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台山。”
大历四年,法照大师在衡州湖东寺开创五会念佛道场。感现祥云覆盖,云中显现楼阁,阿弥陀佛及两位菩萨的身体遍满虚空。衡州城里的老百姓都焚香礼拜,过了好久,奇瑞才消失。
法照大师又遇到一位老先生,老先生告诉他说:“你曾经发愿前往金色世界,礼拜大圣,现在怎么突然不去了呢?”说完,那位老先生就不见了。
法照大师就跟数位同学,不辞遥远,朝五台山前进。大历五年四月六日,他们来到五台县佛光寺。那天傍晚四更,远远年岁奇异的光芒照著他的身体。他立即动身走了五十里路,遇到一座山,山下有溪涧,溪涧北方有一石门,看见两位自称是“善财”和“难陀”的童子,引导他到了一座寺院,扁额上题了“大圣竹林寺”五个字,跟钵里所看见的一模一样。那个地方,有庄严的金地和宝树来做陪衬。走进寺里,进了讲堂,看见文殊菩萨在西边、普贤菩萨在东边,各坐了高雅的师子座,在讲经说法,成千上万的听众围绕著他们。
法照大师上前礼拜,并且问说:“末代凡夫,去圣时远,知识狭劣,业障和尘垢特别深,佛性无法显现。在浩瀚的佛法中,不知道应该修行什么法门,最为精要呢?”
文殊菩萨回答:“你现在念佛,正是时候!各种修行法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这两种方法,最好也最简便。我过去劫中,也因为念佛和供养三宝,而成就一切种智。所以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到彼岸的智慧)、很深的禅定,甚至诸佛,都是从念佛而成就的。所以我们知道:念佛是诸法的王。”
法照大师问:“应当怎么念呢?”
文殊菩萨说:“这世界的西边,有一尊阿弥陀佛,他的愿力非常不可思议,你就当净念相继而不要间断,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净土,永不退转。”
说完,文殊和普贤菩萨同时伸展金色的手臂,摩著法照大师的头顶,并且说:“你因为念佛,不久会证得无上智慧。如果有善男信女,想要疾速成佛和证得无上智慧,没有比念佛更快的了!”
法照大师欢喜礼拜,告辞圣众而还,两位童子送出寺门。一抬头,忽然失去寺院的踪影,于是他就立了一块石碑,写上处所。
四月十三日,法照大师与五十余位僧人一齐到金刚窟,虔诚地礼拜三十五佛的名号。法照大师才礼拜了十遍,忽然看见他所在的地方,现出广大庄严、清净的琉璃宫殿,文殊和普贤菩萨也都在一起。他又独自来到金刚窟,发愿亲睹文殊菩萨,当他五体投地礼拜时,看见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引导他进入一座寺院,扁额写著“金刚般若寺”,到处充满奇妙的宝物,光明闪烁。
法照大师虽然经验和看见了许多灵异的事迹,可是他从未告诉别人,那年的十二月,他在华严寺的念佛道场,绝食念佛,发誓一定要往生净土。到了十二月七日的初夜,正当他在念佛时,他看见一位梵僧来到道场,并且对他说:“你所见的五台山境界,何不写下来告诸世人呢?”那位梵僧说完,就不见了。法照大师心中也感到讶异。
翌日,他又同样看见那位梵僧。法照大师说:“我不敢隐密圣道,只是恐怕引起毁谤而已!”
梵僧回答:“像文殊菩萨这么伟大的圣人示现在这山中,尚且招人毁谤,你又有什么顾虑呢?只要把所见的境界,普告世人,使见闻的人,能够发菩提心,广结善缘!”
于是法照大师回忆自己所见的境界,并且写下来流传世间。
第二天,江东的慧从法师与华严寺的许多僧侣,都跟随法照大师来到金刚窟和他建立石碑做记号的地方,瞻仰旧迹,大众悲喜不已,忽然听到典雅明亮而且节奏分明的钟声。大家非常惊讶,知道法照大师所见不虚。因此把这段经过书写在房屋的墙壁上,希望见闻的人共发殊胜的道心。
后来,并且在化竹林寺题扁额的地方,建了一座寺院,仍然以“竹林”为名。于是法照大师更加专心念佛,日夜不断。有一天,他忽然看见佛陀波利告诉他:“你的莲华已经完成,三年后莲花就开了!” 三年后,法照大师告诉大众说:“人要走了!”说完,端坐而逝。
有人说:法照大师曾经在并州创立“五会念佛”。代宗时,皇上请他入京师,教宫里的人念佛,也是有五会,所以大家都尊称他“五会法师”。(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第七十七章 疑谤转信
爱好儒学 轻视佛法
因子妙喻 改谤为信
袁植丞居士,名励桢,法名智植,是江苏武进人。
他小时颇为孝顺友善,长大以后,喜欢儒家的生活方式,认为佛是异端,微不足道。
他生活极为节俭,周济亲友,毫无吝色。中年以后,他到湖北,出任造币厂厂长,后来又去东三省,担任交通银行经理,政务厅长等职务。
五十岁时,他儿子行允,劝他信佛,他非常不高兴。晚餐时,他儿子又哭泣著请求他,他仍然丝毫没有转变心意。
他儿子行允说:“爸爸!譬如这一盘菜,如果您不尝一尝,能够知道味道吗?”
他回答:“不能!”
行允又说:“您没有读佛经,就马上轻视和毁谤它微不足道,岂不像还未品尝菜肴,就断定这道菜没有滋味吗?”
他没有办法,只好说:“我姑且接受你的请求!你试拿一两本佛书给我读读看!”
行允立即捧著“径中径又径”和“龙舒净土文”这两本书,呈给父亲。
他阅读数日,立即大悟,发愿信佛,命令全家开始吃素,并且归依印光大师。每天规定念佛功课,尤其对于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特别觉得津津有味,可是他持名念佛尚不很恳切。
五十五岁时,他忽然得了脑充血。西医告诉他:“不可以吃肉!”他回答:“我吃素已经五年了!”
医生又说:“幸亏你吃素,否则就没办法救了!”
袁居士病虽然痊愈,但身体不像从前那么健康,可是他念佛更精进。
民国二十七年二月,他口述遗嘱,从此以后,有人问及家事,他一概不作答。
六月,他忽然告诉家人说:“我将于翌年五月十八日往生西方!”
他太太说:“你在做梦吗?”
他回答:“没有啊!我自己知道。”
次年端午节以后,他忽然又病得很严害,连续呕吐了三天。他告诉家人:“还要麻烦你们等十天,我的大事才能了!”
家人看他的样子,似乎很难延到十天,即合家念佛,昼夜不停,并且请四位尼师轮流助念。家人时常在耳边提醒他不要忘记念佛。
他回答说:“我早已一心不乱了(似乎应说是“信心不乱”)!”并且突然背诵莲池大师的发愿文,一边喘,一边背诵。他背完哈哈大笑,吩咐家人移动床边的佛像,勉强举起两双手抱佛像,做出归依的样子。
平时,他习惯左肋卧。十六日,他忽然转向右肋。家人问他原因,他回答:“面向西方啊!”
十七日,他呼唤儿子说:“我昨夜梦见观音菩萨告诉我:明天下午我会往生!”
十八日下午两点钟,他注视著佛像,目不转睛,果然在下午六点钟,寂静地逝世,享年六十四岁。 他逝世时,身体变冷了,头顶还是温温的。翌日早晨头顶尚有稍微的余温。
三日大殓,他的容貌栩栩如生,在炎夏季节也没有奇怪的臭味。(佛学半月刊第一九四期)
第七十八章 结语(摘要)
念佛的感应事迹是中国及人类史上最大的奇迹,同时也是研究历史、民俗、文化和宗教的瑰宝。因其铁证如山,无论数量与种类的繁多,或内容的精彩,我们似乎都很难找到其他的事例能跟它比美。
本书搜集的实例将近一千则,共分为七十五章、六大部份:
第一部分是“念佛得益”,叙述念佛可以延长寿命、甚至寿命的长短都可以随意调整。念佛不但可以消除病苦、化解灾难、驱魔却鬼、超拔亲属、解冤超生,也能证得神通和道果、改变体质、消减业障、增进智力、改善脾气、风调雨顺等。
第二部分是“修净显瑞”,描述念佛可以产生许多不可思义的祥瑞。例如:放光、飘香、耳闻天乐、感应瑞梦等。它能使人预知命终的时刻,而且在逝世时能坐化立脱,流出玉筋,甚至肉身不坏。火化后,产生各式各样和五六色的舍利子,而且骨灰也能呈现莲花、双龙、佛菩萨像、宝塔、禅云等图案。
第三部分是“念佛传奇”,描述许多念佛人在生时的奇特行谊及往生时各种多彩多姿的灵异现象。例如:有的人念佛时满室莲香,口中放出光芒或化佛,有的人走路念佛,身在西方。有的念佛人特别幽默、特别慈悲特别勇敢或特别用功,有的收养弃婴,为虎说戒、树下入定、驯服猛兽。有的人念佛时感现香铧盈案、床前涌莲、菩萨莅临,大放光明。
念佛的人往生时,合掌立化,头顶现出光圈,手臂好像托住莲花、右肋而卧、面西而逝、夜下流星雨、光明满室、金身柔软、脸现祥光、香气绕室、天乐音彻、端坐不倒。
有的念佛人亲眼看见极乐世界的胜境,有的神游净土,有的梦游莲池,口吐香气,毛孔生香。有的亲睹佛菩萨的慈容,而且在临命终时,请佛菩萨等候。
第四部分是“死亡教育”,叙述临终一刻的智慧与技巧。恐惧死亡、心有疑虑或者临终时放心不下的人,往往不容易死得安详。平常信心具足的人,从使遭遇横死,也能往生净土。信心不具足的人,临终时最好有人助念佛号,才能转化冤障,带业往生。平常没有宗教信仰,临终时不能提起正念,又没人助念佛菩萨的名号,帮他提起善念,逝世后,也可以以念佛的方式救度他的中阴身往生净土。
这一部份最珍贵的是横死往生西方和横死超生的经典佐证,因为一般修行人都认为临终时,如果有了病痛、冤业,或者发生意外死亡,怕来不及诵念佛号,而无法往生净土。这是不了解阿弥陀佛的本愿和信心不具足的缘故。信心具足的人,就好比垂向西边的树干,倒下时必定是向著西方。这种观念和例证,能使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得到大安心。
第五部份“普同接引”,描述念佛不但可以感化和救度各种恶人、鹦鹉、鸡、八哥、老、猫、狗、等动物,连亲子、夫妻、知交也能同时往生净土,甚至孩童也能往生净土。
修行方式可以潜修专念,或随缘念佛。不但顺境时应该修行,逆境更是修行的好时机。可以正助合修,也可显密兼修,诵念往生咒更有许多殊胜的功德。
第六部份是“万法归净”,叙述修学各宗各派,最后回归净土的实例。
有的人舍弃天界和冥官而入净土,也有人不生兜率天,而去极乐净土。有的人从神道、儒学、仙道、基督教入净土,也有人阅完大藏经或研究教理后才信受净土,也有人从圆教、密宗、唯识宗、法性宗、禅宗、天台宗或律宗回入净土,也有些人从怀疑、毁谤而信入净土。
净土法门是许多圣贤共同倡导和赞欢的,不但诸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大士、势至、菩萨等大菩萨苦口婆心劝我们念佛往生净土,甚至连吕纯阳仙祖、(金甲)神和阎罗王也都劝众生修持净土法门。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土的见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