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尚06年7月22日于北京龙泉寺
各位同学,下午,我们一起来探讨佛法。
佛法,是整个转凡成圣的过程,它需要漫长的时间,不是说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就能够学好。这需要多少生,多少世,甚至多少劫,才能够学得圆满,究竟成佛。释迦牟尼佛成佛度众生,至今两千五百多年,佛陀在世的时候,为弟子们讲了很多的佛法,其中有声闻众、菩萨众、人与非人等等,度了不计其数的众生,有些是上根利智、大根大器的大菩萨,也有根基比较低劣的,程度比较差的,都能够得到度化。我们常常看到的这些大乘的经典——《法华经》、《楞严经》、《涅槃经》、《华严经》、《般若经》等等,都是佛对这些上根利智的大菩萨讲的法。只有这些大菩萨的水平,才能够接受这样高深的佛法,我们今天看到这些大乘的经典,就很不好理解,是因为我们的根基条件还不够。
就大家所学习的《广论》来讲,是当时宗大师为当时的修行人而著作的,当时那些弟子本身的条件也是很高的,主要是针对出家众作修行上的指导与引导,而不是随随意意去造作的。那个时候,藏传的佛教是金刚乘,从莲花生大师,一直到宗大师那个时候,在西藏都是金刚乘。宗大师造的这样一部论,这部论本身是通显密的,根据这部论修可以成佛,再往下,如果修密乘的话,可以根据《密宗道次第广论》来修。也就是说,当时他能够在一个非常注重金刚乘的佛法环境中,造出一部这样的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是一部显教的论典,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对于我们汉地的佛法修学者来讲,我们今天来学这样一部论,就非常的方便。也就是说,当时他弘扬这部论,就尤如我们现在汉地的有些人学金刚乘一样,要面临很大的困难,因为大家搞不清楚,显教和密教有什么区别,到底什么是显教
什么是密教
分不清楚。
当时的藏地,大家至少对密教方面还是很了解的,现在这个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随着社会的变化,不管哪个宗派,它要保持本源清净、传承清净,又能用功修行修得上路,为整个社会民众所接受,就更加困难,更加不容易。在这样一个非常浮躁的社会里,人们就更加难以体会,去了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佛法。至于大家所听的磁带,当时也是对一些特定根基的人讲,对一些比较有学有修的出家法师来讲的。我们现在借助这个磁带再来学习这部论典,本身又有一段的距离,又随着这二十年来的整个环境的剧烈变化,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自己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众生的问题更多、更苦。
我们如何来认识到自己的条件、基础、程度?我们看到经典当中,佛对菩萨乘、声闻乘的弟子们讲的法,看似很简单,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六度、三皈依、业果等等,当时的弟子们很容易听一下就心领神会,法能入心,能够根据法去修行,纳法成业,我们现在听了为什么不行呢?就是因为佛法的浓度对我们来说太高了,消化不了,这就需要不断去稀释。比如《广论》看起来,有很多文字上面的问题都搞不清楚,要完全把文字看懂,并把其中的理论架构搞清楚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文字看得懂,理论搞得清楚后,怎么同自己的生命、身心、日常生活、身语意三业结合起来,来指导我们整个身心修学,就更加不容易了。这就是说要用佛法来指导我们身心修学,指导我们生命的努力方向,首先对自己要有最基本最正确地认识。我记得我们上次挖水库,也在这里做过一次讲座,提到我们到庙里面来,是针对自己的毛病来找药。
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佛法里面讲十法界,六凡四圣,六道轮回,人是六道中的一道——人道,人是什么呢?我们出门看到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青年人、病人、死人等等,其实那个是根据人身来判断的,是根据人的身体来判断的。比如一个人活了七十年、八十年,你可以看到人体的衰老,就是一个老人;看到一个五岁六岁的人,皮肤细嫩,正在长身体,就是一个小孩,这些都是根据身体来判断的。也就是说,你真正看到的只是一个人的身体,我们很容易把人的身体当成“人”,把自己的身体当成“我”,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认识上面的错误、执著。
佛法里面对“人”是怎么定义的呢?梵语“补特伽罗”,翻译成普通话,叫做“人”,也译为“数取趣”。“数”就是常常,“取”就是执著烦恼,“趣”就是六趣,因为我们有烦恼的缘故,所以常常在六道当中轮回,这就是佛法对人所作的定义。也就是说,人本身具有烦恼,从而造作种种的业,必定会在生死当中轮回,这是人的特点。我们不想在六道里面轮回,就要解决烦恼与业的问题,解决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有,不然的话,我们肯定出不了这种轮回的规律。
我们如何来面对认识人生这样一个问题,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如何来面对自己,认识自己。佛经里面讲,“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尘。”人身原本就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非常容易失去的。《梵网经》讲“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就是说我们要得到这个人的身体,成为一个人,这种机会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失去人身,又是很容易的,六十年、七十年,我们的人身就失去了,如果不断恶修善,不修行,不用功的话,一生一世造作了很多罪业,就不知道会去哪里了?
得到人身很不容易,更何况我们得到的是暇满人身,能够听闻佛法,亲近三宝,并且能够通过我们的身体,修行用功,承载佛法,是更加的稀有难得,更加的可贵。所以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觉得我的时间还很多,就会觉得我活得很苦很累,感觉不到活在人世有什么意思,就容易自暴自弃,白白把大好的时间大把大把浪费掉。
我们学佛法的人和不学的人,是截然不同的。我常常和社会上面各界的人打交道、交朋友,有时候,对于有些人也不是很喜欢和他们讲话,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根据佛法的概念来看,有时候,他们讲的话确实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为了要接引众生,广结人缘,也很愿意听他们讲,因为他们无非都是在现实生活层面的种种名利地位、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上分别计较,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思考、讲说,始终出不了这样的范围。佛法不是这么一回事,佛法的根本立场和原则同这个标准不一样,佛法是要净化我们内心的烦恼,不是去追逐外在物质的拥有量,也就是说,我们人一生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社会上面有些人,有一定的地位、财富,衣食住行样样不缺,但是内心当中的痛苦烦恼,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增加,内心的痛苦,比一般的贫民百姓还要多很多倍。这就是眼前现实的问题,大家对物质世界不断贪求,而大自然的供应量也是有限的,这样就会造成种种不和谐的状况,久而久之社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了。
人如何利用暇满人身来修行,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关键之所在。我们得不到人身,就不容易听到佛法,比如在天上,就很难听到佛法,在地狱、饿鬼、畜生道中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我们得到了人身,具足了暇满,所以我们能够听到佛法,并且会觉得佛法讲得很有意义,对自己的生命很有启发,这样才能够慢慢去思考人还有些什么问题。不学佛法的人除了生病,需要找医生以外,不会认为自己很有问题,常常还会认为,人发脾气是很正常的,去骂人也是很正常的,人的傲慢也是正常的——所有的烦恼都认为是正常的,这是不学佛法的人的一种常态,他认为只要是人就会具有这些情绪。我们学佛法的人就不同,比如我们龙泉寺的僧俗弟子,自始至终都能和合共处,相互之间,即便有些问题,大家都会去思考与反省。如果在世间上面,那是不可能的,大家住在一个屋子里,很多个人的习惯不同,有些好动,有些好静,有的喜欢看书,有的喜欢打坐,有的喜欢听闻等等,习性差别很大,但是能够利用佛法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来认识自己的问题,情况就不一样了,就有受用,就有收获。
我们学佛法,主要是要解决自己生命当中最重要的问题,或者说我们生命中,最深层次的问题,就是烦恼的问题,业的问题,苦的问题。佛法需要靠文字去记载,需要靠语言去表达。现在有CD、VCD、录音录像,也能够保存,但这些语言文字,声音图像,仅仅是载道的工具,跟我们人的身体是一样的,我们人的身体也是载道的工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中的内涵,才是真正的佛法。大家知道这个法的定义是什么?“轨持”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每个法,让众生看了以后,就知道它是什么。但是这个标准,有两个层面的,在第一层面上,比如我们常常讲“地、水、火、风”四大,它是以“坚、湿、暖、动”为其特性。比如,我们看到一杯水,就知道水能够解渴,火能够取暖,火是热的,等等,即刻会产生这样一个理解。也就是万事万物能够保持自己的特性,让人家一看就知道它是什么等等。但这还是在眼前的,一般的意义、相对的意义上这么理解,在绝对意义、究竟意义上来讲,就不是这样理解了,这就谈到第二个层面。这怎么说呢?比如我们看到一杯水,可以看到它是解渴的水,恶鬼看到它可能就变成一团火,鱼看到,就会觉得它是自己的依怙,是自己的宫殿;对一个书画家来讲,他可以用水来研墨,用来画画;农民用水就可以浇菜;科学家用水可以做试验;化学家就会去分析水是什么结构。也就是说不同的众生,因为各自业感缘起不一样,它们对同一个境界的了解也是不一样的。根据自己的需要,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千差万别的,角度也是很多的,本身也没有一个很固定的角度,这就是佛法当中最高最究竟的道理——空性的道理。但是从我们的角度去认识的话,我们只认为,水脏了,就可以倒掉了,就没有用了,但是农民就认为有用,因为它可以用来浇菜,也可以变成肥料,有它的用途。我们也可以去思考,水为什么变得这么肮脏,我们能够找出很多的原因,…
《北京龙泉寺佛法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