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展望▪P3

  ..续本文上一页的组织;(—)佛教住持僧——僧团,由一定数量的学僧、职僧、德僧(长老僧)组成;(二)佛教正信会,由男女居士组成。前者,特别是其中的职僧,是负责在各地寺院弘法傅教和培养佛学人才的骨干力量;後者,从事佛教研究、科学、宣扬和各种慈善救济事业等。希望透过这种组织来发挥僧俗信徒的力量,推进佛教的发展。他曾表示,如此建立僧团和正信会,“於日本佛教之长处乃能取得”,“锡兰、缅、暹的僧制美凤,亦可彷佛实现”,“因是得国民普遍之崇仰及僧德提高之极成”。(《建设现代中国佛教》)

  僧众与在家居士如能从方关系协调、融洽,是人间佛教发展的重要基出。除了应建立使两方协调的组织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互相信任、尊重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出家僧众应采取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我十分重视星云大师在《佛光山对佛教的影响》等文章中对人间佛教的论述,在此文“从独居的佛教到大众的佛教”中说:“从佛陀成立僧团以来,佛教一向以出家僧侣为主。僧倡们大部分都住在山洞石窟、林下水边,过着独居的生活,因此有所谓的头陀、独觉。佛教传到了中国,由马祖创从林,百丈立清规,展开从林四众(按,此指比丘、比丘尼和优婆塞、优婆夷)共处的佛教。事实上,在大乘佛教时代,佛教早已从出家为主的僧侣佛教扩展到包容在家、出家的大乘佛教。……佛教的事业需要在家居士来参与、七众和合来完成如来家业……。”重视并欢迎居士参与教团的建设,应当是人间佛教的特色之一 。

  问题是如何在组织上体现出来,太虚大师的组织方案并未实现。居士不仅是僧团的护持者和供养者,也应直接参与教团的管理,在教团重要问题的决策中应占一席之地。社会越向前发展,居士在教团中的地位就会越提高,在教团中的发言权也就会越大。现在大陆的各级佛教协会都有居士参加,并参与教务、寺务等具体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在大的寺院还有居士林等信徒组织,唯笔者对於台湾、香港的寺院组织所知甚少。

  这里想简单地介绍一下日本传统佛教教团在战後的教团重建活动,也许从中可得到一些启示。战後,由於实行农地改革,人口大量拥入城市,以家为单位的檀家制度(寺檀关系)的破坏等因素,传统佛教各宗的信徒减少,经济困难,都面临重建艰辛的问题。从五零年代後半期开始,各宗展开改革和数团重建运动。各宗开展的运动称法不一,真宗大谷派称同朋会运动,真宗本愿寺派称门信徒会运动,此外有净土宗手拉手运动,曹洞宗的一佛两祖(道元、绍瑾)奉祀运动,临济宗妙心寺派的花园会运动,日莲宗的护法运动,天台宗的照一隅运动,高野山真言宗的合掌运动等等。共同的方面有:建立各宗僧俗一体的信仰团体,作为会员之一都要关心本山、寺院佛教事业的振兴;信徒与僧众、寺院作密切的聊系;使佛教从家族的宗教变为个人的信仰,为此开展形式多样的研修、说法活动;改革教团组织,提高信徒参与决策的权利;开展信徒朝拜本山,为本山服务的活动;健全信徒组织。(10)至於战後迅速崛起的新佛教派别,如灵友会、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等,都是日莲宗法华信仰系统的在家佛教团体。他们的组织系统,干部与信徒密切的关系,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都给传统佛教教团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启示。

  可以预料,未来的人间佛教在协会僧俗信徒关系,建立僧众和居士融洽相处的教团组织方面,一定会有较大的突破。也可以预料,以居士身分组织和主持在家佛教教团的现象,会有新的发展。

  五、重视文化教育的人间佛教

  西元前六、五世纪释迦牟尼佛创教之後,经常协助他传法和主持教务的有大迦叶、阿难等十大弟子。据佛经记载,除其中的优婆离尊者出身首陀罗种姓外,其他都出身於刹帝利(国王、武士)或婆罗门(祭司)种姓,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即使优婆离曾为释迦宫廷的理发师,但也具有相当的学养。在佛教於印度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学僧在佛教的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

  佛教传到中国後,学问僧在译经、传法、注释经论、建立学说等,都在宗派中起了主要的作用。南北朝以後,僧人的素质变动很大,有很多逃避徭役赋税的农民出家为僧;在战乱或碰到自然灾害时,还有大量流民加入僧团的队伍。他们一般担负寺院的耕地、杂役等工作。尽管如此,在一般寺院中担任寺主、上座、维那等领导职务的僧人,都要由政府或僧官委任,所以在学养程度上较高。唐代,为防止私度,甚至还实行过试经得度制度,规定出家者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佛经才准予剃度。隋唐以至两宋,有很多知识青年出家为僧,他们精通内外典籍,不仅在佛教发展方面作出贡献,在文学、美术甚至自然科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佛教史书不乏这方面的记载。明清以後由於佛教地位下降,虽然在佛教界也先後出现过著名的学僧,但整体来看,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了,这种情况到清末尤甚。近代以後,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僧人、居士为改变这种情况而兴起办学,编印佛教经书等事业。其中著名的有:杨仁山(一八三七至一九一一)在南京创办金陵刻经处,经营佛经刻印事业,又创设祗洹精舍,招生教习佛典和梵文、英文;月霞(一八五八至一九一七)在南京创设僧立师范学堂,在杭州创办华严大学;谛闲(一八五八至一九二二)在南京设立佛教师范学校,在宁波设立弘法研究社;欧阳竟无(一八七一至一九四四)在南京设立支那内学院(後移四川);太虚大师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早年在广州办过佛学精舍,在杭州创立永明学舍和佛教慈幼院,一九二二年设立武昌佛学院,一九二五年主持闽南佛学院,开设庐山学馆,一九二八年创办世界佛学苑,一九三零年办汉藏教理院。这些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僧和佛学研究者,在推进现代中国佛教适应时代进行变革,倡导人间佛教,整理编印佛教图书,开展佛教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现在,在海峡雨岸,乃至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有相当多在佛教界担任领导职务者,均是当时在这些学校学习过的人,或是在这些学校受教者的再传弟子。

  随著社会的进步,佛教现代化的需要,对僧人文化素质的要求也相对的提高了。在日本、韩国,担任寺院住持的不仅拥有大学毕业以上的学历,一般还有硕士(修士)、博士的学位,即使普通的僧人也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为什麽在现代社会僧人需要较高的学识修养,我认为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需要封佛教经典、历史、礼仪等有比较系统的了解。

  (二)能通晓并能用通俗的语言对常用佛教经典进行讲述;能对寺院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对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有比较深入的掌握;能主持或参与办社会文教事业、工商企业以及各种社会慈善福利事业。

  (四)会一门或多门外语,对世界佛教有较全面的了解,可胜任国际佛教文化交流的工作。

  (五)可以从事佛教文化的研究工作。

  (六)在资讯技术高速发发展的情况下,能运用电脑和其他资讯工具,为教团建设、弘法、聊络信众,发展文教活动等服务。

  (七)中国的大部分民众在农村,农村建设成败是国家现代化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在农村地区寺院的僧人不能在文化科技方面对农民有所帮助,那么他们所从事的佛教事业也就难以进展。

  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僧人都要具备上述的条件,但从整体上来讲,从事人间佛教教化的僧人,必须有所侧重地具备上述一项或多项的弘法条件,为社会、民众作出贡献。

  可喜的是现在已有良好的开端。在大陆方面,五零年代开办的中国佛学院已经养一批优秀的佛学人才,正活跃在佛教界的各个岗位上。文革後,中国佛学院又恢复教学,并且先後成立灵岩山分院、栖霞山分院。此外,又成立了福建省佛学院、闽南佛学院、上海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四川省佛学院、普陀山佛学院、九华山佛学院、岭东佛学院、江西省佛学院、黑龙江依兰尼众佛学院等汉语系佛学院。在一些大的寺院还举办不同类型的僧伽培训班。藏语系佛教的最高学府是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西藏、内蒙、青海、甘肃、四川等地也设有藏传佛教的佛学院。现在大陆有汉、藏、巴利三大语系的高级、中级、初级的佛教院校十九所,其中汉语系十四所,藏语系四所,巴利语系一所。这些院校培养出来的学僧正在各地寺院、佛教协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後各寺院的执事僧(监院、知客等)将从佛教院校的毕业生中选出担任。(12)

  在台湾,星云大师在一九六五年於高雄寿山寺创立寿山佛学院,一九六七年开始的佛光山建设第一期工程,即此学院扩建的新址,更名为东方佛教学院,同时增设沙弥学园;一九七三年又创办佛光山从林大学,同时把东方佛教学院分为初级部和高级部;一九七六年成立英文佛学院;一九七七年把佛光山从林大学改为中国佛教研究院,後增设男、女人学部、国际学部,其後在海内外遍设佛教学院,至今计有十六所,可见其对僧才培育之重视;一九八八年成立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继一九九一年在美国创建西来大学後,又於一九九六年起,陆续在嘉义、宜兰创办南华大学、佛光大学,今年(二零零二年)还要在三峡金光明寺成立信徒大学。农禅寺圣严法师在一九八五年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并组织佛学研究、出版和学术会义。此後将建立法鼓人文社会学院。晓云法师在一九七八年建立华梵佛学研究所,又於一九八六年创建华梵大学。此外,台湾还有一些佛教院校、研究所。

  创办佛教院校和研究机构,将提高佛教僧俗信众的人文、佛学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佛学人才,充实各地寺院管理、弘法和文教事业的力量,使人间佛教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而不断地发展。当前的问题是各级各类佛教院校应设置哪些专业课程

  佛教各科与其他人文学科应怎样的比例配置

  佛教各科中,文献、史学、哲学、教义、文学等知识学科,与禅修、念佛等修行实践如何作结合

  佛教学科的教材如何编写、配备

  如何聘任教师

  一些院校已有这方面的实际经验,今後通过适当方式进行交流是很有意义的。

  顺便提一下佛教研究的问题。佛教研究对於提高教育师资的学养,提供高质量教学的素材,把中国佛学推广於国际学术界,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事研究的人除了佛教信徒之外,还有很多把佛教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学科来进行研究的人。即使是信徒,信仰与研究也是两个领域,此为有待专论的问题,这里不拟深论。这里仅想指出,佛教界人士应对各类佛教研究采取宽容的态度,即使某些研究论点对统观点或做法提出质疑乃至批评,也应包容不同的看法,必要时可通过学术讨论的方式陈述自己的意见。开展多方面的佛教研究,对佛教的存在与发展,将更为广润。圣严法师曾说过:“近世的印度学、佛学、汉学,目的不在宗教的信与行,而是在於学术的真与明,放在传统的佛教徒们,最初接触到现代佛教学的论点之时,颇有难以适应的现象。但是,现代学术的求真求明,乃是无可怀疑的,纵然学者们提出的观点,未必皆能成为永久的定论,但经过精密审查的结论,必定有其相当程度的可靠性。与其禁止学者们发表新观点,倒不如也来认真地认识学者们的新观点,通过新观点黠的试炼,仍能落实到对於佛法的信仰与实践,佛教才具有更大的耐力与潜力。”(13)“这是十分开明,并且具有远见的看法。实际上,在中国佛教进入近现代以後的发展中,一直受惠於国内外各种佛教研究的地方.

  今後,随著时代的进步、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佛教界将更加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僧俗的素质将有更大的提升,这是可以预见的。

  另外,中国的人间佛教将日益国际化,不仅在欧美国家会有更大范围的传达播,也将封周边国家,甚至日本和韩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间佛教的目标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建立人间浮土”,是把改善民众的生活,有益於社会的发展,作为自己重要的使命。如前所述,今後的人间佛教将是与时代和社会密切相适应的,是会通大小乘佛法的,是把佛教戒律与社会伦理密切结合的,是僧俗融洽相处的,是重视文化教育的,是日益走向国际化的人间佛教。可以期待,这样的人间佛教将在济世利生中做出重大贡献,将为中国佛教史写出新的篇章。

  [注释]

  (1)《妙云集》下编之一 《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二十二页。以上参见杨惠南,《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载《太虚诞生一百周年国际会义论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一九九零年)。

  (2)《佛光山开山二十周年纪念特刊》 (佛光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四页。

  (3)《台湾佛教名刹·前部》 (举宇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十二页。

  (4)详见一九九三年十二月《法音·中国佛协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志辑》。

  (5)《妙法莲华经玄义》卷十上, 《大正藏》第三十三册,第八零一页上、中。

  (6)《人生佛教》第一章第三节(海潮音月刊社,一九四五年)。并见《佛学之人生道德》,载《太虚大师全书》第二编第五册。

  (7)所引二文载《佛光山开山二十周年纪念特刊》。

  (8)这里无意详论戒法,请看拙著 《佛教戒律和唐代律宗》,载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一九九零年第三期。

  (9)唐·实叉难陀译,《十善业道经》,《大正藏》第十五册。太虚大师在一九三二年於汉口佛教正信会曾讲此经,见《太虚大师全书》第二编第五册所载《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

  (11)见蓝吉富,《大乘经典中之在家佛教徒的地位及其角色功能》,载传伟勳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东大图书公司,一九九零年)。

  (11)日本柏原祐泉,《日本佛教史·近代》之五,(吉川弘文馆,一九九零年) 。

  (12)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周绍良《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理事会报告》、《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载一九九三年《法音》第十二期。

  (13)圣严法师,《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舆现代社会·总序》,载《法鼓全集》第三辑第六册(东初出版社)。

  

  

《人间佛教的展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