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P4

  ..续本文上一页“十住”位配“相似即”(谓之“破见”,破除“见思”诸惑);然而有时又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阶位配应“分真即”;用“妙觉”配应“究竟即”。[44]

   然而应当指出的是,智顗特别强调“六即”前后每一位次皆与中道实相相契的意义,自以为“高下大小”等不过是“方便”的说法。用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五的话来说:“果头(按:指成佛之果)之理,初后无殊;约事差分,六位阶降。名六,名即,不即不离。”[45]其中也贯穿着相即不二的思想。

   智顗与其师慧思以未来佛自许(参《南岳思大师立誓愿文》)不同,他在去世前向弟子说自己仅达到“五品弟子位”,也就是“六即”中的“观行即”位,仍属于的“外凡”(未能深入认识实相的凡夫位,属于见道之前)地位。

   总之,智顗创立的天台宗通过判教,特别通过提出自己独特的真理观――中道实相论和引导信众通过止观修行体悟中道实相的观心论,建立了超越于印度大小乘佛教的庞大的教理体系。天台宗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富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它以“三谛圆融”的理论会通大乘空、有宗二宗,强调空有相即不二,烦恼即菩提,即人间是净土的思想,对当时和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唐代成立的华严宗、禅宗的教理,也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天台宗的教义思想。直到现在,我们仍可以从天台宗的三谛教理、“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等说法中汲取人间佛教的某些思想。

  (作者简介:杨曾文,生于1939年12月,山东省即墨市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等。)

  [1] 智顗年卒年代,《续高僧传》卷十七<智顗传>谓智顗死于隋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年六十七,灌顶《智者大师别传》所记卒年相同,但谓年六十。陈垣《释氏疑年录》经考证认为年六十正确,断定生卒年为西元538-597年。但按阳历,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已经进入西元598年(阴历十一月十八日元旦),故智顗生卒年应为538~598年。

  [2] 分别见《大正藏》,卷25,297页下、190页中。

  [3] 《大正藏》,卷33,782页中下。

  [4] 《大正藏》,卷33,779页下至780页上。

  [5] 《大正藏》,卷33,781页上。

  [6] 《法华玄义》卷一上引。[《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原文是:“三界所有,皆心所作”。载《大正藏》,卷25,276页中。

  [7] 《摩诃止观》,卷一下、卷三上多处引。旧译《华严经》卷十原文是:“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大正藏》,卷9,465页下。

  [8] 分别引自《摩诃止观》,卷三下、卷一下,《大正藏》,卷46,31页下、9页上。

  [9] 《大正藏》,卷46,84页中下。

  [10] 《大正藏》,卷34,22页下。

  [11] 分别载《大正藏》,卷33,688页下、696页下。“十二入”中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种感觉或认识功能)和作为它们感觉或认识物件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这里作六境中的“一色一香”表示任何微小事物的意思。套用这种说法,也可以说“一声一味,皆是中道”。

  [12] 《大正藏》,卷33,714页中。

  [13] 三兽指免、马、象。《优婆塞经》卷一用来比喻声闻、缘觉、佛三乘。说渡河时免浮水而过,马足或到底或不到底,象则足可著河底而过。河喻十二因缘。用三兽渡河比喻三乘断除烦恼程度不同。智顗用来比喻三乘对“空”的悟解浅深不同。

  [14] 《大正藏》,卷46,46第7页上中。另请参考《四教义》,卷十二。

  [15] 《大正藏》,卷46,1页下。

  [16] 分别见《大正藏》,卷46,453页上、296页上。

  [17] 《大正藏》,卷46,52页上中。

  [18] 此“一念”是时间概念,意为极短的时间。《摩诃止观》卷五上有曰:“系念数息,十息为一念”,而一呼一吸为一息。载《大正藏》,卷46,15页上。

  [19] 八相,谓事物的四种基本形态及附属形态,指:生、生生、住、住住、异、异异、灭、灭灭。

  [20] 《大正藏》,卷46,54页上。

  [21] 《大正藏》,卷33,696页上。

  [22] 《大正藏》,卷46,52页下。

  [23] 《大正藏》,卷46,53页上。

  [24] 《大正藏》,卷4,54页上。

  [25]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二:“介尔者,谓刹那心,无间相续未曾断绝”;“又介尔者,介者弱也。诗云:介尔景福,谓细念也。”载《大正藏》,卷46,295页下、296页上。

  [26] 《摩诃止观》卷三上讲“无明即法性”,卷三下讲:“心即佛性”,载《大正藏》,卷46,21页下、31页下;卷六下讲“理实无名,对无明称法性。”载《大正藏》,卷46,82页下。

  [27] 《大正藏》,卷46,54页下。

  [28] 《大正藏》,卷52,54页上。《华严经》卷十的原文应为:“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载《大正藏》,卷9,.465页下。

  [29] 《大正藏》,卷46,579页下。

  [30] 《大正藏》,卷46,55页中。

  [31] 详见杨曾文:《天台宗的史前期――从慧文到慧思》,载黄心川主编:《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天马图书无限公司,2001。

  [32] 分别载《大正藏》,卷46,37页下、25.页下至26页上中。

  [33] 《摩诃止观》还讲与三观相应有“三止”:体真止、随缘方便止、息边止,实际含义与三观大同。兹略。

  [34] 《大正藏》,卷46,608页中。

  [35] 《大正藏》,卷46,80页下。

  [36] 分别见《大正藏》,卷46,21页中、103页中下。

  [37] 《大正藏》,卷46,103页中。

  [38] 《维摩诘经》卷中有曰:“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大正藏》,卷14,545页中。

  [39] 这些阶位的称法不同,但仔细比较会发现它们在内容上有不少重复之处。这里不拟对这些阶位一一进行解释。

  [40] 《大正藏》,卷46,761页上、722页中。

  [41] 详见智顗:《四教义》,卷11及灌顶《八教大意》。

  [42] 引文见《摩诃止观》,卷一下,载《大正藏》,卷46,10页中下,解释并参考《摩诃止观》,卷六下、卷九下、灌顶《八教大意》、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五等。

  [43] 智顗《法华文句》卷十上提出此五品弟子位(《大正藏》,卷34,138页上),在《摩诃止观》卷六之下用此五品位对应说明“六即”中的“观行即”。

  [44] 《大正藏》,卷46,10页中下、11页上及69页下等。

  [45] 《大正藏》,卷46,179页上。

  

《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