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北京龙泉寺佛法开示▪P3

  ..续本文上一页,就显得非常重要。

  经营事业其实就是经营自己的人生。看一个人的成就不仅仅是从他对物质的拥有量来判断,不少人钱赚很多的时候就会出问题,然后破产,这个原因就是人的贪欲在作怪。也就是说,如果拼命的用种种方式方法去掠夺财富,就说明人的贪欲在扩大,贪婪的欲望在起作用。我们得不到的时候,就会采取种种手段,谋略,加害于人,用佛法的观点来看,就是嗔心;如果看到别人得到财富,看到别人在进步,在被提拔,有好的职务等等,我们自己内心就会难过,不好受,根据佛法的观点来看,就是嫉妒心在起作用;自己比较有能力,工作比较好,家庭比较好,就会觉得别人很差,别人不如我们,别人怎么会那样差劲,诸如此类,根据佛法的观念来看,就是一种慢心;在现实生活当中,常常不知道自己何作何为,何去何从,怎样同别人打交道,与人相处,与人为善,不知如何下手,这根据佛法的观念来说,就是无明,愚痴。所有这些都需要靠佛法的智慧来净化。刚才我所谈到的这几种内心的问题,用佛法的话来讲,就是烦恼,这些烦恼如果得到净化以后,通过我们个人的努力,我们能够得到多少,就是自己的成绩,自己的因果了,如果得不到,内心也不要嗔恨于人,内心也不要不好过;自己比别人好,也不要去轻视别人;别人比我好,也不要觉得不如人,不好受,这样的话,我们就有了平等心、无分别心,我们内心就能够找到自我平衡的办法,就不容易受到外境、别人、物质环境的负面影响。不然,我们的心时时刻刻都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左右,不知不觉,自己就找不到感觉,自我的意识慢慢就没有了,自己更不知道要怎么做怎么走,就会迷茫,困惑。这是当代很多人所遇到的问题,他们总是感觉到迷茫,迷惑,彷徨,无助,困惑,无奈,等等的状态,久而久之,人就成了一个亚健康的人。这样,对自己的生活就越来越缺乏认识和方向性,没有能力去认识自己的问题,没有能力去反省自己的问题,更谈不上如何来改进自己的问题。

  现在社会因为科技、商业、物质的主导作用,人内心的力量,心灵的力量越来越脆弱,变得没有这种能力去回应问题。因为如果你想在社会上面有所成就,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自己就要拼命地努力工作。久而久之在这样的大环境里,人就会活得越来越累。你拼命的工作,虽然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内心当中的幸福和快乐,反而离自己越来越遥远。天天工作,就没有时间和自己的亲人家人在一起,没有心思来享受天伦之乐,来享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就是说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自己没有心思去享受它,更不要说我们内在心思上的功夫。因为我们所有的心都用在物质层面去了,不知不觉,我们的心就成了物的奴隶,也就是物主导了我们的心,而不是以自己的心来主导物。过去我们说的唯物、唯心,就是这样的概念,当然佛教不是唯心主义,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认为的唯心主义,佛教谈的是缘起论,心和物是平等的,最终都能够用空性来解释。

  如果心变成物的奴隶,是很痛苦很悲哀的事,怎么办呢?不是说我们不去创造,不去努力,不去追求,而是说我们在努力、创造、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如何来面对与解决,内心的创伤如何来弥补,内心的困惑如何得到破除,从而能够对自己的人生非常有信心,对自己的前途越来越有希望。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活在世间,对世间是一个有作用的人,是一个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人,是一个对别人有帮助的人。更进一步来讲,与自己所接触到的人,比如你的家人,和自己同一单位的人,同一部门的人,同一企业的人相处,你如果是主管的话,应该要有恩于大家,有利于大家,有助于大家,这样下面的员工,跟我们相处的人,才会觉得,我们的主管,我们的上司,我们的负责人,对我们有恩、有利、有帮助,自然而然大家都会拥护,感恩戴德、听话服从。如果反过来的话,带头人自己也会很痛苦,觉得手下这些人不可靠,不值得我信任;下面人也一样会觉得,上面领头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顾大众利益的,久而久之也会背叛。这样,我们整个人生的方向就没有了,我们整个的环境就不和谐了,问题就会百出,要做的事就干不成。所以,我们在一个单位里面,只要有人的地方,肯定会有问题,会有矛盾,会有烦恼。我们要净化自己内心的烦恼,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以及要同我们相处的人,自己周围的人,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人,跟我们利益相关的人改善关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去对待。这样慢慢把这个问题作好了,这个问题得到淡化了,其他的工作自然而然就会越来越好,事业也会越来越有成。

  今天讲这些,同大家结缘,希望大家以后常常来龙泉寺做客。感谢大家。

  

  

  学诚大和尚2006年7月29日于北京龙泉寺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今天下午,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佛法。

  上个礼拜我们谈到了什么是佛法,如何来学佛法。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个正确的生活态度,获得生命上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时能够逐步逆生死流,走上解脱道,菩提道。

  我们如何来改进自己的生活?比如诸位来到寺庙里,会觉得寺庙不同于自己的世俗家庭,寺庙生活,也不同于家庭生活、世俗的生活。这些不同表现在哪里呢?首先,是戒律,戒律是规范所有出家、在家佛教徒生活的具体要求。寺庙里除了戒律以外,还有很多清规、制度等等,这些都是保证佛教徒在寺庙中能够如法修行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有超越于世俗的生活,就要在戒律守持上面得到验证。出家的法师要持很多戒律,在家居士来寺庙里,也要遵守居士戒律和寺院规矩。戒律和规矩生活化了,不知不觉就会变成每一个人身语意自觉的行为准则。

  为什么我们能够如理如法守持戒律,能够按照寺庙里的规定行事,原因就是出家法师,以及在家居士们,有一个优越于世俗的生活态度,它超越于对世俗生活的认识。我们要去思考:如何来认识自己的生活,怎样的生活才是对自己最丰富、最有价值的生活?我们学佛法,首先要拥有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有了这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我们的生活才能发生改变。当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发生变化之后,我们的生命价值自然而然就会不断的增大,生命的品位就会不断得到提升,我们心灵也能够不断得到净化。

  在世俗社会里,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很无奈的,生活的目标也是不清楚的,不知道怎样才是一种正确的生活。通常人们会认为,衣食住行具足了,生活就会好起来。但实际上,衣食住行仅仅是生活的条件而已。在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我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我要有一份好的工作,我要有一部好的车子,我要有一座好的房子等等。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跟“我”是相联系的。别人有的东西,我想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我也想拥有,并且自己有的,想要比别人更多、更好、更新。这就说明,我们的内心是不断往外贪求的,向物质层面不断掠取,不知不觉就会往人的生活条件上去用心、去着手。

  佛法不是这样看问题的。在佛法的概念里,一个人物质条件越丰富,不等于他幸福快乐就越多。一个人的幸福快乐,不能说和物质条件没有任何的关系,但不是根据物质多寡来判断的,更多的是从一个人对物质条件和生活状态的态度来判断。这种生活态度不仅仅是在寺庙里面才有所体现,在社会上,在家里,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也是如此。我们对生活是一种什么态度,这种认识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自己的知见。

  不少人在社会上有很多痛苦,痛苦的表现是方方面面,非常多的。但是痛苦的根源是同一个,即无知、无明。不是说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能力就是无明,无明是因为对事物、万法不能正确认识,对于染净的因果——杂染的因果,清净的因果,看不清楚而迷惑。染污的因果就是六道轮回;清净的因果,就是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声闻、缘觉、菩萨、佛等等。也就是说无明一分分去除,智慧一分分增长,就能够慢慢认清楚,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结果;自己现在所受用的痛苦与快乐,是过去的行为造成今天这样的结果。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来认清痛苦的根源和究竟快乐的根源,这就在于智慧跟无明的特点上、本性上。

  那么,什么叫做智慧呢?我们常常讲:“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听闻正法是闻慧,如理作意是思慧,法随法行是修慧,这便是闻思修的三种慧。也就是说,我们的智慧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许每个人都会说,自己很无明,经常发脾气、想不开、想不清楚等等,我们比较容易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如何来认识智慧?对大家来说就是一个比较难的题目了。千经万论,无非是引导我们开智慧、得大智慧,得大智慧才能够破无明。反过来说,破无明的结果,就是得到智慧。无明和智慧就是明和暗的关系。一间屋子里一片漆黑,就好比无明的状态,灯光一亮,无明自然就没有了,就好比智慧现前了;灯一闭,黑暗无明又出来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本心一直充满智慧,充满光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汉传佛教里有一位禅师:六祖慧能禅师。他没有文化——至少说他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是慧能大师所讲出来的法语开示却能够被称为经,叫做《六祖坛经》。这说明什么呢?我们古来祖师大德,比慧能大师有文化,通教理的,不知道有多少,可以说是数不清的,但是为什么慧能大师的开示能够被当成经呢?

  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开悟,他做的那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传诵古今。最后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开悟认可,大师便把自己的衣钵传给慧能大师。慧能大师得了衣钵之后,连夜离开了寺院,当时寺里很多人得…

《北京龙泉寺佛法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