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以《大乘起信論講記》爲主
作者:釋聖嚴
提要
印順長老一生治學,範圍極廣,首探叁論、唯識,精研阿含、律藏,對《大智度論》的用力尤其紮實,對于阿毘達磨、大乘論書,對中國的天臺、華嚴、禅、淨,也一樣地都有相當深入的認識。由于印老博綜整體的佛教,從教團史及思想史的立場,把大小乘各宗的來龍去脈,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談任何問題,都不是從向來佛教學者的一宗一派的觀點出發,而是說出問題的根源及其發展的過程。
真常唯心系的佛教,雖屬于後期大乘,但它確有阿含佛教的基礎依據,也有南方大衆部分別說系的基礎,也有經量部譬喻師的影響,印老也特別指出,《起信論》受有錫蘭佛教《解脫道論》的影響。更有不少的大乘經論如《楞伽經》、《勝鬘經》、《如來藏經》等作後盾,甚至談到《大乘起信論》的背景資料中,也有古傳唯識《攝大乘論》的內容。他以講說《起信論》的因緣,把真常唯心論的佛法,自成一系的條理出來,點明它旳來龍去脈,不用籠統和會,不必擔心發現了諸系法義的互相出入而會讓人感到懷疑不信。這也正是曆史的方法論,所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及其可信的成果。
關鍵詞:1. 印順 2. 真常唯心論 3.《大乘起信論講記》 4. 人間佛教
一、前言
聖嚴很榮幸,能被這次「印順思想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現代佛教學會」邀請,擔任主題演說,首先在此致謝。
聖嚴蒙受印老治理佛學態度的影響很深,我也非常感恩印老的著作,對我一生學佛的啓發,所以我于國內外,不論在口頭上或在文章中,總是鼓勵有心于佛法的研究者及修行者,多讀印老的著作。我們中國的現代佛教,由于有了印順長老,已從傳統走向現代,已從寺院推展到社會。可惜,我自己並非研究印老思想的專家,我的研究領域,也無法走上像印老那樣廣博深遠的路線,何況當我完成博士學位之後的二十五年以來,經常爲了禅修指導及寺院行政而忙,已少有時間深入教海,所以對于印老的著作,不僅沒有作過全面性的探究,乃至他的幾部代表作,也未能全部細心閱讀。今天要我來談印老的思想,只能算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敬請方家給我教正。
二、印順長老的佛學思想
印老一生治學,範圍極廣,首探叁論、唯識,精研阿含、律藏,對《大智度論》的用力尤其紮實,對于阿毘達磨、大乘論書,對中國的天臺、華嚴、禅、淨,也一樣地都有相當深入的認識。由于印老博綜整體的佛教,從教團史及思想史的立場,把大小乘各宗的來龍去脈,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談任何問題,都不是從向來佛教學者的一宗一派的觀點出發,而是說出問題的根源及其發展的過程。因此,當他探討淨土,就有人以爲他是否定淨土,當他探究唯識,就有人認定他是破壞唯識,當他探究密教,就有人覺得他是討厭密教,當他肯定巴利語系的南傳佛教,就有人誤以他是反對大乘佛教,當大家發現他贊歎阿含及中觀思想的純樸,且在緣起性空的論點是彼此非常接近而系同質之時,就有人以爲他是特別喜歡阿含中觀而小視其它經論。尤其大家知道他曾在叁論的文獻中下過一番工夫,就認定他是叁論宗徒。由于他將印度大乘佛教,分爲中觀、唯識、唯心的叁大系,名爲性空唯名,是指《般若經》及《中觀論》等;虛妄唯識,是泛指《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解深密經》等;真常唯心,是指如來藏系統的經論如《楞伽》、《勝鬘》、《維摩》、《華嚴》、《法華》、《涅槃》等經及《寶性》、《起信》等論。他指出中國佛教除了叁論、唯識,幾乎都屬于第叁期的真常唯心系統,就認爲他貶低了真常思想,也看輕了中國佛教。
對于他的種種誤解,有的形之于文字,有的僅在口頭議論傳言。其實他是無辜的。問題是出在他涉及的論點太多,他的目的,不在于作學究式的爲學問而作學問,他是希望爲兩千數百年來的佛教作一番正本清源的工夫,希望爲後起的學佛之士,不要以誤傳訛,不要籠統漫汗、人雲亦雲地糟蹋了佛的正法,以致于引生諸多的誤解。
因此,印老在1985年3月,出版了一本小書《遊心法海六十年》,以明他六十年間努力弘傳佛陀正法的苦心,以及告訴大家,他一生著述的心路曆程,也可以說,那是一篇印老著述的導論,可讓讀者們知道他的思想重心是什麼?他的目的是什麼?那冊小書出版以後,似乎是非賣品,我也得到印老親筆簽贈的一冊,並且以挾頁方式附有一紙便箋,印了叁行字,內容是這樣的:
修學佛法以來,偶有講說及筆述,文字漸多,遍讀爲難,深虞或摘取片言以致疑誤。爰作《遊心法海六十年》小冊,略敘學法之曆程,及對佛法之基本信解,以求正于方家。謹奉
聖嚴法師 印順合十
在這本小書中,印老自歎有點孤獨,除了法尊、演培、妙欽等有些共同修學之樂,能知道他而同願同行的,非常難得。所以這本小書出版能夠真正知道他的人,還是很少!
我們大家都知道,印老的佛學思想是不贊成俗化、鬼化、神化、梵化、玄學化及過份理想化的,可是現實的各系佛教,多多少少,都富有這些成份的色彩。若從印老對于佛教的文獻涉獵之深廣,撰著主題之衆多,而且是飽讀叁藏、精通內學,看來是一位標准的學問僧,難道不是光爲學問而學問的人嗎?如果不是,那麼他又何苦孜孜不倦地終身從事作著研究和撰述的工作呢?答案就是他爲了將佛法作各種層面與各個角度的厘清給大家看,透過他的著述,可以讓我們知道佛陀釋迦世尊所留的遺教,主要是給人間用來離苦得樂的觀念及方法。可是他的讀者們,幾乎都被他淵博的佛學知識及缜密的思辨智慧所吸引,很少能注意到印老弘法的根本目的何在?因此到了1989年8月又出版了一冊小書《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告訴大家:他主張的既不是所謂原始佛教傾向自了的小乘法,也不是中國臺、賢、禅、淨,「說大乘教,修小乘行」的大乘佛教,而是「人間佛教的人菩薩行」,是爲「使佛法能成爲適應時代,有益人類身心的『人類爲本』的佛法」。
這是印老一生努力于法義抉擇的宗旨,在這之前他雖曾寫過幾篇有關人間佛教的文章,許多讀者們還是不太了解印老究竟是怎樣的一位佛教學者,直到這冊小書面世之後,大家才公認他是以提倡人間佛教爲己任的一位大師。他說他這思想是受太虛大師的影響,但多少有些不同。近十多年來,我在提倡人間淨土,也受印老及太虛大師的影響,但亦多少有些出入。
叁、《大乘起信論》的爭議
從印老的思想層面而言,的確是比較贊成印度的阿含部,尤其判《雜阿含》的修多羅爲「第一義悉檀」的佛法,祇夜是「世界悉檀」,記說是「對治悉檀」及「爲人生善悉檀」,而無邊甚深的法義,均由此第一義悉檀流出。他把印度的大乘佛教,分做初期、後期以及秘密大乘,他對初期大乘的龍樹思想是特別贊歎的,因爲是純樸的緣起性空論,最能與阿含部的法義相銜接。對于玄奘傳譯的唯識學,頗有微詞,真常系的如來藏思想,被他判爲後期大乘。初期大乘中多少已富于理想化及梵化的成份,亦不爲印老所取,如來藏系的真常唯心的大乘亦有確當的,但其偏重于至圓、至簡、至頓,例如中國佛教的臺、賢、禅、淨,都是有這種性質。究竟那些是確當的後期大乘佛法,那些是適合現代人的佛法?可以參考印老的原著。
印老雖然幾乎是傾全部的生命于印度佛教的研探,對中國佛教也不是外行;他雖比較傾心于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但對根本佛教、部派佛教的源流亦極用心,對于印度的後期大乘也極關心。因此他對印度叁系的大乘佛教,都有極深度的認識,對于每一系,也各有幾部不朽的著作傳世。單以真常唯心系的著作及講錄而言,就有《如來藏之研究》、《勝鬘經講記》、《楞伽經親聞記》(印海法師記)、《大乘起信論講記》等,而以《大乘起信論講記》來肯定中國佛學及印度如來藏系的法義,要比玄奘傳譯的印度唯識學,更爲優越。印老自己未必贊成如來藏系的真常唯心論,卻給了《起信論》相當高的評價。
《大乘起信論》在中國譯經史上,從隋朝開始就有爭議,均正的《四論玄義》說:「尋覓翻經目錄中無有(《起信論》)也」。一直到唐朝智升的《開元釋教錄》,才肯定地說,這是梁朝真谛所譯。故到近代日本學者中,有人主張《起信論》是中國人寫的,望月信亨博士撰《大乘起信論之研究》,乃成爲此一主張的代表。當然也有持相反意見的,迄今尚未見出定論。至1973年,平川彰博士撰成日譯的《大乘起信論》的會注本,由大藏出版社發現,他自己對于《起信論》的疑僞問題,未加意見,只是于書末附錄了柏木弘雄氏的一篇文章〈起信論的文本及其研究〉,詳細介紹了《起信論》的作者、譯者,以及包括中韓日叁國曆代的注釋者。盡管有人懷疑《起信論》的作者不是龍樹之前的馬鳴,譯者可能也不是真谛,但是《起信論》確系真常唯心論系的一部重要論著。自隋代的昙延開始,約一千四百年來,有關《起信論》的注釋極多,而以淨影寺的慧遠、新羅的元曉、賢首法藏叁人所撰者,曆來被並稱爲《起信論》的叁疏,後代凡講《起信論》者,幾乎都會以法藏的《起信論義記》爲基礎、另二疏爲源頭的重要參考。而《起信論》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影響力,是遍及大乘各宗的,舉凡華嚴、禅、淨土、天臺、真言各宗,都有甚深的因緣,乃至法相、叁論二宗,也有不少直接依用《起信論》的。最晚的一部名著,是明末蕅益智旭的《大乘起信論裂網疏》,是依據實叉難陀的譯本,站在天臺教學的立場,主張中觀與唯識是一體的,以爲《起信論》與唯識學的基本思想都是《楞伽經》,因爲智旭是性相融和論者,仍是中國佛教的模…
《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以《大乘起信論講記》爲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