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觉自己坐在高座,足蹑绳床,嘴里背诵著法华经,双手整理经书。这个梦表示:他将来秉承如来的本怀,把佛的一代经教判为五时八教,无论大小顿圆,都分别得相当清楚,丝毫没有混乱、泛滥的流弊。
后来,他听说南岳慧思大师住在光州的大苏山,他就前往礼拜。慧思大师说:“你从前与我一齐在灵山听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这段宿缘使我们又碰面了!”于是慧思禅师命令他再诵读法华经,他非常精进地持诵,诵到切柏代香,卷帘进月,身心精进,不怠不辍,不起妄想分别。直到第三天晚上,妆他第十四天,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的“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这一句经文时,他忽然入定,亲见灵山法会,俨然未散。他这时候才知道:释迦牟尼佛现在仍然在灵山讲经说法,众生因为业障深重、智慧浅薄,所以才无法看见。
智顗将所证悟的境界禀告慧思禅师,慧思禅师说:“这种境界只有你才能证悟,也只有我才能认识。”慧思禅师接著又告诉他增进的工夫,智顗大师更加用功修行,四个夜晚的精进,就超过了百年的工夫。当时,慧思禅师告诉智顗:“你所证得的,就是法华三味的前方便。你所发持的,就是初旋陀罗尼。你证得这种境界,便获得了四种无碍辩才。从使成千上万的文字汉师(只研究经教,而没有实证),跟你辩论,也绝难不倒你。在所有说法的人当中,你是第一殊胜的。”
智顗跟随慧思禅师七年,慧思禅师把宏法的重任交给智顗,而自己搬到南岳去居住。
陈光大元年,智顗跟毛喜等二十七人来到金陵,住在瓦官寺,宏扬禅法。遇到一信自以为禅定工夫很好的法济法师,态度没有很恭敬,斜倚著问智顗大师说:“在禅定中,感觉山在收摄,地在振动,而且知道有僧人在练习无常观,这是什么定呢?”
智顗大师回答:“这是一种不正式而且功夫没有很深的禅定,常会不自觉地证到错误的境界。如果执著,或者说出来,就必定会败坏禅定工夫。”
法济法师很惊讶地起来,告诉智顗大师说:“我常得到这种定境,只要向别人讲,就会丧失定功。”
从此以后,智头大师声名远播,许许多多达官贵人争相来亲近求法,皇帝拜他为国师,皇后也归依了。
智顗大师三十八岁时,告诉大众说:“我开始讲经时,听的人少而获得利益的人很多。第二次讲经时,听众有三、四百人。可是获得利益的人反而少。第三次讲经时,听众多达数千人,可是获得利益的人更少。这足以表示佛法不易契入,这样弘法,对世间没多大利益,我要去天台山隐居了!”
大建七年,智顗大师来到天台山,看见有一位神僧居住在定光庵,好像似曾相识。那位神僧问说:“你认识我吗?”大师立即知道他就是从前在梦中接引他到寺院的那位僧人。神僧告诉智顗大师说:“这是我居住的地方,北山也很好,颇适合你居住!”
于是,智顗大师就在北峰创立寺院,当天夜晚听到空中发出钟声的声音,这表示大师能够久住。
寺院北边另有一座山峰,叫做“华顶”,智顗大师去那边修头陀行,在后夜,忽然雷声大作,狂风暴风,许多魔鬼妖魅,样子非常恐怖。智顗大师安心空寂,诸魔自然退却。后来妖魔又变成父母、兄弟眷属的形状来扰乱他,智顗大师深念实相,了达一切事物都是幻化,空无所有。不久,他看见一位神僧说:“能够降伏怨敌,才是勇者!”
智顗大师前后建造了三十六座寺院,八十万尊佛像,亲自剃度了一万四千位僧人,六十多个放生池,现今的西湖也是大师所创建的放生池之一。他曾到荆州玉泉山建立道场,感动关圣帝君现身保护,并以神力修建寺院,请大师驻锡弘法。
智顗大师一生讲过很多经法,例如: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以上合称“天台三大部”)、释禅波罗蜜、四教义、禅门口决、四念处、小止观、六妙门、观心论、法界次第初门、梵纲经菩萨心地戒品疏、净土十疑论、观无量寿佛经疏等,大家尊称他为“东土小释迦”。
智顗大师晚年到了剡东石城寺,告诉弟子说:“我当于此命终!”吩咐弟子把床座靠东边的墙壁,面向西方,专心称念阿弥陀佛、般若观音,又命令弟子多点燃一些檀香,唱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的经题,然后唱了一首赞。意思是说:“阿弥陀佛在因地发了四十八愿,来庄严净土。到处是莲花宝树,很容易往生,却很少人知道。当地狱相现前时,产生一念的改悔心而念佛,尚且能够往生,何况平时勤于熏修戒、定、慧、圣行和道力,必功不唐捐。”
临终时,弟子请教智顗大师:“不知道师父您证到什么果位,逝世后到那里去?”
智顗大师回答:“如果我没有带领徒众,必可清净六根。我因为损已利人。只登五品位。我的师友,现在跟随观音和大势至菩萨来迎接我!”说完,端坐而逝,好像进入三昧的样子。享年六十七岁,当时是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天乡寺的慧延法师听说智顗大师圆寂,哭得非常伤心。他想要知道智顗大师往生的地方,就发愿书写法华经,以祈求大师暗中告诉他。有一天,他梦到智顗大师跟随观音菩萨从西方来。安慰他说:“你怀疑的心消失了吗?”
其他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灵异。(取材于续高僧传、佛祖统纪、净土十疑论)
第七十五章 从律宗入净土
元照律师 回修净土
生弘律范 死归安养
宋朝的元照律师,字湛然,俗姓唐,是余杭人。
他最初依止东藏鉴律师,精研戒律,后来又跟随神悟谦法学习天台教观,谦法师勉他以探究和明白妙法莲华经为本务。
他又向广慈才法师,求受菩萨戒,因为发现戒光,才广博探究南山宗(因为律宗的开山祖师道宣律师住在终南山,所以律宗又名南山宗)。每天拿著锡杖、托著钵,在街上乞食。
元照律师晚年当了杭州灵芝寺的住持三十年,传戒度僧一共多达六十次,而且对于净土法也颇有归向的意思。他时常说:“在生的时候,宏扬律宗,死后寄归极乐净土,我平生所得到的只有这两个法门!”
他曾经编写了一本净业礼忏义,并且在序文里头说:“自从我受完具足戒以后,我便知道要学习戒律,但因禀性平庸,根器浅薄,所以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如法。后来遇到天台宗的神悟法师,苦口婆心地提携和教诲我,才知道更改修行方向,深入研究(天台)祖师的教法和广博探佛乘。于是我发了广大的誓愿:愿意时常出生在娑婆这五浊恶世,做一位大导师,以劝勉众生,登上佛道。”
“后来我读了高僧传中慧布法师的一段话:“西方的净土虽然清净,不是我的愿望。假如十二劫在莲花中享受快乐,那里会比得上在三恶道极苦的地方救度众生。”由于坚持这种见解,所以对于净土法门就没有归向心了,甚至看到修持净土法门的人,还产生轻视和毁谤。”
“后来,我得了重病,身体和力气都非常虚弱,神识不清,生活毫无目标。病痊后,我突然感觉到过去的观念错误,悲泣感伤,深深地自我苛责。我感叹自己的志向虽然宏大,可是力量却没办法胜任。于是,和阅读了智者大师的十疑论,上面记载:“初发心的菩萨尚未体悟不生不灭的在理,必须时常不离佛。”十疑论又引用大智度论的一段说:“烦恼和束缚的凡夫众生,有大悲心,想要出生在五浊恶世,救度从生丝毫没有益处。譬如婴儿不能够离开父母亲,又好比尚未长好羽毛的小鸟,只能依树传枝,不能够远飞。””
“当我明白这些道理以后,我把平生所学全部放弁,专心寻找净土教门。二十年来,未曾暂时停下。我详细地研读古今的净土教典和义理,许多疑惑马上忽然消释,愈加深信念佛法门的殊胜与稳当。”
“后来,我又读到善导大师所说的“专修与杂修--如果专修,则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都能往生;如果杂修,则成千上万的人,只有一、两个人往生。因为心识散乱,观想修行难以成就。所以要一心专持阿弥陀佛这四字名号。”
“我多少世来未曾明白念佛的奥妙,直到现在才知道净土是和的归宿,我仍要用和修行得利的净土法门,辗转教化和引导众生。如果我不断赞叹净土法门和广大佛恩,直到无穷的未来也是说不完的!”
“虽然善巧方便的上不少,但净土法门必须要有信心才能证入。例如大势至菩萨以虔诚的念佛心,证悟圆通自在,进入甚深的禅定境界。”
“我想自己从前曾经造了无量罪业,不信净土,毁谤佛法和念佛的人,这些业因既然已经种了,将来我总有一天必会尝到苦果。我内心感到惭愧万分,朝夕战战兢兢,惶恐不安,于是,我亲自在佛菩萨的面前,竭尽诚心,五体投地,恳切忏悔。我发愿:要普遍摄受众生,同修念佛法门,大家都往生净土。”
“如果想要时常修习净土法门,需要建立义轨,所以我搜集许多经论,编成这个忏悔义轨,从头到尾,依照次第,列了十章。全都依据佛说,遵照古德的设立的仪式。事相和仪式必须简要,而修法需以专精为主。后代的贤人阅读本书,就会明白我的志向了。”
元照律师又撰写观无量寿佛经和阿弥陀经的注解,其他著述多达数百卷之多。
政和六年,元照律师吩咐弟子诵念观无量寿佛经和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而他则跌坐而化。西湖一带的渔夫,都听到空中发出的天乐。(乐邦文为类、佛祖统纪、西湖高僧事略)
第七十六章 众圣同劝
文殊菩萨 劝法照师
大历二年,莲宗四祖法照大师居住在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
有一天,他在斋堂粥钵中,看见五色祥云,云内显现山寺,寺的东北方有山,山下有溪涧,溪涧的北边有石门,门内有一座寺院,扁额写上“大圣竹林寺”。
隔了不久,他又在钵中看见云中有好几座寺院,水池、阳台、楼阁及数万尊菩萨散居其中。
他以自己所看见的境界请问,善知识,有一位僧人说:“佛菩萨的变化事迹非常神奇,不宜用凡情来测度。如果依山川的形势来说,你所见到的很可能就是五…
《净土的见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