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这其中明白很多的道理。
反过来说,我们对世间人事物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就是我们对事物认识的角度有问题,就是我们的知见有问题,我们都是从烦恼心出发的,从分别心出发的,因为从分别心出发,所以人不断在取相,取自己认为好的相;因为由烦恼心出发,由贪嗔痴出发,出发点本身是有毒的,所以认识的境界也会成为有毒的,这样的话,对自己,对别人,对众生都会造成一种伤害。
今天说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让大家明白我们学佛法,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学习的方式方法,要认识到我们自己的程度,因为我们是患有很重病的人,如果一下子吃人参,吃很补的药,吃下去后不但病不会好,并且可能对生命还有危害,应该先吃些清淡的、简单的、有利于消化与吸收的饮食,病才能慢慢减轻,身体就会慢慢变好。我们学佛法也是一样,需要脚踏实地,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与下手处,根据自己的程度与条件,认清自己的问题,发心常常亲近良师益友,法才能够越学越深,如果自己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脱离现实,佛法肯定学不进去。
其次,我们认识到了佛法对自己的生命有帮助,是难遇难求,有着非常殊胜的、不共的价值以后,自己要慢慢去累积,长时间去集聚资粮。资粮比较多,条件比较好,程度比较高后,自然而然对经文上面这些文字、理论、内涵才会有较深的体会,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历练与累积,天天只坐在屋子里讨论与讲说,是讨论不出佛法的。如果讨论得出来,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在皇宫里修行呢?那是修不出来的。他为什么半夜跑出皇宫出家,还要托钵乞食,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用现在的话来讲,也就是一个团体,是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体。那个时候,僧团里是不料理饮食的,这样庞大的僧团,每天托钵都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并且那个时候人口本身也是很少,要解决的问题是很多的,不是一点点。就是在那样的一个状态下,佛法能够越学越好,能够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够度很多的人,托钵乞食的时候,僧团就跟千家万户结下了善缘,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人群,不能脱离群众,不能脱离活生生的人,否则就不叫做佛法了。
今天讲到这里,和大家结个善缘,希望大家多发心、多承担。
学诚大和尚2006年7月25日于北京龙泉寺
各位朋友,各位居士:今天下午能够在龙泉寺同大家见面,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有缘。大家从各地来到北京这样一个小庙,十分难得。得到大家要来的消息,寺院里的法师们都很高兴,也作了很认真的准备,下午的活动内容也非常丰富。刚才大家参观了整个寺院的环境,也进行了互相交流,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等一下大家还要把佛像请回家供奉,这一切都是很殊胜的。
大家来到寺院,想必都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都会有一种虔诚的心,恭敬的心。为什么来到寺院里会有这样不同于去其他场所的心理状况呢?因为我们外在的环境不一样,氛围不一样。寺院不同社会上的公共场所,娱乐场所的氛围,寺院里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在修行,有出家的法师,也有居士,虽然在历史上也发生过灭佛的事件,像我们常常听到的三武一宗灭佛等,但是再怎么灭,还是没把佛教灭掉,现在信佛的人反而越来越多。我们所有的名山大川,几乎都有寺庙,都有流通处,流通佛法,也可以请到佛像。目前我们国内也有很多的企业、工厂、艺术家,不断地在制作佛像,并且都很有规模。如三亚的观音,无锡的灵山大佛,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造出来的,真可谓史无前例。
现在,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宗教信仰也很自由,物质生活也比较好了,所以大家开始追求精神领域的提升,需要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宗教信仰,尤其对佛教的信仰是最为稳妥的,最为安全与可靠,也是最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的信仰方式。佛教已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已经同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融成一体。虽然佛教发源于印度,遗憾的是过去很多印度人反而不知道佛教,甚至不知道历史上有释迦牟尼佛。后来他们怎么了解到呢?是根据中国唐朝的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之后写下的《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被翻译成外文以后,他们从外文中再慢慢考证:原来印度历史上面有释迦牟尼佛,有佛教,有佛法,等等。
反而,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漫长岁月中,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层面,各个层次,中国人都知道,有佛、有观音菩萨等等。更多的平民百姓,他们根本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也就是说在我们中国善男信女们的头脑里,佛是没有国界的。实际上,佛确实是没有国界的,他不受时空范围的局限,只要你信仰他,都能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护佑。现在很多西方人,也信仰佛教,欧洲人,美洲人,澳洲人,甚至非洲人,佛教传入世界各国,为不同民族之所接受,这充分体现了佛教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宗教情怀。
我们过去对宗教,对佛教,会有一种片面、负面,甚至错误的看法,认为宗教是一种鸦片。当然,现在的社会舆论已经不这么提了,反而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需要宗教的力量,需要宗教在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呢?也就是宗教对世道人心是有益的,有好处的,要把这种好处,这种作用发挥出来。这样的话从整个大的社会环境来讲,对佛教信仰的接受与传播,将会越来越好。
我们来到寺庙,更多的人对寺庙,对佛菩萨,对出家的法师,是非常陌生的。长期以来我们受到的多是诸如小说《西游记》、电影《少林寺》,以及其他影视的影响,这些影视传播出来更多的是似是而非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演员演出来的,没有根据出家的法师指导,没有经过佛教的认可。大家先入为主,接受了这样的观念以后,本来对佛教、寺庙、出家人就不了解,在接受这些非常负面、片面的观念以后,对佛教的误会也就越来越深,误解也就越来越多,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佛教与社会格格不入,出家人只是敲敲木鱼念念经,很消极,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越来越多。再加上在现在商品经济的时代,佛教寺庙也受到社会各种各样思潮的冲击,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寺庙里也很不容易保持一方净土。因为寺庙本身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和社会、人群,息息相关。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这样一个特殊因缘下,人们要认识佛法的本质,是非常不容易的,能够领会到真正佛法的内涵,要具足很大的善根福报因缘。因为佛法,更多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追求,精神上的境界,超凡脱俗以后的感觉。用佛法的话来讲,就是净化人心,人心完全都是清净的,完全超越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后的空灵的境界,空性的境界。
在印度,有一位居士很有名,叫做维摩诘居士,有念过《维摩诘经》的朋友都知道,他的佛法成就很高,在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比有些出家的法师还要高。在唐朝的时候,也有一位号称是中国维摩诘的居士,他的名字叫庞蕴,这位居士也非常的了不起,他天天参悟佛法,后来觉得自己功夫已经很好了,有一定条件了,于是开始遍访名师。他听说在江西,有一位马祖道一禅师,禅定的功夫很高,对佛法非常有境界,这位庞蕴居士就发心到马祖道一那里去参拜。参拜的时候,这位居士提出一个问题说:“不与万物为侣者,是何人也?”万物,就是万事万物,包括所有的人,自然,社会,也就是说不同世间上面的这些现实的人事物作朋友的人,是什么人,换句话讲,不同于凡人的人,是什么人。马祖道一就回答他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再与汝道。”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一口把西江里面的水全部喝完,再告诉你这个答案。一般人没有那么大的气魄,也没有那么大的心量跟肚量,一口能够把西江里面的水全部喝进去。但是庞蕴居士就在马祖道一的这个答案下,大彻大悟。然后他在马祖道一的道场里面专门修行两年,之后,他就带了他的家眷,在山里面专修。他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扔到江里面不要了,然后到山里修行,最后,成就非常高,有很多他的语录流传于世。
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业,事业有成之后,人生的归宿是什么,人生的追求是什么。维摩诘居士在印度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庞蕴居士在中国,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人,他们最终都选择去修行,这就谈到,对修行的认识问题。修行不仅仅是念经,磕头,念佛,换句话来讲,念经,礼拜,念佛,是修行的一种方式,他的目的是要对治我们的散乱心,分别心,狂妄心,贪婪心,这是很重要的,不在于说我们要念经念佛给佛听,给菩萨听,我们要念给自己听,对治自己的问题。这些经文本来就是佛菩萨讲出来的,他们不需要听我们念,我们念是念给自己听。
我们如何来认识,来对治我们内心当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世间上面的东西比如财富、物质、名位等等一些身外之物,大家喜欢去追逐。用世间的标准来讲,这是一种成就。在过去,如果你是贫下中农,越穷越好,身份也就会比较好,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观念不同了,认为越富越好,越有钱越好,越有钱越能说明这个人有能力,越有钱越体面,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时期,社会有不同判断的标准。但是你所拥有的物质和财富,一方面可以说是你自己努力创造出来的,但另一方面,在我们创造、得到这些财富的过程中,是怎样得到,怎样创造的呢?在得到和创造的过程当中,是不是有损人利己的行为和动机?如果根据佛法的原则来讲,要自利利他,如果自利损他就是不对的。不能让别人造成损失,更不能去害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达到双赢,大家都能够得到利益与好处。实际上我们在经营的整个过程中,更多的时候只是考虑到一方的利益,而不会去考虑到顾客,不会考虑到社会更多的人,不会考虑到国家。这样,如何找到平衡点,在这种不损人不害人的前提下,又能够在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下,去经营事业…
《北京龙泉寺佛法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