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組織;(—)佛教住持僧——僧團,由一定數量的學僧、職僧、德僧(長老僧)組成;(二)佛教正信會,由男女居士組成。前者,特別是其中的職僧,是負責在各地寺院弘法傅教和培養佛學人才的骨幹力量;後者,從事佛教研究、科學、宣揚和各種慈善救濟事業等。希望透過這種組織來發揮僧俗信徒的力量,推進佛教的發展。他曾表示,如此建立僧團和正信會,“於日本佛教之長處乃能取得”,“錫蘭、緬、暹的僧製美鳳,亦可彷佛實現”,“因是得國民普遍之崇仰及僧德提高之極成”。(《建設現代中國佛教》)
僧衆與在家居士如能從方關系協調、融洽,是人間佛教發展的重要基出。除了應建立使兩方協調的組織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互相信任、尊重的態度。在這個問題上,似乎出家僧衆應采取更加主動積極的態度。我十分重視星雲大師在《佛光山對佛教的影響》等文章中對人間佛教的論述,在此文“從獨居的佛教到大衆的佛教”中說:“從佛陀成立僧團以來,佛教一向以出家僧侶爲主。僧倡們大部分都住在山洞石窟、林下水邊,過著獨居的生活,因此有所謂的頭陀、獨覺。佛教傳到了中國,由馬祖創從林,百丈立清規,展開從林四衆(按,此指比丘、比丘尼和優婆塞、優婆夷)共處的佛教。事實上,在大乘佛教時代,佛教早已從出家爲主的僧侶佛教擴展到包容在家、出家的大乘佛教。……佛教的事業需要在家居士來參與、七衆和合來完成如來家業……。”重視並歡迎居士參與教團的建設,應當是人間佛教的特色之一 。
問題是如何在組織上體現出來,太虛大師的組織方案並未實現。居士不僅是僧團的護持者和供養者,也應直接參與教團的管理,在教團重要問題的決策中應占一席之地。社會越向前發展,居士在教團中的地位就會越提高,在教團中的發言權也就會越大。現在大陸的各級佛教協會都有居士參加,並參與教務、寺務等具體事務的決策和管理,在大的寺院還有居士林等信徒組織,唯筆者對於臺灣、香港的寺院組織所知甚少。
這裏想簡單地介紹一下日本傳統佛教教團在戰後的教團重建活動,也許從中可得到一些啓示。戰後,由於實行農地改革,人口大量擁入城市,以家爲單位的檀家製度(寺檀關系)的破壞等因素,傳統佛教各宗的信徒減少,經濟困難,都面臨重建艱辛的問題。從五零年代後半期開始,各宗展開改革和數團重建運動。各宗開展的運動稱法不一,真宗大谷派稱同朋會運動,真宗本願寺派稱門信徒會運動,此外有淨土宗手拉手運動,曹洞宗的一佛兩祖(道元、紹瑾)奉祀運動,臨濟宗妙心寺派的花園會運動,日蓮宗的護法運動,天臺宗的照一隅運動,高野山真言宗的合掌運動等等。共同的方面有:建立各宗僧俗一體的信仰團體,作爲會員之一都要關心本山、寺院佛教事業的振興;信徒與僧衆、寺院作密切的聊系;使佛教從家族的宗教變爲個人的信仰,爲此開展形式多樣的研修、說法活動;改革教團組織,提高信徒參與決策的權利;開展信徒朝拜本山,爲本山服務的活動;健全信徒組織。(10)至於戰後迅速崛起的新佛教派別,如靈友會、創價學會、立正佼成會等,都是日蓮宗法華信仰系統的在家佛教團體。他們的組織系統,幹部與信徒密切的關系,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都給傳統佛教教團帶來極大的挑戰和啓示。
可以預料,未來的人間佛教在協會僧俗信徒關系,建立僧衆和居士融洽相處的教團組織方面,一定會有較大的突破。也可以預料,以居士身分組織和主持在家佛教教團的現象,會有新的發展。
五、重視文化教育的人間佛教
西元前六、五世紀釋迦牟尼佛創教之後,經常協助他傳法和主持教務的有大迦葉、阿難等十大弟子。據佛經記載,除其中的優婆離尊者出身首陀羅種姓外,其他都出身於刹帝利(國王、武士)或婆羅門(祭司)種姓,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即使優婆離曾爲釋迦宮廷的理發師,但也具有相當的學養。在佛教於印度的傳播過程中,具有高度的學僧在佛教的發展中起了很大作用。
佛教傳到中國後,學問僧在譯經、傳法、注釋經論、建立學說等,都在宗派中起了主要的作用。南北朝以後,僧人的素質變動很大,有很多逃避徭役賦稅的農民出家爲僧;在戰亂或碰到自然災害時,還有大量流民加入僧團的隊伍。他們一般擔負寺院的耕地、雜役等工作。盡管如此,在一般寺院中擔任寺主、上座、維那等領導職務的僧人,都要由政府或僧官委任,所以在學養程度上較高。唐代,爲防止私度,甚至還實行過試經得度製度,規定出家者必須背誦一定數量的佛經才准予剃度。隋唐以至兩宋,有很多知識青年出家爲僧,他們精通內外典籍,不僅在佛教發展方面作出貢獻,在文學、美術甚至自然科學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佛教史書不乏這方面的記載。明清以後由於佛教地位下降,雖然在佛教界也先後出現過著名的學僧,但整體來看,文化素質大大下降了,這種情況到清末尤甚。近代以後,一些有遠見卓識的僧人、居士爲改變這種情況而興起辦學,編印佛教經書等事業。其中著名的有:楊仁山(一八叁七至一九一一)在南京創辦金陵刻經處,經營佛經刻印事業,又創設祗洹精舍,招生教習佛典和梵文、英文;月霞(一八五八至一九一七)在南京創設僧立師範學堂,在杭州創辦華嚴大學;谛閑(一八五八至一九二二)在南京設立佛教師範學校,在甯波設立弘法研究社;歐陽竟無(一八七一至一九四四)在南京設立支那內學院(後移四川);太虛大師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爲突出,早年在廣州辦過佛學精舍,在杭州創立永明學舍和佛教慈幼院,一九二二年設立武昌佛學院,一九二五年主持閩南佛學院,開設廬山學館,一九二八年創辦世界佛學苑,一九叁零年辦漢藏教理院。這些學校所培養出來的學僧和佛學研究者,在推進現代中國佛教適應時代進行變革,倡導人間佛教,整理編印佛教圖書,開展佛教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直到現在,在海峽雨岸,乃至東南亞華僑聚居地區,有相當多在佛教界擔任領導職務者,均是當時在這些學校學習過的人,或是在這些學校受教者的再傳弟子。
隨著社會的進步,佛教現代化的需要,對僧人文化素質的要求也相對的提高了。在日本、韓國,擔任寺院住持的不僅擁有大學畢業以上的學曆,一般還有碩士(修士)、博士的學位,即使普通的僧人也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曆。爲什麽在現代社會僧人需要較高的學識修養,我認爲不外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需要封佛教經典、曆史、禮儀等有比較系統的了解。
(二)能通曉並能用通俗的語言對常用佛教經典進行講述;能對寺院進行有效的管理。
(叁)對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有比較深入的掌握;能主持或參與辦社會文教事業、工商企業以及各種社會慈善福利事業。
(四)會一門或多門外語,對世界佛教有較全面的了解,可勝任國際佛教文化交流的工作。
(五)可以從事佛教文化的研究工作。
(六)在資訊技術高速發發展的情況下,能運用電腦和其他資訊工具,爲教團建設、弘法、聊絡信衆,發展文教活動等服務。
(七)中國的大部分民衆在農村,農村建設成敗是國家現代化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如果在農村地區寺院的僧人不能在文化科技方面對農民有所幫助,那麼他們所從事的佛教事業也就難以進展。
並不是要求每一個僧人都要具備上述的條件,但從整體上來講,從事人間佛教教化的僧人,必須有所側重地具備上述一項或多項的弘法條件,爲社會、民衆作出貢獻。
可喜的是現在已有良好的開端。在大陸方面,五零年代開辦的中國佛學院已經養一批優秀的佛學人才,正活躍在佛教界的各個崗位上。文革後,中國佛學院又恢複教學,並且先後成立靈岩山分院、棲霞山分院。此外,又成立了福建省佛學院、閩南佛學院、上海佛學院、四川尼衆佛學院、四川省佛學院、普陀山佛學院、九華山佛學院、嶺東佛學院、江西省佛學院、黑龍江依蘭尼衆佛學院等漢語系佛學院。在一些大的寺院還舉辦不同類型的僧伽培訓班。藏語系佛教的最高學府是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在西藏、內蒙、青海、甘肅、四川等地也設有藏傳佛教的佛學院。現在大陸有漢、藏、巴利叁大語系的高級、中級、初級的佛教院校十九所,其中漢語系十四所,藏語系四所,巴利語系一所。這些院校培養出來的學僧正在各地寺院、佛教協會中發揮重要作用。今後各寺院的執事僧(監院、知客等)將從佛教院校的畢業生中選出擔任。(12)
在臺灣,星雲大師在一九六五年於高雄壽山寺創立壽山佛學院,一九六七年開始的佛光山建設第一期工程,即此學院擴建的新址,更名爲東方佛教學院,同時增設沙彌學園;一九七叁年又創辦佛光山從林大學,同時把東方佛教學院分爲初級部和高級部;一九七六年成立英文佛學院;一九七七年把佛光山從林大學改爲中國佛教研究院,後增設男、女人學部、國際學部,其後在海內外遍設佛教學院,至今計有十六所,可見其對僧才培育之重視;一九八八年成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繼一九九一年在美國創建西來大學後,又於一九九六年起,陸續在嘉義、宜蘭創辦南華大學、佛光大學,今年(二零零二年)還要在叁峽金光明寺成立信徒大學。農禅寺聖嚴法師在一九八五年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並組織佛學研究、出版和學術會義。此後將建立法鼓人文社會學院。曉雲法師在一九七八年建立華梵佛學研究所,又於一九八六年創建華梵大學。此外,臺灣還有一些佛教院校、研究所。
創辦佛教院校和研究機構,將提高佛教僧俗信衆的人文、佛學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的佛學人才,充實各地寺院管理、弘法和文教事業的力量,使人間佛教能適應現代社會需要而不斷地發展。當前的問題是各級各類佛教院校應設置哪些專業課程
佛教各科與其他人文學科應怎樣的比例配置
佛教各科中,文獻、史學、哲學、教義、文學等知識學科,與禅修、念佛等修行實踐如何作結合
佛教學科的教材如何編寫、配備
如何聘任教師
一些院校已有這方面的實際經驗,今後通過適當方式進行交流是很有意義的。
順便提一下佛教研究的問題。佛教研究對於提高教育師資的學養,提供高質量教學的素材,把中國佛學推廣於國際學術界,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從事研究的人除了佛教信徒之外,還有很多把佛教作爲人文科學的一個學科來進行研究的人。即使是信徒,信仰與研究也是兩個領域,此爲有待專論的問題,這裏不擬深論。這裏僅想指出,佛教界人士應對各類佛教研究采取寬容的態度,即使某些研究論點對統觀點或做法提出質疑乃至批評,也應包容不同的看法,必要時可通過學術討論的方式陳述自己的意見。開展多方面的佛教研究,對佛教的存在與發展,將更爲廣潤。聖嚴法師曾說過:“近世的印度學、佛學、漢學,目的不在宗教的信與行,而是在於學術的真與明,放在傳統的佛教徒們,最初接觸到現代佛教學的論點之時,頗有難以適應的現象。但是,現代學術的求真求明,乃是無可懷疑的,縱然學者們提出的觀點,未必皆能成爲永久的定論,但經過精密審查的結論,必定有其相當程度的可靠性。與其禁止學者們發表新觀點,倒不如也來認真地認識學者們的新觀點,通過新觀點黠的試煉,仍能落實到對於佛法的信仰與實踐,佛教才具有更大的耐力與潛力。”(13)“這是十分開明,並且具有遠見的看法。實際上,在中國佛教進入近現代以後的發展中,一直受惠於國內外各種佛教研究的地方.
今後,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科技文化的發展,佛教界將更加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僧俗的素質將有更大的提升,這是可以預見的。
另外,中國的人間佛教將日益國際化,不僅在歐美國家會有更大範圍的傳達播,也將封周邊國家,甚至日本和韓國,産生一定的影響。
人間佛教的目標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建立人間浮土”,是把改善民衆的生活,有益於社會的發展,作爲自己重要的使命。如前所述,今後的人間佛教將是與時代和社會密切相適應的,是會通大小乘佛法的,是把佛教戒律與社會倫理密切結合的,是僧俗融洽相處的,是重視文化教育的,是日益走向國際化的人間佛教。可以期待,這樣的人間佛教將在濟世利生中做出重大貢獻,將爲中國佛教史寫出新的篇章。
[注釋]
(1)《妙雲集》下編之一 《佛在人間》(臺北:正聞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二十二頁。以上參見楊惠南,《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載《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義論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一九九零年)。
(2)《佛光山開山二十周年紀念特刊》 (佛光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四頁。
(3)《臺灣佛教名刹·前部》 (舉宇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十二頁。
(4)詳見一九九叁年十二月《法音·中國佛協第六屆全國代表會議志輯》。
(5)《妙法蓮華經玄義》卷十上, 《大正藏》第叁十叁冊,第八零一頁上、中。
(6)《人生佛教》第一章第叁節(海潮音月刊社,一九四五年)。並見《佛學之人生道德》,載《太虛大師全書》第二編第五冊。
(7)所引二文載《佛光山開山二十周年紀念特刊》。
(8)這裏無意詳論戒法,請看拙著 《佛教戒律和唐代律宗》,載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一九九零年第叁期。
(9)唐·實叉難陀譯,《十善業道經》,《大正藏》第十五冊。太虛大師在一九叁二年於漢口佛教正信會曾講此經,見《太虛大師全書》第二編第五冊所載《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要》。
(11)見藍吉富,《大乘經典中之在家佛教徒的地位及其角色功能》,載傳偉勳主編,《從傳統到現代》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零年)。
(11)日本柏原祐泉,《日本佛教史·近代》之五,(吉川弘文館,一九九零年) 。
(12)趙樸初《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周紹良《中國佛教協會第五屆理事會報告》、《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紀要》,載一九九叁年《法音》第十二期。
(13)聖嚴法師,《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輿現代社會·總序》,載《法鼓全集》第叁輯第六冊(東初出版社)。
《人間佛教的展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