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在《四念处》卷四说:
只一刹那心,即是因缘所生法。因缘心生灭,即是三藏(按:四教中的藏教)三十七品;因缘心空,是通(按:四教中的通教)三十七品;因缘心假,是别(按:四教中的别教)三十七品;因缘心中,非空非假,即是圆(按:四教中的圆教)三十七品,只是一念心。若横,无边际;若竖,无穷尽。三谛源然,此一念不横不竖。若心即空即假即中,是横观。此心先见空,次见假,后见中,即是纵。今谛观心中三句,实不纵不横,不前不后,毕竟清净。[29]
这是说通过观心可观一切法,晓悟藏、通、别、圆四教的佛法,观想空、假、中三谛,领悟三谛不一不异,圆融相即的中道实相之理。
以观想三谛为中心的禅观称三谛观,包括空观、假观、中观;谓观“一念三千”即可“一心三观”。一心具三千诸法,即“一法(即)一切法”,由此可建立观“假谛”的假观;三千从心所起,为“一切法即一法”,由此可建立观“空谛”的空观;三千既然为一心所生,又不是一切所生,由此可建立观“中谛”的中观。三谛圆融无碍,三观相即,故称“一心三观”,“三观在一心”。智顗说: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
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摩诃止观》卷五上)[30]
所谓“一空一切空”,是从“空”来说,假名假像为空,中道也空,空谛即假谛、中谛;同样,“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也表明任何一谛即为另外二谛。这样的三观是总空观、总假观、总中观,皆不离心。因为非惯常思维方式可以理解,故称“不可思议一心三观”。
智顗表示,达到“不思议一心三观”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一心三智”。佛教以达到觉悟和精神解脱为目的;而要达到觉悟解脱,必须断除人生的种种情欲烦恼,获得相应的智能。佛教大小乘不同派别在对待烦恼和智能问题上存在不同见解。天台宗在解释烦恼和智能时紧紧围绕它的根本教理“三谛”学说而展开。
智顗在著作中对此作了反复的大量论证。概括起来说,由于对空、假、中三谛的不同认识和态度,便有三种不同的烦恼和三种不同的智能。他称这三种烦恼为“三惑”:
1.由于不理解一切皆空的“空谛”,便产生“见思惑”。此是“见惑”与“思惑”的合称。所谓“见惑”是属于迷误的见解,比如执着“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四种见解是“四见”。由此四见便产生种种无数迷误见解。“思惑”也称“思惟惑”,指贪、嗔(怒恚)、痴、慢(自高傲慢),因为不能透彻地思维空谛而得,故称“思惑”。
2.如果对世界上一切是假名、是虚假现象的“假谛”不晓悟,便产生“尘沙惑”。这是从烦恼的数量讲的,含义是因此产生如同无量的尘沙那样多的“见思惑”,故称“尘沙惑”。据智顗的解释,对于一般人来讲,由于不理解“假谛”而产生“尘沙惑”,而对于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的菩萨来讲,是在体悟真谛(这里指空谛)以后主动“入假”(现身世俗社会),致力于破除众生的“尘沙惑”。
3.在此二惑之后是“无明惑”。“无明”本意是“痴”,实指不明佛教义理,在十二因缘中被列为第一支,被认为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智顗认为由于不理解一切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的“中谛”,而产生“无明惑”。
与“三惑”相对应有“三智”,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北齐慧文据《大智度论》提出“一心三智”时最早对此进行论证。大意是:“一切智”是从整体上了解一切事物,破除对一切事物的无知,然而却以“一切智”作为小乘人的智能;道种智”是指菩萨通晓用各种教法教化众生的智能;“一切种智”是分门别类了解各种事物,破除对各个事物的无知,称此为佛的智能。[31]那么,如果取得这三种智能呢?智顗说:
即空之观,能灭见思之非;即假观,能灭尘沙之非;即中观,能灭无明之非。如此论灭,遍灭法界诸非。(《摩诃止观》卷四上)
三观者,若从假入空,空慧相应,即能破见思惑,成一切智。智能得体,得真体也。若从空入假,分别药病种种法门(按:此指菩萨入世俗应众生之惑,随机教化),即破无知,成道种智。智能得体,得俗体也。若双遮二边(按:既否定空,又否定假),入中方便,能破无明成一切种智,智能得体,得中道体也。
一心三观所成三智,知不思议三境。此智从观得,故受智名。(《摩诃止观》卷三上)[32]
这是说,因修空、假、中三观[33],可分别得到三智。然而按照天台宗教理,若分别地修三观,观空假中三谛,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证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尚属于“别教”,并非究竟。认为既然一心三千具三智,则自然应是一心同时三观,一心三智。用灌顶《观心论疏》卷四的话来说:“此三观三智并在一中。”[34]因此主张,只要观中道谛,就可同时破三惑,得三智,称此属于“圆教”的教义。不仅如此,天台宗还提出不必历劫修行就可破无明,《摩诃止观》卷六下有曰:“只于此身,即破两惑,即入中道,一生可办。”[35]是说通过体悟中道之理,在生前即可达到觉悟。
那么,如何断惑呢?天台宗强调修行者自己的内省自悟,而不要修行者一定要脱离世俗社会的日常生活。因为既然把修行止观的所观之境规定为“一念无明之心”,是非同一般的“不可思议之境”,三谛、三观和三智相即不离,所以必然得出“无明即法性”(《摩诃止观》卷三上),“贪欲即是道”,“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不断五欲而净诸根”。(《摩诃止观》卷八上)[36]这里包含着中道的“相即不二”的意义,可以推导出即众生是佛,即现实人间是彼岸,即日常生活是佛国净土的结论。
然而如果据认为天台宗主张不持戒规,放任自己,也是不符合天台宗的教义的。《摩诃止观》卷八上说:“不住调伏,不住不调伏。住不调伏是愚人相,住于调伏是声闻法……”[37]这段文字取自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38],谓离开调伏与不调伏才属于大乘的菩萨之行。所谓“调伏”意为按戒规抑制自己以防非止恶。这句话是说,既不能如同一般人(凡夫),那样安于过世俗生活,又不能像小乘修行者那样远离世俗社会只顾个人修行,而应像大乘菩萨那样深入世俗社会教化众生,对于世俗与出世、烦恼与涅槃等对立的两个方面都不执着,做到“如花在泥,如医疗病”,身处污染之地而不受污染。这种重视入世的大乘菩萨精神,是中国佛教重要特色之一。
大乘佛教以成佛为修行的最高目标。从立誓修行(发心,发菩提心)到成佛,据佛经所说要经历很多阶位,称此为菩萨阶位。佛经对此有不同说法,据《华严经》有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上各具十个阶位)和佛地;若据《璎珞本业经》有五十二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上各有十个阶位)和等觉、妙觉。[39]比较而言,第二种说法比较流行。天台宗作为中国创立的佛教宗派,提出了自己的阶位学说。
智顗在自己的著作中按照三谛和一心三观的理论,对五十二阶位说作出了新的解释。大意是说:他所判的“化法四教”中的“别教”(大乘,相别于声闻、缘觉二乘和通教),对每一个阶位有严格的“法门”规定,是按从浅入深,从低向高的次第进行修证,然而“圆教”(《法华经》及据此经立教天台宗教义)却主张:“一法门具足一切法门,悉皆通至佛地”,“从初一地具足一切诸地功德”,“非次位以明次位”(智顗《四教义》卷十一);弟子灌顶说:“证初一位即能分身百佛世界”(灌顶《八教大意》)。[40]有时也借用五十二位之说来说明修证一心三观、一心三智的过程。[41]
天台宗的修行阶位学说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六即”阶位说。所谓“六即”,也称“六即菩提”、“六即佛”,据《摩诃止观》卷一下等,“六即”包括:
1.理即。“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是说众生之心就是如来藏(也称佛性、理),即空、假、中三谛,即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实际是从一切众生修证的可能性来说的。
2.名字即。“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说的是从读经闻法中得悉中道实相的教义;
3.观行即。“观行即是者,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指的是修习止观,观想三谛,得到初步的智能,用以进一步指导修行止观;
4.相似即。通过修习止观,越修行对于三谛圆融的道理越明,观察到相似的实相,即使看到“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也体悟它们实际与中道实相不相违背,从而达到接近于觉悟的境界;
5.分真即,也称“分证即”,“分真智断”、“六根清净位”。谓“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见真如”,进而“无明微薄,智能转着”,通过观悟实相逐渐达到觉悟境界;
6.究竟即,也称“究竟菩提”。谓彻悟三谛相即圆融的中道实相,断除一切烦恼迷惑,从而“智光圆满,不复可增,名菩提果,大涅槃断,更无可断。”[42]
智顗在解释《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经文时提出“起随喜心”、“自受持读诵”、“劝他受持读诵”、“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的“五品弟子位”[43]。在《摩诃止观》卷五之下、卷六之下等文字中,以此五品弟子位配应于“六即”中的“观行即”。此外,他还用《璎赂经》中的“十信”位配“观行即”(谓之“伏见”,控制“见思”诸惑),用…
《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