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由谁来创造呢?它不由别人创造,那凭啥,它就可以创造别人呢?荒谬呀!
——有人说了,啊,佛陀开示过,万法唯心造,大概,这个“心”就是主宰者吧?
——您说的是哪个“心”呢?
——如果说的是思维心,哎呦,那太棒啦!心想事成啊!俺拥护您做老大!俺需要啥,只要这么一想,它就来了,真好呀!咱这儿可以比得上极乐世界啦!只不过,嘿嘿,这本事,恐怕连您也没把握吧!
——如果您说的是清净心,真如本性,圆满觉性,等等。嘿嘿,据俺所知,那里面恐怕没啥造作吧!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太会去创造出啥东西呀!一创造就有生灭了呀!况且,它一造作,就是染污,就不清净了呀!还叫啥清净心呢!
——在这俩心之外,您找不到别的心了。所以呀,万法唯心,是说万法唯心所感、唯心所现呀!而一切的感应和显现呢,也都离不开因缘,并不是说有个心,可以主宰世界呀!
——那么,万事万物,有没有自己的固有属性呢?
——不可能有呀!因为一切都在变化当中,都是无常啊!
——有人忽然明白了,一拍脑门,哎,对了,无常和空性,就是万事万物的固有属性呀!佛法,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呀!
——放屁!纯粹放狗屁!为啥呢?这“无常”要是固有属性的话,那为啥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面,说佛性具有“常、乐、我、净”四德呢?难道佛陀会打妄语吗!
——如果“空性”是事物固有属性的话,那么,您用拳头,狠狠地捶水泥墙一下子,看看它空不空呢!是不是可以像六祖大师那样,刀可以穿过脖子,刀和脖子都没事儿。您的拳头可以穿过墙壁,手和墙壁都没事儿呢?
——如果说,佛法当中真有什么永恒真理的话,那就简单了,佛陀只要把这个永恒真理教给大家,咱一下子就成佛了,还用得着在这儿轮回吗?
——要知道,这个“空”和“空性”,一旦到了咱凡夫的分别心里面,它就不空了呀!它就变成“有”了呀!要知道,这个佛法,和其中的种种妙理,也不是实有的呀!
——所以说,一切法,也就是万事万物,都没有背后的主宰者,也都没有什么固有属性呀!
——哎,这就叫做“观法无我”,本来就如此啊。这样的观察,可以破除咱们对于事物实有的执着,专业名词,叫做“法执”。
然后呢?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得大自在呀!
关于依“四念处”而住,咱就先品味到这儿。下面,是阿难尊者问佛四事的最后一事。
四、佛在世时,恶性破戒比丘,由佛陀来调服,那么,佛陀涅槃以后,由谁来调服恶性比丘呢?
——对此啊,佛陀的回答是:默摒之。
——啥叫“比丘”,啥叫“恶性比丘”呢?
——“比丘”就是指已经受了全部出家戒律的僧人,女众则称之为“比丘尼”。这个比丘呢,意思是“乞士”,这个词很有意思,哎,大不同于“乞丐”呀!因为呢,“士”的意思很丰富,既可以指知识分子,又可以是未婚男子的通称,还可以是对某些人的美称,总之,是指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比如,当我们在说“各界人士”的时候,往往指的是人群当中的精英分子呀!
因此呢,比丘虽然依靠乞食为生,哎,就是要饭呀!但是呢,却完全不同于乞丐,而是一位有尊严的乞讨者——因为,我们并不是由于好吃懒做,或者是国破家亡才乞讨的,而是呢?遵照佛陀的教导,遵行无为之法,为了自己和大家的解脱而乞讨的呀!
——有人就说了:你、你这个和尚真能忽悠,还、还尊严呢,讨、讨、讨饭能有啥尊严呀!
——哎,您别激动,这就是您哪,少见多怪咯!
各位兄弟姐妹,您到过印度吗?见过印度民众所尊崇的“圣人”们吗?
——嘿嘿,那些,都是些讨饭的修行人呀。
——只不过呢,唉,国情不同啦,这比丘到了咱天朝大国,挨家挨户去讨饭,老百姓们哪,都直翻白眼儿呀!没辙,大德高僧们,看看这条路行不通,就只好走佛陀允许的另一条路了,哎,那就是在寺庙里修行,等待信众们的供养。其实呢?和乞食一个道理呀!都是无为解脱之道啊!
——那么,啥叫“恶性比丘”呢?
——就是指那些,虽然受了全部出家戒律,但是,却毫无廉耻,故意不遵守的人。尤其是指对于根本戒律,比如,男女之间的淫欲行为,也包括同性恋行为。只要故意违反,行为发生,立即就失去了戒体,失去了僧格。还包括那些大量贪污寺院财产的人,无论你是方丈,还是当家,等等,故意偷盗大量的常住钱财物品,就违犯了根本戒律,失去戒体,转变成为恶性比丘。
——各位学佛者,请远离这些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
——有人说,嗨,这事儿啊,哪能让别人知道呢!神不知,鬼不觉呀!
——哎,恶性比丘就是这样想的。明知故犯,藏污纳垢,装作很清净的样子,为啥呢?继续混饭吃呀!
——这些人,佛陀把他们叫做“狮子身上虫”,从根本上破坏佛法的,就是这些无耻的人呀!
——又有人说了,食色性也,这事儿,人他需要啊!你们这佛教也太不人道了吧!
——恰恰相反,佛教非常人道,因为,佛陀不曾强求任何人受戒,或者出家,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的。而且,您出家以后,遇到了心爱的人,想还俗成家,没问题呀!哎,只要履行一个很简单的小仪式,舍去戒律,您就可以丝毫也不破坏戒律,清清白白地,回家过日子去了。
——这样的人是很令人尊敬的,因为,他做啥像啥,光明磊落呀!
——最可恶的是那些“狮子身上虫”,明明不遵守戒律,还要在佛教里面混,无知而可怜呀!他们不知道,抬头三尺有神明,别人不清楚他们的底细,金刚护法神们一清二楚哇!回头,您就等着上刀山火海,下油锅吧!嘿嘿,到时候,哥们儿,叫声小点儿啊,别影响了俺睡觉呀!
实际上,当时,佛陀也叮嘱了阿难尊者,如何代替佛来教化某几位知名的恶性比丘,由于他们还算有些善根,佛陀授记呀,将来,他们还是会获得解脱的。
但是,对于再往以后的,更多的恶性比丘来说,教化将会变得异常困难,徒劳无功呀!因此,佛陀才告诉阿难尊者,对于无法教化的恶性比丘,应当采取两种措施:
一是沉默应对,不和他们争吵;二是果断地将他们“摈”出僧团。
这个“摈”是戒律当中的专用词,也叫做“摈除”,指的是在僧团当中,如果有人故意违犯根本戒律,这个犯戒的过失太大了,按照律文,不允许再进行忏悔,直接失去戒体——也就是比丘的资格,同时,僧团应当开会,大家共同把他驱逐出去——就是开除僧籍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的,是佛陀的慈悲与严格。为啥呢?因为,沉默应对恶性比丘,不和他们争吵,就是一种慈悲啊!同时呢?也不和他们共住,舍弃他们,让他们自谋出路,就是戒律的严格呀!
然而,到了如今的末法时代,持戒的比丘们,固然应当沉默应对恶性比丘,因为这是佛陀的教导啊!但同时呢?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极大变化,无论数量,还是地位,都与往昔截然不同啦!
比如说,假如超然小子到了一座寺院,住了没多久呢,发现啊,里面多数是恶性比丘,而且呢,寺院里的住持也是恶性比丘,执事们呢?基本都是恶性比丘。
——那咱该咋办呢?对,第一是沉默。第二呢?咱把他们都迁单?嗨,估计呀,那俺就该尸骨无存啦!人间蒸发的可能性比较大呀!
——所以呢,识时务者为俊杰,咱哪,就不“摈”人家啦,还是“摈”咱自己个吧!
——拜拜,您哪!
以上是关于“如是我闻”的一些内容,紧接着,阿难尊者继续讲述,亲耳从佛陀那里所听闻的妙法,咱们呢,兄弟姐妹们,一块儿接着品味,其中的趣味和宗旨吧。
《趣品《圆觉经》之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