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自己坐在高座,足蹑繩床,嘴裏背誦著法華經,雙手整理經書。這個夢表示:他將來秉承如來的本懷,把佛的一代經教判爲五時八教,無論大小頓圓,都分別得相當清楚,絲毫沒有混亂、泛濫的流弊。
後來,他聽說南嶽慧思大師住在光州的大蘇山,他就前往禮拜。慧思大師說:“你從前與我一齊在靈山聽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這段宿緣使我們又碰面了!”于是慧思禅師命令他再誦讀法華經,他非常精進地持誦,誦到切柏代香,卷簾進月,身心精進,不怠不辍,不起妄想分別。直到第叁天晚上,妝他第十四天,誦到“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這一句經文時,他忽然入定,親見靈山法會,俨然未散。他這時候才知道:釋迦牟尼佛現在仍然在靈山講經說法,衆生因爲業障深重、智慧淺薄,所以才無法看見。
智顗將所證悟的境界禀告慧思禅師,慧思禅師說:“這種境界只有你才能證悟,也只有我才能認識。”慧思禅師接著又告訴他增進的工夫,智顗大師更加用功修行,四個夜晚的精進,就超過了百年的工夫。當時,慧思禅師告訴智顗:“你所證得的,就是法華叁味的前方便。你所發持的,就是初旋陀羅尼。你證得這種境界,便獲得了四種無礙辯才。從使成千上萬的文字漢師(只研究經教,而沒有實證),跟你辯論,也絕難不倒你。在所有說法的人當中,你是第一殊勝的。”
智顗跟隨慧思禅師七年,慧思禅師把宏法的重任交給智顗,而自己搬到南嶽去居住。
陳光大元年,智顗跟毛喜等二十七人來到金陵,住在瓦官寺,宏揚禅法。遇到一信自以爲禅定工夫很好的法濟法師,態度沒有很恭敬,斜倚著問智顗大師說:“在禅定中,感覺山在收攝,地在振動,而且知道有僧人在練習無常觀,這是什麼定呢?”
智顗大師回答:“這是一種不正式而且功夫沒有很深的禅定,常會不自覺地證到錯誤的境界。如果執著,或者說出來,就必定會敗壞禅定工夫。”
法濟法師很驚訝地起來,告訴智顗大師說:“我常得到這種定境,只要向別人講,就會喪失定功。”
從此以後,智頭大師聲名遠播,許許多多達官貴人爭相來親近求法,皇帝拜他爲國師,皇後也歸依了。
智顗大師叁十八歲時,告訴大衆說:“我開始講經時,聽的人少而獲得利益的人很多。第二次講經時,聽衆有叁、四百人。可是獲得利益的人反而少。第叁次講經時,聽衆多達數千人,可是獲得利益的人更少。這足以表示佛法不易契入,這樣弘法,對世間沒多大利益,我要去天臺山隱居了!”
大建七年,智顗大師來到天臺山,看見有一位神僧居住在定光庵,好像似曾相識。那位神僧問說:“你認識我嗎?”大師立即知道他就是從前在夢中接引他到寺院的那位僧人。神僧告訴智顗大師說:“這是我居住的地方,北山也很好,頗適合你居住!”
于是,智顗大師就在北峰創立寺院,當天夜晚聽到空中發出鍾聲的聲音,這表示大師能夠久住。
寺院北邊另有一座山峰,叫做“華頂”,智顗大師去那邊修頭陀行,在後夜,忽然雷聲大作,狂風暴風,許多魔鬼妖魅,樣子非常恐怖。智顗大師安心空寂,諸魔自然退卻。後來妖魔又變成父母、兄弟眷屬的形狀來擾亂他,智顗大師深念實相,了達一切事物都是幻化,空無所有。不久,他看見一位神僧說:“能夠降伏怨敵,才是勇者!”
智顗大師前後建造了叁十六座寺院,八十萬尊佛像,親自剃度了一萬四千位僧人,六十多個放生池,現今的西湖也是大師所創建的放生池之一。他曾到荊州玉泉山建立道場,感動關聖帝君現身保護,並以神力修建寺院,請大師駐錫弘法。
智顗大師一生講過很多經法,例如:摩诃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以上合稱“天臺叁大部”)、釋禅波羅蜜、四教義、禅門口決、四念處、小止觀、六妙門、觀心論、法界次第初門、梵綱經菩薩心地戒品疏、淨土十疑論、觀無量壽佛經疏等,大家尊稱他爲“東土小釋迦”。
智顗大師晚年到了剡東石城寺,告訴弟子說:“我當于此命終!”吩咐弟子把床座靠東邊的牆壁,面向西方,專心稱念阿彌陀佛、般若觀音,又命令弟子多點燃一些檀香,唱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佛經的經題,然後唱了一首贊。意思是說:“阿彌陀佛在因地發了四十八願,來莊嚴淨土。到處是蓮花寶樹,很容易往生,卻很少人知道。當地獄相現前時,産生一念的改悔心而念佛,尚且能夠往生,何況平時勤于熏修戒、定、慧、聖行和道力,必功不唐捐。”
臨終時,弟子請教智顗大師:“不知道師父您證到什麼果位,逝世後到那裏去?”
智顗大師回答:“如果我沒有帶領徒衆,必可清淨六根。我因爲損已利人。只登五品位。我的師友,現在跟隨觀音和大勢至菩薩來迎接我!”說完,端坐而逝,好像進入叁昧的樣子。享年六十七歲,當時是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天鄉寺的慧延法師聽說智顗大師圓寂,哭得非常傷心。他想要知道智顗大師往生的地方,就發願書寫法華經,以祈求大師暗中告訴他。有一天,他夢到智顗大師跟隨觀音菩薩從西方來。安慰他說:“你懷疑的心消失了嗎?”
其他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靈異。(取材于續高僧傳、佛祖統紀、淨土十疑論)
第七十五章 從律宗入淨土
元照律師 回修淨土
生弘律範 死歸安養
宋朝的元照律師,字湛然,俗姓唐,是余杭人。
他最初依止東藏鑒律師,精研戒律,後來又跟隨神悟謙法學習天臺教觀,謙法師勉他以探究和明白妙法蓮華經爲本務。
他又向廣慈才法師,求受菩薩戒,因爲發現戒光,才廣博探究南山宗(因爲律宗的開山祖師道宣律師住在終南山,所以律宗又名南山宗)。每天拿著錫杖、托著缽,在街上乞食。
元照律師晚年當了杭州靈芝寺的住持叁十年,傳戒度僧一共多達六十次,而且對于淨土法也頗有歸向的意思。他時常說:“在生的時候,宏揚律宗,死後寄歸極樂淨土,我平生所得到的只有這兩個法門!”
他曾經編寫了一本淨業禮忏義,並且在序文裏頭說:“自從我受完具足戒以後,我便知道要學習戒律,但因禀性平庸,根器淺薄,所以表現出來的行爲不如法。後來遇到天臺宗的神悟法師,苦口婆心地提攜和教誨我,才知道更改修行方向,深入研究(天臺)祖師的教法和廣博探佛乘。于是我發了廣大的誓願:願意時常出生在娑婆這五濁惡世,做一位大導師,以勸勉衆生,登上佛道。”
“後來我讀了高僧傳中慧布法師的一段話:“西方的淨土雖然清淨,不是我的願望。假如十二劫在蓮花中享受快樂,那裏會比得上在叁惡道極苦的地方救度衆生。”由于堅持這種見解,所以對于淨土法門就沒有歸向心了,甚至看到修持淨土法門的人,還産生輕視和毀謗。”
“後來,我得了重病,身體和力氣都非常虛弱,神識不清,生活毫無目標。病痊後,我突然感覺到過去的觀念錯誤,悲泣感傷,深深地自我苛責。我感歎自己的志向雖然宏大,可是力量卻沒辦法勝任。于是,和閱讀了智者大師的十疑論,上面記載:“初發心的菩薩尚未體悟不生不滅的在理,必須時常不離佛。”十疑論又引用大智度論的一段說:“煩惱和束縛的凡夫衆生,有大悲心,想要出生在五濁惡世,救度從生絲毫沒有益處。譬如嬰兒不能夠離開父母親,又好比尚未長好羽毛的小鳥,只能依樹傳枝,不能夠遠飛。””
“當我明白這些道理以後,我把平生所學全部放弁,專心尋找淨土教門。二十年來,未曾暫時停下。我詳細地研讀古今的淨土教典和義理,許多疑惑馬上忽然消釋,愈加深信念佛法門的殊勝與穩當。”
“後來,我又讀到善導大師所說的“專修與雜修--如果專修,則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都能往生;如果雜修,則成千上萬的人,只有一、兩個人往生。因爲心識散亂,觀想修行難以成就。所以要一心專持阿彌陀佛這四字名號。”
“我多少世來未曾明白念佛的奧妙,直到現在才知道淨土是和的歸宿,我仍要用和修行得利的淨土法門,輾轉教化和引導衆生。如果我不斷贊歎淨土法門和廣大佛恩,直到無窮的未來也是說不完的!”
“雖然善巧方便的上不少,但淨土法門必須要有信心才能證入。例如大勢至菩薩以虔誠的念佛心,證悟圓通自在,進入甚深的禅定境界。”
“我想自己從前曾經造了無量罪業,不信淨土,毀謗佛法和念佛的人,這些業因既然已經種了,將來我總有一天必會嘗到苦果。我內心感到慚愧萬分,朝夕戰戰兢兢,惶恐不安,于是,我親自在佛菩薩的面前,竭盡誠心,五體投地,懇切忏悔。我發願:要普遍攝受衆生,同修念佛法門,大家都往生淨土。”
“如果想要時常修習淨土法門,需要建立義軌,所以我搜集許多經論,編成這個忏悔義軌,從頭到尾,依照次第,列了十章。全都依據佛說,遵照古德的設立的儀式。事相和儀式必須簡要,而修法需以專精爲主。後代的賢人閱讀本書,就會明白我的志向了。”
元照律師又撰寫觀無量壽佛經和阿彌陀經的注解,其他著述多達數百卷之多。
政和六年,元照律師吩咐弟子誦念觀無量壽佛經和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而他則跌坐而化。西湖一帶的漁夫,都聽到空中發出的天樂。(樂邦文爲類、佛祖統紀、西湖高僧事略)
第七十六章 衆聖同勸
文殊菩薩 勸法照師
大曆二年,蓮宗四祖法照大師居住在衡州雲峰寺,勤修不懈。
有一天,他在齋堂粥缽中,看見五色祥雲,雲內顯現山寺,寺的東北方有山,山下有溪澗,溪澗的北邊有石門,門內有一座寺院,扁額寫上“大聖竹林寺”。
隔了不久,他又在缽中看見雲中有好幾座寺院,水池、陽臺、樓閣及數萬尊菩薩散居其中。
他以自己所看見的境界請問,善知識,有一位僧人說:“佛菩薩的變化事迹非常神奇,不宜用凡情來測度。如果依山川的形勢來說,你所見到的很可能就是五…
《淨土的見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