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

  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

  杨曾文

  杨曾文,生于1939年12月,山东省即墨市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等。

  --------------------------------------------------------

  【内容提要】 论文对唐代马祖道一禅师的籍贯和生平,在南岳怀让门下得悟及其以后传法的事迹、马祖“即心是佛”的禅法作了概要论述,并对马祖法系――洪州宗的传播、禅宗在中国及各国的传播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马祖、道一、禅宗、即心是佛、洪州宗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是重要组成部分,曾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国佛教来自印度,在经过漫长的流传和民族化发展过程,逐渐实现与中国旧有文化思想和宗教习俗密切结合,演变为中国民族的宗教之一。其重要标志就是隋唐时期相继成立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密宗,其中以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三宗最富有民族特色。

  中国禅宗奉北魏时来华的印度僧菩提达摩为初祖,奉此后的慧可、僧璨为二祖、三祖,然而据历史实际情况考察,这只是禅宗的史前期。生活在唐前期的道信、弘忍先后在湖北黄梅传法,创“东山法门”,标志着禅宗的正式成立,被奉为四祖和五祖。此后,慧能从弘忍受法后回到曹溪(在今广东韶关南华寺)传法,创立禅宗的南宗,被奉为六祖。与此同时,在北方广大地区流传的则是以神秀、普寂为代表的北宗。南宗传播迅速,在唐朝爆发“安史之乱”(755-763)之后,随着北宗的消亡而发展成为禅宗的主流。

  8世纪后期至9世纪中后期的一百多年的期间,中国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宗教文化现象是慧能法系的南岳怀让-马祖禅系和青原行思-石头希迁禅系从湘、赣两个流域崛起,迅速传播到各地,并且在各地形成很多传法中心。成为后世禅宗主流的禅门五宗正是从这些传法中心中逐渐产生的。

  马祖是中国禅宗史上最有声望的人物之一。马祖的充满个性的明快而峻烈的禅风,不仅在当时影响相当广泛,而且一直影响到后世禅宗各派。后世的临济宗、沩仰宗就是出于他的法系。

  一、马祖的故乡在今四川什邡

  马祖道一(709-788),俗姓马,世人称为马祖,汉州什邡(在今四川省中部)人。关于马祖的籍贯及出家,相关史料所载马祖传记的记载是:

  大师法讳道一,代居德阳。……初落发于资中,进具于巴西,后闻衡岳有让禅师者,传教于曹溪六祖,真心超诣,是谓顿门。(唐权德舆《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并序》,下简称为《道一塔铭》)

  汉州十方县人也。姓马,于罗汉寺出家,自让开心眼。(《祖堂集》卷十四〈马祖传〉)

  汉州什邡人也。姓马氏,……幼岁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於渝州圆律师。唐开元中,习禅定於衡岳传法院,遇让和尚,同参九人,唯师密受心印。(《景德传灯录》卷六〈马祖传〉)

  姓马氏,汉州人也。……削发於资州唐和尚,受具於渝州圆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闻衡岳有让禅师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宋高僧传》卷十〈马祖传〉)(注1)

  汉州什邡人也,俗姓马氏。(《古尊宿语录》卷一〈马祖录〉)

  什邡,或作十方,皆指今四川省北部的什邡市。据《旧唐书》卷二十一〈地理志四〉,唐垂拱二年(686)置汉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德阳郡;《新唐书》卷四十六〈地理志六〉统称“汉州德阳郡”,辖有五县:洛、德阳、什邡、绵竹、金堂,可见前面引文中的“汉州”、“德阳”所指的是马祖籍贯什邡县所归属的州郡。

  至于马祖出家及受具足戒的地点,《道一塔铭》说他“初落发于资中,进具于巴西”;《祖堂集》说是在什邡罗汉寺出家;《景德传灯录》说“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於渝州圆律师”;《宋高僧传》说“削发於资州唐和尚,受具於渝州圆律师”。其中所说的资州,北周时治所在资阳县(今四川资阳市),唐时移治盘石县(汉朝称资中县,今为四川省资中市)。可见引文中的资州、资阳、资中是一回事,或指州名,或指其治所县的新旧名称。马祖受具足戒的巴西,应为唐渝州的治所巴县,即今重庆市。(注2)

  为马祖剃发的“资州唐和尚”,即早期禅宗史书《历代法宝记》所载的处寂禅师(669-736或648-734),是禅宗北宗神秀弟子智谂的弟子,在资州德纯寺传法,已经接受南宗慧能的禅法;处寂弟子无相(金和尚,684-762))传无住(714-774),创立保唐禅派,曾在四川很有影响。(注3) 给马祖授具足戒的“渝州圆律师”,情况不明。

  根据以上引文,马祖生于什邡县,大概是在什邡罗汉寺出家为“童行”(只受五戒尚未正式剃度,在寺院从事杂务),后到资州德纯寺从唐和尚处寂剃度为僧(法定剃度需有朝廷发的度牒),到渝州拜圆律师为戒师受具足戒。

  另据唐代宗密《圆觉经大疏抄》卷三之下所载,无相门下有四位弟子,其中一位是“长松山马”。如果此人是马祖,那么马祖也在无相门下受过法,并且在到南岳投到怀让门下之前曾在长松山传法。

  唐景云元年(710年)前后,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怀让到南岳般若寺(观音台)传法,逐渐远近闻名。道一听说怀让慧能“顿门”禅法,便前往归依受学。

  二、南岳怀让禅师“磨砖”和马祖的开悟

  怀让在南岳般若寺(观音台)传法时,弟子中著名的有六人:常浩、智达、坦然、神照、道峻、道一,其中马祖道一名气最大。

  怀让传授禅法时重视启发弟子自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马祖在般若寺的传法院住,每天严格地修持坐禅。这引起了怀让的注意。《祖堂集》卷三〈怀让传〉记载:

  让和尚将砖去面前石上磨。马师问:作什么?

  师曰:磨砖作镜。

  马师曰:磨砖岂得成镜?

  师曰:磨砖尚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也?

  马师曰:如何即是?

  师曰:如人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师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法无住,不可取舍,何为之乎?汝若坐佛,却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解脱理也。

  马师闻师所说,从座而起,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禅定无相三昧?

  师曰:汝学心地法门,犹如下种。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于道。

  又问:和尚见道,当见何道?道非色故,云何能观?

  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

  马师曰:可有成坏不?

  师曰:若契于道,无始无终,不成不坏,不聚不散,不长不短,不静不乱,不急不缓。若如是解,当名为道。汝受我教,听我偈曰:

  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花无相,何坏复何成。

  以上所引有这样几层意思:

  (一)怀让继承慧能的顿教禅法,不认为通过坐禅可以引发智慧,达到解脱,他借磨砖不能成镜来比喻坐禅不能使人解脱成佛

  (二)他不是完全否定禅定,而是如慧能一样对坐禅有新的解释,实际把坐禅扩展到生活日用之中,即所谓“禅非坐卧”;

  (三)既然佛也不一定表现为入定的形象(从上下文看,也可以解释为特定形象),对一切事物没有任何执著和取舍,那么修行者又何必要通过坐禅去追求做佛呢?

  (四)如要达到解脱,要学习“心地法门”,即学习识心见性的禅法,认识自己本有的清净佛性,这好像是为解脱“下种”,而外在师傅的教导仅仅是辅助条件(“天泽”);在这样的内外配合下,才有可能体悟佛性(见道),达到解脱;

  (五)佛性或“道”,虽不是属于“色”,但它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心地法眼”(修持无念禅法达到的智慧)来体认到它;而所谓“无相三昧”,当即与佛性相应的无特定程序的“无念”禅法;

  (六)佛性或“道”无形无象,并且是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是世界的本体、本源,无所不在,也是人人生来秉有的清净本性(“心地含诸种”),是达到觉悟的内在依据。

  据载,马祖由此大悟,从此专心修持“心地法门”,注重自心觉悟。

  三、传法于闽赣,闻名于天下丛林

  马祖在怀让学法达十年之久,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前后离开南岳,又经过约20年,在开元、天宝之际,先到建阳(在今福建省)佛迹岭聚徒传法,接着到抚州临川(在今江西)的西里山(又名犀牛山)传法。先后有不少人投到他门下跟他学法。此后他到虔州(治所在今江西赣县)南康的龚公山(今名宝华山)传法。此山经常有野兽出没,人迹罕至。马祖与弟子在此辟地建寺,逐渐成为一个远近知名的传法中心。马祖在虔州传法期间,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755-763年),在社会各个方面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虔州在唐朝属于江南西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在全国设立十五道,江南西道是其中之一,简称“江西”,所领范围包括现在的江西、湖南大部和安徽部分地区,设都督府于洪州(也曾称豫章),治所在钟陵(今南昌)。洪州的行政长官原称采访使,至德(756-757年)之后因中原常用兵,地方长官皆掌军权,有防御使、团练使等名,在重要地区设置节度使。江南西道军政长官称“都团练观察使”,后来只称“观察使”,一般兼洪州刺使。

  在路嗣恭、鲍防和李兼先后担任江西观察使、洪州刺史期间,对马祖在洪州传法给予很大的支持。路嗣恭在任期间(771或772-778年),特迎请马祖从虔州到洪州的官寺开元寺。鲍防在任期间(780-782年…

《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