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馬祖和中國禅宗
楊曾文
楊曾文,生于1939年12月,山東省即墨市人,196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曆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現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等。
--------------------------------------------------------
【內容提要】 論文對唐代馬祖道一禅師的籍貫和生平,在南嶽懷讓門下得悟及其以後傳法的事迹、馬祖“即心是佛”的禅法作了概要論述,並對馬祖法系――洪州宗的傳播、禅宗在中國及各國的傳播作了簡要介紹。
【關鍵詞】馬祖、道一、禅宗、即心是佛、洪州宗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佛教是重要組成部分,曾深刻地影響到中國的曆史文化的各個領域。中國佛教來自印度,在經過漫長的流傳和民族化發展過程,逐漸實現與中國舊有文化思想和宗教習俗密切結合,演變爲中國民族的宗教之一。其重要標志就是隋唐時期相繼成立的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臺宗、叁論宗、法相宗、律宗、華嚴宗、淨土宗、禅宗、密宗,其中以天臺宗、華嚴宗和禅宗叁宗最富有民族特色。
中國禅宗奉北魏時來華的印度僧菩提達摩爲初祖,奉此後的慧可、僧璨爲二祖、叁祖,然而據曆史實際情況考察,這只是禅宗的史前期。生活在唐前期的道信、弘忍先後在湖北黃梅傳法,創“東山法門”,標志著禅宗的正式成立,被奉爲四祖和五祖。此後,慧能從弘忍受法後回到曹溪(在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傳法,創立禅宗的南宗,被奉爲六祖。與此同時,在北方廣大地區流傳的則是以神秀、普寂爲代表的北宗。南宗傳播迅速,在唐朝爆發“安史之亂”(755-763)之後,隨著北宗的消亡而發展成爲禅宗的主流。
8世紀後期至9世紀中後期的一百多年的期間,中國社會中最引人注目的宗教文化現象是慧能法系的南嶽懷讓-馬祖禅系和青原行思-石頭希遷禅系從湘、贛兩個流域崛起,迅速傳播到各地,並且在各地形成很多傳法中心。成爲後世禅宗主流的禅門五宗正是從這些傳法中心中逐漸産生的。
馬祖是中國禅宗史上最有聲望的人物之一。馬祖的充滿個性的明快而峻烈的禅風,不僅在當時影響相當廣泛,而且一直影響到後世禅宗各派。後世的臨濟宗、沩仰宗就是出于他的法系。
一、馬祖的故鄉在今四川什邡
馬祖道一(709-788),俗姓馬,世人稱爲馬祖,漢州什邡(在今四川省中部)人。關于馬祖的籍貫及出家,相關史料所載馬祖傳記的記載是:
大師法諱道一,代居德陽。……初落發于資中,進具于巴西,後聞衡嶽有讓禅師者,傳教于曹溪六祖,真心超詣,是謂頓門。(唐權德輿《唐故洪州開元寺石門道一禅師塔銘並序》,下簡稱爲《道一塔銘》)
漢州十方縣人也。姓馬,于羅漢寺出家,自讓開心眼。(《祖堂集》卷十四〈馬祖傳〉)
漢州什邡人也。姓馬氏,……幼歲依資州唐和尚落發,受具於渝州圓律師。唐開元中,習禅定於衡嶽傳法院,遇讓和尚,同參九人,唯師密受心印。(《景德傳燈錄》卷六〈馬祖傳〉)
姓馬氏,漢州人也。……削發於資州唐和尚,受具於渝州圓律師,示威儀之旨,曉開製之端。……聞衡嶽有讓禅師即曹溪六祖之前後也……(《宋高僧傳》卷十〈馬祖傳〉)(注1)
漢州什邡人也,俗姓馬氏。(《古尊宿語錄》卷一〈馬祖錄〉)
什邡,或作十方,皆指今四川省北部的什邡市。據《舊唐書》卷二十一〈地理志四〉,唐垂拱二年(686)置漢州,天寶元年(742)改爲德陽郡;《新唐書》卷四十六〈地理志六〉統稱“漢州德陽郡”,轄有五縣:洛、德陽、什邡、綿竹、金堂,可見前面引文中的“漢州”、“德陽”所指的是馬祖籍貫什邡縣所歸屬的州郡。
至于馬祖出家及受具足戒的地點,《道一塔銘》說他“初落發于資中,進具于巴西”;《祖堂集》說是在什邡羅漢寺出家;《景德傳燈錄》說“資州唐和尚落發,受具於渝州圓律師”;《宋高僧傳》說“削發於資州唐和尚,受具於渝州圓律師”。其中所說的資州,北周時治所在資陽縣(今四川資陽市),唐時移治盤石縣(漢朝稱資中縣,今爲四川省資中市)。可見引文中的資州、資陽、資中是一回事,或指州名,或指其治所縣的新舊名稱。馬祖受具足戒的巴西,應爲唐渝州的治所巴縣,即今重慶市。(注2)
爲馬祖剃發的“資州唐和尚”,即早期禅宗史書《曆代法寶記》所載的處寂禅師(669-736或648-734),是禅宗北宗神秀弟子智谂的弟子,在資州德純寺傳法,已經接受南宗慧能的禅法;處寂弟子無相(金和尚,684-762))傳無住(714-774),創立保唐禅派,曾在四川很有影響。(注3) 給馬祖授具足戒的“渝州圓律師”,情況不明。
根據以上引文,馬祖生于什邡縣,大概是在什邡羅漢寺出家爲“童行”(只受五戒尚未正式剃度,在寺院從事雜務),後到資州德純寺從唐和尚處寂剃度爲僧(法定剃度需有朝廷發的度牒),到渝州拜圓律師爲戒師受具足戒。
另據唐代宗密《圓覺經大疏抄》卷叁之下所載,無相門下有四位弟子,其中一位是“長松山馬”。如果此人是馬祖,那麼馬祖也在無相門下受過法,並且在到南嶽投到懷讓門下之前曾在長松山傳法。
唐景雲元年(710年)前後,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懷讓到南嶽般若寺(觀音臺)傳法,逐漸遠近聞名。道一聽說懷讓慧能“頓門”禅法,便前往歸依受學。
二、南嶽懷讓禅師“磨磚”和馬祖的開悟
懷讓在南嶽般若寺(觀音臺)傳法時,弟子中著名的有六人:常浩、智達、坦然、神照、道峻、道一,其中馬祖道一名氣最大。
懷讓傳授禅法時重視啓發弟子自悟。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很能說明問題。馬祖在般若寺的傳法院住,每天嚴格地修持坐禅。這引起了懷讓的注意。《祖堂集》卷叁〈懷讓傳〉記載:
讓和尚將磚去面前石上磨。馬師問:作什麼?
師曰:磨磚作鏡。
馬師曰:磨磚豈得成鏡?
師曰:磨磚尚不成鏡,坐禅豈得成佛也?
馬師曰:如何即是?
師曰:如人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師又曰:汝爲學坐禅?爲學坐佛?若學坐禅,禅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法無住,不可取舍,何爲之乎?汝若坐佛,卻是殺佛。若執坐相,非解脫理也。
馬師聞師所說,從座而起,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禅定無相叁昧?
師曰:汝學心地法門,猶如下種。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于道。
又問:和尚見道,當見何道?道非色故,雲何能觀?
師曰:心地法眼,能見于道。無相叁昧,亦複然矣。
馬師曰:可有成壞不?
師曰:若契于道,無始無終,不成不壞,不聚不散,不長不短,不靜不亂,不急不緩。若如是解,當名爲道。汝受我教,聽我偈曰:
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叁昧花無相,何壞複何成。
以上所引有這樣幾層意思:
(一)懷讓繼承慧能的頓教禅法,不認爲通過坐禅可以引發智慧,達到解脫,他借磨磚不能成鏡來比喻坐禅不能使人解脫成佛
(二)他不是完全否定禅定,而是如慧能一樣對坐禅有新的解釋,實際把坐禅擴展到生活日用之中,即所謂“禅非坐臥”;
(叁)既然佛也不一定表現爲入定的形象(從上下文看,也可以解釋爲特定形象),對一切事物沒有任何執著和取舍,那麼修行者又何必要通過坐禅去追求做佛呢?
(四)如要達到解脫,要學習“心地法門”,即學習識心見性的禅法,認識自己本有的清淨佛性,這好像是爲解脫“下種”,而外在師傅的教導僅僅是輔助條件(“天澤”);在這樣的內外配合下,才有可能體悟佛性(見道),達到解脫;
(五)佛性或“道”,雖不是屬于“色”,但它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心地法眼”(修持無念禅法達到的智慧)來體認到它;而所謂“無相叁昧”,當即與佛性相應的無特定程序的“無念”禅法;
(六)佛性或“道”無形無象,並且是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是世界的本體、本源,無所不在,也是人人生來秉有的清淨本性(“心地含諸種”),是達到覺悟的內在依據。
據載,馬祖由此大悟,從此專心修持“心地法門”,注重自心覺悟。
叁、傳法于閩贛,聞名于天下叢林
馬祖在懷讓學法達十年之久,大約在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前後離開南嶽,又經過約20年,在開元、天寶之際,先到建陽(在今福建省)佛迹嶺聚徒傳法,接著到撫州臨川(在今江西)的西裏山(又名犀牛山)傳法。先後有不少人投到他門下跟他學法。此後他到虔州(治所在今江西贛縣)南康的龔公山(今名寶華山)傳法。此山經常有野獸出沒,人迹罕至。馬祖與弟子在此辟地建寺,逐漸成爲一個遠近知名的傳法中心。馬祖在虔州傳法期間,唐朝經曆了“安史之亂”(755-763年),在社會各個方面都留下深刻的影響。
虔州在唐朝屬于江南西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在全國設立十五道,江南西道是其中之一,簡稱“江西”,所領範圍包括現在的江西、湖南大部和安徽部分地區,設都督府于洪州(也曾稱豫章),治所在鍾陵(今南昌)。洪州的行政長官原稱采訪使,至德(756-757年)之後因中原常用兵,地方長官皆掌軍權,有防禦使、團練使等名,在重要地區設置節度使。江南西道軍政長官稱“都團練觀察使”,後來只稱“觀察使”,一般兼洪州刺使。
在路嗣恭、鮑防和李兼先後擔任江西觀察使、洪州刺史期間,對馬祖在洪州傳法給予很大的支持。路嗣恭在任期間(771或772-778年),特迎請馬祖從虔州到洪州的官寺開元寺。鮑防在任期間(780-782年…
《唐代馬祖和中國禅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