧山(江西萍乡县北)传禅,形成“杨歧派”。黄龙派盛行于北宋中期,至北宋末南宋初衰落。杨歧派初时没有重要人物,至北宋末年名僧辈出,逐渐兴盛,成为临济宗的正统。黄龙派和杨歧派与晚唐五代形成的五家合称为“五家七宗”。
23.灵祐、慧寂和沩仰宗
灵祐和弟子慧寂是沩仰宗的创始人。因灵祐常住潭州沩山,慧寂常住袁州仰山,故称其宗派为“沩仰宗”。据《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载,灵祐(771-853),俗姓赵,福州长溪(治所在今福建霞浦南)人,15岁出家,三年后受具足戒,学大小乘经律。曾先后在浙江天台遇寒山、拾得,均指示他从学于百丈怀海。年23到江西百丈山参怀海,为上首弟子。唐宪宗元和年(806-820)末,到潭州沩山(今湖南宁乡西),数十年间,聚徒众多达千余人,建同庆寺。会昌年间曾一度还俗,后因裴休所请,重新剃发,徒众复聚如初,世称“沩山灵祐”。弟子有慧寂等四十一人。
慧寂(814-893)俗姓叶,韶州怀化(今广东番禺东南)人。17岁从南华寺通禅师出家,先参宗禅师,再参耽源,数年后师从灵祐,随侍十余年。35岁后开始传禅,先住王莽山,次移住袁州(江西宜春)仰山,弟子有十余人。慧寂之后传三世法系不明。在禅宗五家中,沩仰宗兴起最早、也衰亡较早,大约共历时150年左右。
沩仰宗教禅学禅的主要特点是所谓“圆相”说。师徒或师友进行禅学交流时,常用画图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他们往往画一个圆圈,在圈中写一个字或画一个图案,称“圆中有方”,以不同的图案表达不同的意思。如“或画此相乃纵意,或画相乃夺意。”据说圆相共有97种,始作于南阳慧忠,为沩仰宗所承袭。文益在《宗门十规论》中指出,沩仰一派的“宗眼”(宗旨)是“方圆默契”。即画圆中有方的图案,并不说话(默),双方由此心领神会(契)。这正如仰山慧寂指出的:“诸佛密印,岂容言乎?”把圆相视为神秘的符号,以这种符号来交流,能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体验。这种作法与《周易
系辞传上》讲的“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思路相似。
24.义玄和临济宗
义玄(
-867)是临济宗的创始人。据《祖堂集》、《传灯录》等书载,义玄俗姓邢,曹州(山东荷泽)南华人,出家受具足戒后,先广泛学习各种经律论,后南下游方参禅。初至江西黄檗山参希运,以“行业第一”闻名。曾三次参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三次遭希运打,始终不解其意。遂向高安滩头的大愚禅师请教。大愚说:“黄檗(指希运)与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义玄于此言下大悟。义玄积极参加普请(僧众集体劳动),与沩山灵祐、德山宣鉴均有过往来。他离开黄檗希运后,继续行脚参禅,最终到镇州(河北正定),于城东南隅临滹沱河的小院传禅授徒,因号“临济”,后世将其所创禅派称为临济宗。
义玄行禅以峻烈著称,在启悟参学者时,惯施棒打、喝,把这种方式贯彻于多种应机场合,并赋予棒喝以多种含义。《祖堂集》谓义玄是以“喝打为化门”。义玄禅语激烈,具有反潮流的叛逆特色,多有非经毁教、呵佛骂祖的极端言辞,并以此倡导不必受佛祖制约,不为家族束缚,不被经典迷惑。另外,义玄还有“三玄三要”、“四料简”、“四照用”和“四宾主”等教禅和学禅的理论。义玄死后,谥“慧照大师”,记其言行的有《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通称《临济录》。
义玄嗣法弟子22人,主要分布在河北三镇,个别人在江南传禅,门徒支派繁盛,成为一大宗派。进入两宋,本宗出现了多位推动禅学发展的著名禅师,如倡“代、别”,创“颂古”的汾阳善昭,宣扬“文字禅”的慧洪,作《碧岩录》的圆悟克勤,弘扬“看话禅”的大慧宗杲等。元明清各代,临济宗中均有影响较大的禅师,传法世系历久不绝。临济宗也在不同时期远传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周边国家。
25.临济宗的“四料简”、
“四照用”和“四宾主”
这些是临济宗指导教禅学禅的主要方法和理论,用于评判师徒或师友间禅学交流,目的在于勘验和启悟参禅者。
从中唐开始,禅僧或因解决衣食问题,或因寻访名师,往往到处流动,兴起所谓“行脚参禅”之风。生活方式的变化引发了修行方式的变化,探究禅的奥秘(参禅)已不仅仅是修行者个人的体验问题,还包括师徒或师友之间的相互讨论、启迪和勘验,由此出现了传法和参禅的新方式。临济宗的这些理论就是适应这种情况产生的。
“四料简”也称“四料拣”,“料”指度量,“简”谓判别,据《人天眼目》卷一,“四料简”是:(1)“夺人不夺境”,对于“我执”(以主体为实有)观念严重的人,主要消除他的“我”见(夺人)。(2)“夺境不夺人”,对于“法执”(以客体为实有)观念严重的人,主要消除他的“法”见(夺境)。(3)“人境俱夺”,对于“我执”和“法执”都严重的人,要两者均予以消除(俱夺)。(4)“人境俱不夺”,对于没有两种执著观念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可消除的(俱不夺)。“四料简”是要求禅师在参禅过程中根据学者的具体情况而灵活施教,以便破除我执和法执两种被认为是错误的认识。
“四照用”中的“照”指对客体的认识,“用”指对主体的认识。“四照用”是:(1)“先照后用”,针对“法执”严重者,先破除他以客体为实有的认识。(2)“先用后照”,针对“我执”严重者,先破除其以主体为实有的认识。(3)“照用同时”,针对我法二执均严重者要同时破除。(4)“照用不同时”对于我法两执均不严重者,可以灵活运用,没有固定的程序。“四照用”与“四料简”的根本思想大致相近,也是强调灵活施教。
“四宾主”中的“宾”指参学者或不懂禅理者,“主”指禅师或懂得禅理者。“四宾主”是:(1)“宾看主”,参学者掌握禅理,禅师不懂装懂;(2)“主看宾”禅师掌握禅理,参学者不懂装懂;(3)“主看主”,禅师和参学者都是行家里手;(4)“宾看宾”,禅师和参学者都是门外汉。“四宾主”是考察问答双方是否掌握禅理的方法,是衡量双方成败的理论。由于宾主之位可以互换,其中也包含着教学相长的思想。
26.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和曹洞宗
良价和本寂师徒是曹洞宗的创立者。据《传灯录》等载,良价(807-869)俗姓俞,越州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幼年于本州出家,不久到婺州(浙江金华)五泄山剃度。年20至嵩山受具足戒。继之行脚游方,曾参南泉普愿,后因沩山灵祐举荐,投于云岩昙晟门下。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末在新丰山传禅,后住豫章高安洞山(在今江西宜丰)
《六祖慧能到黄梅从五祖弘忍求法的传说》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