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在《四念處》卷四說:
只一刹那心,即是因緣所生法。因緣心生滅,即是叁藏(按:四教中的藏教)叁十七品;因緣心空,是通(按:四教中的通教)叁十七品;因緣心假,是別(按:四教中的別教)叁十七品;因緣心中,非空非假,即是圓(按:四教中的圓教)叁十七品,只是一念心。若橫,無邊際;若豎,無窮盡。叁谛源然,此一念不橫不豎。若心即空即假即中,是橫觀。此心先見空,次見假,後見中,即是縱。今谛觀心中叁句,實不縱不橫,不前不後,畢竟清淨。[29]
這是說通過觀心可觀一切法,曉悟藏、通、別、圓四教的佛法,觀想空、假、中叁谛,領悟叁谛不一不異,圓融相即的中道實相之理。
以觀想叁谛爲中心的禅觀稱叁谛觀,包括空觀、假觀、中觀;謂觀“一念叁千”即可“一心叁觀”。一心具叁千諸法,即“一法(即)一切法”,由此可建立觀“假谛”的假觀;叁千從心所起,爲“一切法即一法”,由此可建立觀“空谛”的空觀;叁千既然爲一心所生,又不是一切所生,由此可建立觀“中谛”的中觀。叁谛圓融無礙,叁觀相即,故稱“一心叁觀”,“叁觀在一心”。智顗說: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爲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
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叁觀。(《摩诃止觀》卷五上)[30]
所謂“一空一切空”,是從“空”來說,假名假像爲空,中道也空,空谛即假谛、中谛;同樣,“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也表明任何一谛即爲另外二谛。這樣的叁觀是總空觀、總假觀、總中觀,皆不離心。因爲非慣常思維方式可以理解,故稱“不可思議一心叁觀”。
智顗表示,達到“不思議一心叁觀”的目的是爲了求得“一心叁智”。佛教以達到覺悟和精神解脫爲目的;而要達到覺悟解脫,必須斷除人生的種種情欲煩惱,獲得相應的智能。佛教大小乘不同派別在對待煩惱和智能問題上存在不同見解。天臺宗在解釋煩惱和智能時緊緊圍繞它的根本教理“叁谛”學說而展開。
智顗在著作中對此作了反複的大量論證。概括起來說,由于對空、假、中叁谛的不同認識和態度,便有叁種不同的煩惱和叁種不同的智能。他稱這叁種煩惱爲“叁惑”:
1.由于不理解一切皆空的“空谛”,便産生“見思惑”。此是“見惑”與“思惑”的合稱。所謂“見惑”是屬于迷誤的見解,比如執著“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的四種見解是“四見”。由此四見便産生種種無數迷誤見解。“思惑”也稱“思惟惑”,指貪、嗔(怒恚)、癡、慢(自高傲慢),因爲不能透徹地思維空谛而得,故稱“思惑”。
2.如果對世界上一切是假名、是虛假現象的“假谛”不曉悟,便産生“塵沙惑”。這是從煩惱的數量講的,含義是因此産生如同無量的塵沙那樣多的“見思惑”,故稱“塵沙惑”。據智顗的解釋,對于一般人來講,由于不理解“假谛”而産生“塵沙惑”,而對于以普度衆生爲己任的菩薩來講,是在體悟真谛(這裏指空谛)以後主動“入假”(現身世俗社會),致力于破除衆生的“塵沙惑”。
3.在此二惑之後是“無明惑”。“無明”本意是“癡”,實指不明佛教義理,在十二因緣中被列爲第一支,被認爲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智顗認爲由于不理解一切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的“中谛”,而産生“無明惑”。
與“叁惑”相對應有“叁智”,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北齊慧文據《大智度論》提出“一心叁智”時最早對此進行論證。大意是:“一切智”是從整體上了解一切事物,破除對一切事物的無知,然而卻以“一切智”作爲小乘人的智能;道種智”是指菩薩通曉用各種教法教化衆生的智能;“一切種智”是分門別類了解各種事物,破除對各個事物的無知,稱此爲佛的智能。[31]那麼,如果取得這叁種智能呢?智顗說:
即空之觀,能滅見思之非;即假觀,能滅塵沙之非;即中觀,能滅無明之非。如此論滅,遍滅法界諸非。(《摩诃止觀》卷四上)
叁觀者,若從假入空,空慧相應,即能破見思惑,成一切智。智能得體,得真體也。若從空入假,分別藥病種種法門(按:此指菩薩入世俗應衆生之惑,隨機教化),即破無知,成道種智。智能得體,得俗體也。若雙遮二邊(按:既否定空,又否定假),入中方便,能破無明成一切種智,智能得體,得中道體也。
一心叁觀所成叁智,知不思議叁境。此智從觀得,故受智名。(《摩诃止觀》卷叁上)[32]
這是說,因修空、假、中叁觀[33],可分別得到叁智。然而按照天臺宗教理,若分別地修叁觀,觀空假中叁谛,滅見思、塵沙、無明叁惑,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叁智,尚屬于“別教”,並非究竟。認爲既然一心叁千具叁智,則自然應是一心同時叁觀,一心叁智。用灌頂《觀心論疏》卷四的話來說:“此叁觀叁智並在一中。”[34]因此主張,只要觀中道谛,就可同時破叁惑,得叁智,稱此屬于“圓教”的教義。不僅如此,天臺宗還提出不必曆劫修行就可破無明,《摩诃止觀》卷六下有曰:“只于此身,即破兩惑,即入中道,一生可辦。”[35]是說通過體悟中道之理,在生前即可達到覺悟。
那麼,如何斷惑呢?天臺宗強調修行者自己的內省自悟,而不要修行者一定要脫離世俗社會的日常生活。因爲既然把修行止觀的所觀之境規定爲“一念無明之心”,是非同一般的“不可思議之境”,叁谛、叁觀和叁智相即不離,所以必然得出“無明即法性”(《摩诃止觀》卷叁上),“貪欲即是道”,“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不斷五欲而淨諸根”。(《摩诃止觀》卷八上)[36]這裏包含著中道的“相即不二”的意義,可以推導出即衆生是佛,即現實人間是彼岸,即日常生活是佛國淨土的結論。
然而如果據認爲天臺宗主張不持戒規,放任自己,也是不符合天臺宗的教義的。《摩诃止觀》卷八上說:“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住不調伏是愚人相,住于調伏是聲聞法……”[37]這段文字取自後秦鸠摩羅什譯《維摩诘經》[38],謂離開調伏與不調伏才屬于大乘的菩薩之行。所謂“調伏”意爲按戒規抑製自己以防非止惡。這句話是說,既不能如同一般人(凡夫),那樣安于過世俗生活,又不能像小乘修行者那樣遠離世俗社會只顧個人修行,而應像大乘菩薩那樣深入世俗社會教化衆生,對于世俗與出世、煩惱與涅槃等對立的兩個方面都不執著,做到“如花在泥,如醫療病”,身處汙染之地而不受汙染。這種重視入世的大乘菩薩精神,是中國佛教重要特色之一。
大乘佛教以成佛爲修行的最高目標。從立誓修行(發心,發菩提心)到成佛,據佛經所說要經曆很多階位,稱此爲菩薩階位。佛經對此有不同說法,據《華嚴經》有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上各具十個階位)和佛地;若據《璎珞本業經》有五十二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上各有十個階位)和等覺、妙覺。[39]比較而言,第二種說法比較流行。天臺宗作爲中國創立的佛教宗派,提出了自己的階位學說。
智顗在自己的著作中按照叁谛和一心叁觀的理論,對五十二階位說作出了新的解釋。大意是說:他所判的“化法四教”中的“別教”(大乘,相別于聲聞、緣覺二乘和通教),對每一個階位有嚴格的“法門”規定,是按從淺入深,從低向高的次第進行修證,然而“圓教”(《法華經》及據此經立教天臺宗教義)卻主張:“一法門具足一切法門,悉皆通至佛地”,“從初一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非次位以明次位”(智顗《四教義》卷十一);弟子灌頂說:“證初一位即能分身百佛世界”(灌頂《八教大意》)。[40]有時也借用五十二位之說來說明修證一心叁觀、一心叁智的過程。[41]
天臺宗的修行階位學說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六即”階位說。所謂“六即”,也稱“六即菩提”、“六即佛”,據《摩诃止觀》卷一下等,“六即”包括:
1.理即。“一念心即如來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叁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議”,是說衆生之心就是如來藏(也稱佛性、理),即空、假、中叁谛,即爲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實際是從一切衆生修證的可能性來說的。
2.名字即。“或從知識,或從經卷,聞上所說一實菩提,于名字中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爲名字即菩提”,說的是從讀經聞法中得悉中道實相的教義;
3.觀行即。“觀行即是者,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指的是修習止觀,觀想叁谛,得到初步的智能,用以進一步指導修行止觀;
4.相似即。通過修習止觀,越修行對于叁谛圓融的道理越明,觀察到相似的實相,即使看到“一切世間治生産業”,也體悟它們實際與中道實相不相違背,從而達到接近于覺悟的境界;
5.分真即,也稱“分證即”,“分真智斷”、“六根清淨位”。謂“初破無明見佛性,開寶藏見真如”,進而“無明微薄,智能轉著”,通過觀悟實相逐漸達到覺悟境界;
6.究竟即,也稱“究竟菩提”。謂徹悟叁谛相即圓融的中道實相,斷除一切煩惱迷惑,從而“智光圓滿,不複可增,名菩提果,大涅槃斷,更無可斷。”[42]
智顗在解釋《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經文時提出“起隨喜心”、“自受持讀誦”、“勸他受持讀誦”、“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的“五品弟子位”[43]。在《摩诃止觀》卷五之下、卷六之下等文字中,以此五品弟子位配應于“六即”中的“觀行即”。此外,他還用《璎賂經》中的“十信”位配“觀行即”(謂之“伏見”,控製“見思”諸惑),用…
《天臺智顗的中道實相論和觀心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