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长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论以《大乘起信论讲记》为主
作者:释圣严
提要
印顺长老一生治学,范围极广,首探三论、唯识,精研阿含、律藏,对《大智度论》的用力尤其扎实,对于阿毘达磨、大乘论书,对中国的天台、华严、禅、净,也一样地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由于印老博综整体的佛教,从教团史及思想史的立场,把大小乘各宗的来龙去脉,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谈任何问题,都不是从向来佛教学者的一宗一派的观点出发,而是说出问题的根源及其发展的过程。
真常唯心系的佛教,虽属于后期大乘,但它确有阿含佛教的基础依据,也有南方大众部分别说系的基础,也有经量部譬喻师的影响,印老也特别指出,《起信论》受有锡兰佛教《解脱道论》的影响。更有不少的大乘经论如《楞伽经》、《胜鬘经》、《如来藏经》等作后盾,甚至谈到《大乘起信论》的背景资料中,也有古传唯识《摄大乘论》的内容。他以讲说《起信论》的因缘,把真常唯心论的佛法,自成一系的条理出来,点明它旳来龙去脉,不用笼统和会,不必担心发现了诸系法义的互相出入而会让人感到怀疑不信。这也正是历史的方法论,所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及其可信的成果。
关键词:1. 印顺 2. 真常唯心论 3.《大乘起信论讲记》 4. 人间佛教
一、前言
圣严很荣幸,能被这次「印顺思想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现代佛教学会」邀请,担任主题演说,首先在此致谢。
圣严蒙受印老治理佛学态度的影响很深,我也非常感恩印老的著作,对我一生学佛的启发,所以我于国内外,不论在口头上或在文章中,总是鼓励有心于佛法的研究者及修行者,多读印老的著作。我们中国的现代佛教,由于有了印顺长老,已从传统走向现代,已从寺院推展到社会。可惜,我自己并非研究印老思想的专家,我的研究领域,也无法走上像印老那样广博深远的路线,何况当我完成博士学位之后的二十五年以来,经常为了禅修指导及寺院行政而忙,已少有时间深入教海,所以对于印老的著作,不仅没有作过全面性的探究,乃至他的几部代表作,也未能全部细心阅读。今天要我来谈印老的思想,只能算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敬请方家给我教正。
二、印顺长老的佛学思想
印老一生治学,范围极广,首探三论、唯识,精研阿含、律藏,对《大智度论》的用力尤其扎实,对于阿毘达磨、大乘论书,对中国的天台、华严、禅、净,也一样地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由于印老博综整体的佛教,从教团史及思想史的立场,把大小乘各宗的来龙去脉,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谈任何问题,都不是从向来佛教学者的一宗一派的观点出发,而是说出问题的根源及其发展的过程。因此,当他探讨净土,就有人以为他是否定净土,当他探究唯识,就有人认定他是破坏唯识,当他探究密教,就有人觉得他是讨厌密教,当他肯定巴利语系的南传佛教,就有人误以他是反对大乘佛教,当大家发现他赞叹阿含及中观思想的纯朴,且在缘起性空的论点是彼此非常接近而系同质之时,就有人以为他是特别喜欢阿含中观而小视其它经论。尤其大家知道他曾在三论的文献中下过一番工夫,就认定他是三论宗徒。由于他将印度大乘佛教,分为中观、唯识、唯心的三大系,名为性空唯名,是指《般若经》及《中观论》等;虚妄唯识,是泛指《摄大乘论》、《成唯识论》、《解深密经》等;真常唯心,是指如来藏系统的经论如《楞伽》、《胜鬘》、《维摩》、《华严》、《法华》、《涅槃》等经及《宝性》、《起信》等论。他指出中国佛教除了三论、唯识,几乎都属于第三期的真常唯心系统,就认为他贬低了真常思想,也看轻了中国佛教。
对于他的种种误解,有的形之于文字,有的仅在口头议论传言。其实他是无辜的。问题是出在他涉及的论点太多,他的目的,不在于作学究式的为学问而作学问,他是希望为两千数百年来的佛教作一番正本清源的工夫,希望为后起的学佛之士,不要以误传讹,不要笼统漫汗、人云亦云地糟蹋了佛的正法,以致于引生诸多的误解。
因此,印老在1985年3月,出版了一本小书《游心法海六十年》,以明他六十年间努力弘传佛陀正法的苦心,以及告诉大家,他一生著述的心路历程,也可以说,那是一篇印老著述的导论,可让读者们知道他的思想重心是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那册小书出版以后,似乎是非卖品,我也得到印老亲笔签赠的一册,并且以挟页方式附有一纸便笺,印了三行字,内容是这样的:
修学佛法以来,偶有讲说及笔述,文字渐多,遍读为难,深虞或摘取片言以致疑误。爰作《游心法海六十年》小册,略叙学法之历程,及对佛法之基本信解,以求正于方家。谨奉
圣严法师 印顺合十
在这本小书中,印老自叹有点孤独,除了法尊、演培、妙钦等有些共同修学之乐,能知道他而同愿同行的,非常难得。所以这本小书出版能够真正知道他的人,还是很少!
我们大家都知道,印老的佛学思想是不赞成俗化、鬼化、神化、梵化、玄学化及过份理想化的,可是现实的各系佛教,多多少少,都富有这些成份的色彩。若从印老对于佛教的文献涉猎之深广,撰着主题之众多,而且是饱读三藏、精通内学,看来是一位标准的学问僧,难道不是光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他又何苦孜孜不倦地终身从事作着研究和撰述的工作呢?答案就是他为了将佛法作各种层面与各个角度的厘清给大家看,透过他的著述,可以让我们知道佛陀释迦世尊所留的遗教,主要是给人间用来离苦得乐的观念及方法。可是他的读者们,几乎都被他渊博的佛学知识及缜密的思辨智慧所吸引,很少能注意到印老弘法的根本目的何在?因此到了1989年8月又出版了一册小书《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告诉大家:他主张的既不是所谓原始佛教倾向自了的小乘法,也不是中国台、贤、禅、净,「说大乘教,修小乘行」的大乘佛教,而是「人间佛教的人菩萨行」,是为「使佛法能成为适应时代,有益人类身心的『人类为本』的佛法」。
这是印老一生努力于法义抉择的宗旨,在这之前他虽曾写过几篇有关人间佛教的文章,许多读者们还是不太了解印老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佛教学者,直到这册小书面世之后,大家才公认他是以提倡人间佛教为己任的一位大师。他说他这思想是受太虚大师的影响,但多少有些不同。近十多年来,我在提倡人间净土,也受印老及太虚大师的影响,但亦多少有些出入。
三、《大乘起信论》的争议
从印老的思想层面而言,的确是比较赞成印度的阿含部,尤其判《杂阿含》的修多罗为「第一义悉檀」的佛法,祇夜是「世界悉檀」,记说是「对治悉檀」及「为人生善悉檀」,而无边甚深的法义,均由此第一义悉檀流出。他把印度的大乘佛教,分做初期、后期以及秘密大乘,他对初期大乘的龙树思想是特别赞叹的,因为是纯朴的缘起性空论,最能与阿含部的法义相衔接。对于玄奘传译的唯识学,颇有微词,真常系的如来藏思想,被他判为后期大乘。初期大乘中多少已富于理想化及梵化的成份,亦不为印老所取,如来藏系的真常唯心的大乘亦有确当的,但其偏重于至圆、至简、至顿,例如中国佛教的台、贤、禅、净,都是有这种性质。究竟那些是确当的后期大乘佛法,那些是适合现代人的佛法?可以参考印老的原著。
印老虽然几乎是倾全部的生命于印度佛教的研探,对中国佛教也不是外行;他虽比较倾心于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但对根本佛教、部派佛教的源流亦极用心,对于印度的后期大乘也极关心。因此他对印度三系的大乘佛教,都有极深度的认识,对于每一系,也各有几部不朽的著作传世。单以真常唯心系的著作及讲录而言,就有《如来藏之研究》、《胜鬘经讲记》、《楞伽经亲闻记》(印海法师记)、《大乘起信论讲记》等,而以《大乘起信论讲记》来肯定中国佛学及印度如来藏系的法义,要比玄奘传译的印度唯识学,更为优越。印老自己未必赞成如来藏系的真常唯心论,却给了《起信论》相当高的评价。
《大乘起信论》在中国译经史上,从隋朝开始就有争议,均正的《四论玄义》说:「寻觅翻经目录中无有(《起信论》)也」。一直到唐朝智升的《开元释教录》,才肯定地说,这是梁朝真谛所译。故到近代日本学者中,有人主张《起信论》是中国人写的,望月信亨博士撰《大乘起信论之研究》,乃成为此一主张的代表。当然也有持相反意见的,迄今尚未见出定论。至1973年,平川彰博士撰成日译的《大乘起信论》的会注本,由大藏出版社发现,他自己对于《起信论》的疑伪问题,未加意见,只是于书末附录了柏木弘雄氏的一篇文章〈起信论的文本及其研究〉,详细介绍了《起信论》的作者、译者,以及包括中韩日三国历代的注释者。尽管有人怀疑《起信论》的作者不是龙树之前的马鸣,译者可能也不是真谛,但是《起信论》确系真常唯心论系的一部重要论著。自隋代的昙延开始,约一千四百年来,有关《起信论》的注释极多,而以净影寺的慧远、新罗的元晓、贤首法藏三人所撰者,历来被并称为《起信论》的三疏,后代凡讲《起信论》者,几乎都会以法藏的《起信论义记》为基础、另二疏为源头的重要参考。而《起信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力,是遍及大乘各宗的,举凡华严、禅、净土、天台、真言各宗,都有甚深的因缘,乃至法相、三论二宗,也有不少直接依用《起信论》的。最晚的一部名著,是明末蕅益智旭的《大乘起信论裂网疏》,是依据实叉难陀的译本,站在天台教学的立场,主张中观与唯识是一体的,以为《起信论》与唯识学的基本思想都是《楞伽经》,因为智旭是性相融和论者,仍是中国佛教的模…
《印顺长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论以《大乘起信论讲记》为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