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住”位配“相似即”(謂之“破見”,破除“見思”諸惑);然而有時又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等階位配應“分真即”;用“妙覺”配應“究竟即”。[44]
然而應當指出的是,智顗特別強調“六即”前後每一位次皆與中道實相相契的意義,自以爲“高下大小”等不過是“方便”的說法。用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五的話來說:“果頭(按:指成佛之果)之理,初後無殊;約事差分,六位階降。名六,名即,不即不離。”[45]其中也貫穿著相即不二的思想。
智顗與其師慧思以未來佛自許(參《南嶽思大師立誓願文》)不同,他在去世前向弟子說自己僅達到“五品弟子位”,也就是“六即”中的“觀行即”位,仍屬于的“外凡”(未能深入認識實相的凡夫位,屬于見道之前)地位。
總之,智顗創立的天臺宗通過判教,特別通過提出自己獨特的真理觀――中道實相論和引導信衆通過止觀修行體悟中道實相的觀心論,建立了超越于印度大小乘佛教的龐大的教理體系。天臺宗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富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它以“叁谛圓融”的理論會通大乘空、有宗二宗,強調空有相即不二,煩惱即菩提,即人間是淨土的思想,對當時和後世産生很大影響。唐代成立的華嚴宗、禅宗的教理,也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天臺宗的教義思想。直到現在,我們仍可以從天臺宗的叁谛教理、“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等說法中汲取人間佛教的某些思想。
(作者簡介:楊曾文,生于1939年12月,山東省即墨市人,196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曆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現爲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指導教師、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等。)
[1] 智顗年卒年代,《續高僧傳》卷十七<智顗傳>謂智顗死于隋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年六十七,灌頂《智者大師別傳》所記卒年相同,但謂年六十。陳垣《釋氏疑年錄》經考證認爲年六十正確,斷定生卒年爲西元538-597年。但按陽曆,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已經進入西元598年(陰曆十一月十八日元旦),故智顗生卒年應爲538~598年。
[2] 分別見《大正藏》,卷25,297頁下、190頁中。
[3] 《大正藏》,卷33,782頁中下。
[4] 《大正藏》,卷33,779頁下至780頁上。
[5] 《大正藏》,卷33,781頁上。
[6] 《法華玄義》卷一上引。[《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原文是:“叁界所有,皆心所作”。載《大正藏》,卷25,276頁中。
[7] 《摩诃止觀》,卷一下、卷叁上多處引。舊譯《華嚴經》卷十原文是:“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大正藏》,卷9,465頁下。
[8] 分別引自《摩诃止觀》,卷叁下、卷一下,《大正藏》,卷46,31頁下、9頁上。
[9] 《大正藏》,卷46,84頁中下。
[10] 《大正藏》,卷34,22頁下。
[11] 分別載《大正藏》,卷33,688頁下、696頁下。“十二入”中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種感覺或認識功能)和作爲它們感覺或認識物件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境。這裏作六境中的“一色一香”表示任何微小事物的意思。套用這種說法,也可以說“一聲一味,皆是中道”。
[12] 《大正藏》,卷33,714頁中。
[13] 叁獸指免、馬、象。《優婆塞經》卷一用來比喻聲聞、緣覺、佛叁乘。說渡河時免浮水而過,馬足或到底或不到底,象則足可著河底而過。河喻十二因緣。用叁獸渡河比喻叁乘斷除煩惱程度不同。智顗用來比喻叁乘對“空”的悟解淺深不同。
[14] 《大正藏》,卷46,46第7頁上中。另請參考《四教義》,卷十二。
[15] 《大正藏》,卷46,1頁下。
[16] 分別見《大正藏》,卷46,453頁上、296頁上。
[17] 《大正藏》,卷46,52頁上中。
[18] 此“一念”是時間概念,意爲極短的時間。《摩诃止觀》卷五上有曰:“系念數息,十息爲一念”,而一呼一吸爲一息。載《大正藏》,卷46,15頁上。
[19] 八相,謂事物的四種基本形態及附屬形態,指:生、生生、住、住住、異、異異、滅、滅滅。
[20] 《大正藏》,卷46,54頁上。
[21] 《大正藏》,卷33,696頁上。
[22] 《大正藏》,卷46,52頁下。
[23] 《大正藏》,卷46,53頁上。
[24] 《大正藏》,卷4,54頁上。
[25] 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二:“介爾者,謂刹那心,無間相續未曾斷絕”;“又介爾者,介者弱也。詩雲:介爾景福,謂細念也。”載《大正藏》,卷46,295頁下、296頁上。
[26] 《摩诃止觀》卷叁上講“無明即法性”,卷叁下講:“心即佛性”,載《大正藏》,卷46,21頁下、31頁下;卷六下講“理實無名,對無明稱法性。”載《大正藏》,卷46,82頁下。
[27] 《大正藏》,卷46,54頁下。
[28] 《大正藏》,卷52,54頁上。《華嚴經》卷十的原文應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載《大正藏》,卷9,.465頁下。
[29] 《大正藏》,卷46,579頁下。
[30] 《大正藏》,卷46,55頁中。
[31] 詳見楊曾文:《天臺宗的史前期――從慧文到慧思》,載黃心川主編:《光山淨居寺與天臺宗研究》,天馬圖書無限公司,2001。
[32] 分別載《大正藏》,卷46,37頁下、25.頁下至26頁上中。
[33] 《摩诃止觀》還講與叁觀相應有“叁止”:體真止、隨緣方便止、息邊止,實際含義與叁觀大同。茲略。
[34] 《大正藏》,卷46,608頁中。
[35] 《大正藏》,卷46,80頁下。
[36] 分別見《大正藏》,卷46,21頁中、103頁中下。
[37] 《大正藏》,卷46,103頁中。
[38] 《維摩诘經》卷中有曰:“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于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大正藏》,卷14,545頁中。
[39] 這些階位的稱法不同,但仔細比較會發現它們在內容上有不少重複之處。這裏不擬對這些階位一一進行解釋。
[40] 《大正藏》,卷46,761頁上、722頁中。
[41] 詳見智顗:《四教義》,卷11及灌頂《八教大意》。
[42] 引文見《摩诃止觀》,卷一下,載《大正藏》,卷46,10頁中下,解釋並參考《摩诃止觀》,卷六下、卷九下、灌頂《八教大意》、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五等。
[43] 智顗《法華文句》卷十上提出此五品弟子位(《大正藏》,卷34,138頁上),在《摩诃止觀》卷六之下用此五品位對應說明“六即”中的“觀行即”。
[44] 《大正藏》,卷46,10頁中下、11頁上及69頁下等。
[45] 《大正藏》,卷46,179頁上。
《天臺智顗的中道實相論和觀心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