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顯得非常重要。
經營事業其實就是經營自己的人生。看一個人的成就不僅僅是從他對物質的擁有量來判斷,不少人錢賺很多的時候就會出問題,然後破産,這個原因就是人的貪欲在作怪。也就是說,如果拼命的用種種方式方法去掠奪財富,就說明人的貪欲在擴大,貪婪的欲望在起作用。我們得不到的時候,就會采取種種手段,謀略,加害于人,用佛法的觀點來看,就是嗔心;如果看到別人得到財富,看到別人在進步,在被提拔,有好的職務等等,我們自己內心就會難過,不好受,根據佛法的觀點來看,就是嫉妒心在起作用;自己比較有能力,工作比較好,家庭比較好,就會覺得別人很差,別人不如我們,別人怎麼會那樣差勁,諸如此類,根據佛法的觀念來看,就是一種慢心;在現實生活當中,常常不知道自己何作何爲,何去何從,怎樣同別人打交道,與人相處,與人爲善,不知如何下手,這根據佛法的觀念來說,就是無明,愚癡。所有這些都需要靠佛法的智慧來淨化。剛才我所談到的這幾種內心的問題,用佛法的話來講,就是煩惱,這些煩惱如果得到淨化以後,通過我們個人的努力,我們能夠得到多少,就是自己的成績,自己的因果了,如果得不到,內心也不要嗔恨于人,內心也不要不好過;自己比別人好,也不要去輕視別人;別人比我好,也不要覺得不如人,不好受,這樣的話,我們就有了平等心、無分別心,我們內心就能夠找到自我平衡的辦法,就不容易受到外境、別人、物質環境的負面影響。不然,我們的心時時刻刻都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左右,不知不覺,自己就找不到感覺,自我的意識慢慢就沒有了,自己更不知道要怎麼做怎麼走,就會迷茫,困惑。這是當代很多人所遇到的問題,他們總是感覺到迷茫,迷惑,彷徨,無助,困惑,無奈,等等的狀態,久而久之,人就成了一個亞健康的人。這樣,對自己的生活就越來越缺乏認識和方向性,沒有能力去認識自己的問題,沒有能力去反省自己的問題,更談不上如何來改進自己的問題。
現在社會因爲科技、商業、物質的主導作用,人內心的力量,心靈的力量越來越脆弱,變得沒有這種能力去回應問題。因爲如果你想在社會上面有所成就,能夠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自己就要拼命地努力工作。久而久之在這樣的大環境裏,人就會活得越來越累。你拼命的工作,雖然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內心當中的幸福和快樂,反而離自己越來越遙遠。天天工作,就沒有時間和自己的親人家人在一起,沒有心思來享受天倫之樂,來享受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也就是說自己所創造出來的物質,自己沒有心思去享受它,更不要說我們內在心思上的功夫。因爲我們所有的心都用在物質層面去了,不知不覺,我們的心就成了物的奴隸,也就是物主導了我們的心,而不是以自己的心來主導物。過去我們說的唯物、唯心,就是這樣的概念,當然佛教不是唯心主義,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所認爲的唯心主義,佛教談的是緣起論,心和物是平等的,最終都能夠用空性來解釋。
如果心變成物的奴隸,是很痛苦很悲哀的事,怎麼辦呢?不是說我們不去創造,不去努力,不去追求,而是說我們在努力、創造、追求的過程中,我們所遇到的問題,如何來面對與解決,內心的創傷如何來彌補,內心的困惑如何得到破除,從而能夠對自己的人生非常有信心,對自己的前途越來越有希望。
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活在世間,對世間是一個有作用的人,是一個能給別人帶來幸福和快樂的人,是一個對別人有幫助的人。更進一步來講,與自己所接觸到的人,比如你的家人,和自己同一單位的人,同一部門的人,同一企業的人相處,你如果是主管的話,應該要有恩于大家,有利于大家,有助于大家,這樣下面的員工,跟我們相處的人,才會覺得,我們的主管,我們的上司,我們的負責人,對我們有恩、有利、有幫助,自然而然大家都會擁護,感恩戴德、聽話服從。如果反過來的話,帶頭人自己也會很痛苦,覺得手下這些人不可靠,不值得我信任;下面人也一樣會覺得,上面領頭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顧大衆利益的,久而久之也會背叛。這樣,我們整個人生的方向就沒有了,我們整個的環境就不和諧了,問題就會百出,要做的事就幹不成。所以,我們在一個單位裏面,只要有人的地方,肯定會有問題,會有矛盾,會有煩惱。我們要淨化自己內心的煩惱,解決自己內心的問題,以及要同我們相處的人,自己周圍的人,跟我們息息相關的人,跟我們利益相關的人改善關系,作爲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去對待。這樣慢慢把這個問題作好了,這個問題得到淡化了,其他的工作自然而然就會越來越好,事業也會越來越有成。
今天講這些,同大家結緣,希望大家以後常常來龍泉寺做客。感謝大家。
學誠大和尚2006年7月29日于北京龍泉寺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今天下午,我們再來探討一下佛法。
上個禮拜我們談到了什麼是佛法,如何來學佛法。我們學佛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一個正確的生活態度,獲得生命上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同時能夠逐步逆生死流,走上解脫道,菩提道。
我們如何來改進自己的生活?比如諸位來到寺廟裏,會覺得寺廟不同于自己的世俗家庭,寺廟生活,也不同于家庭生活、世俗的生活。這些不同表現在哪裏呢?首先,是戒律,戒律是規範所有出家、在家佛教徒生活的具體要求。寺廟裏除了戒律以外,還有很多清規、製度等等,這些都是保證佛教徒在寺廟中能夠如法修行的重要體現。我們要有超越于世俗的生活,就要在戒律守持上面得到驗證。出家的法師要持很多戒律,在家居士來寺廟裏,也要遵守居士戒律和寺院規矩。戒律和規矩生活化了,不知不覺就會變成每一個人身語意自覺的行爲准則。
爲什麼我們能夠如理如法守持戒律,能夠按照寺廟裏的規定行事,原因就是出家法師,以及在家居士們,有一個優越于世俗的生活態度,它超越于對世俗生活的認識。我們要去思考:如何來認識自己的生活,怎樣的生活才是對自己最豐富、最有價值的生活?我們學佛法,首先要擁有一種正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有了這種正確的生活態度和方式,我們的生活才能發生改變。當生活上的點點滴滴發生變化之後,我們的生命價值自然而然就會不斷的增大,生命的品位就會不斷得到提升,我們心靈也能夠不斷得到淨化。
在世俗社會裏,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很無奈的,生活的目標也是不清楚的,不知道怎樣才是一種正確的生活。通常人們會認爲,衣食住行具足了,生活就會好起來。但實際上,衣食住行僅僅是生活的條件而已。在社會上,每個人都希望,我要有一個好的身體,我要有一份好的工作,我要有一部好的車子,我要有一座好的房子等等。也就是說,所有的一切,跟“我”是相聯系的。別人有的東西,我想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我也想擁有,並且自己有的,想要比別人更多、更好、更新。這就說明,我們的內心是不斷往外貪求的,向物質層面不斷掠取,不知不覺就會往人的生活條件上去用心、去著手。
佛法不是這樣看問題的。在佛法的概念裏,一個人物質條件越豐富,不等于他幸福快樂就越多。一個人的幸福快樂,不能說和物質條件沒有任何的關系,但不是根據物質多寡來判斷的,更多的是從一個人對物質條件和生活狀態的態度來判斷。這種生活態度不僅僅是在寺廟裏面才有所體現,在社會上,在家裏,在自己工作崗位上,也是如此。我們對生活是一種什麼態度,這種認識用佛教的語言來講,就是自己的知見。
不少人在社會上有很多痛苦,痛苦的表現是方方面面,非常多的。但是痛苦的根源是同一個,即無知、無明。不是說沒有知識、沒有文化、沒有能力就是無明,無明是因爲對事物、萬法不能正確認識,對于染淨的因果——雜染的因果,清淨的因果,看不清楚而迷惑。染汙的因果就是六道輪回;清淨的因果,就是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萬行,聲聞、緣覺、菩薩、佛等等。也就是說無明一分分去除,智慧一分分增長,就能夠慢慢認清楚,什麼樣的行爲,會導致什麼結果;自己現在所受用的痛苦與快樂,是過去的行爲造成今天這樣的結果。我們學佛法的目的,就是來認清痛苦的根源和究竟快樂的根源,這就在于智慧跟無明的特點上、本性上。
那麼,什麼叫做智慧呢?我們常常講:“從聞思修,入叁摩地”,“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聽聞正法是聞慧,如理作意是思慧,法隨法行是修慧,這便是聞思修的叁種慧。也就是說,我們的智慧是怎麼來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許每個人都會說,自己很無明,經常發脾氣、想不開、想不清楚等等,我們比較容易認識到這方面的問題,但是如何來認識智慧?對大家來說就是一個比較難的題目了。千經萬論,無非是引導我們開智慧、得大智慧,得大智慧才能夠破無明。反過來說,破無明的結果,就是得到智慧。無明和智慧就是明和暗的關系。一間屋子裏一片漆黑,就好比無明的狀態,燈光一亮,無明自然就沒有了,就好比智慧現前了;燈一閉,黑暗無明又出來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如何讓自己的本心一直充滿智慧,充滿光明。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在漢傳佛教裏有一位禅師:六祖慧能禅師。他沒有文化——至少說他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是慧能大師所講出來的法語開示卻能夠被稱爲經,叫做《六祖壇經》。這說明什麼呢?我們古來祖師大德,比慧能大師有文化,通教理的,不知道有多少,可以說是數不清的,但是爲什麼慧能大師的開示能夠被當成經呢?
慧能大師在五祖弘忍大師門下開悟,他做的那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傳誦古今。最後得到五祖弘忍大師的開悟認可,大師便把自己的衣缽傳給慧能大師。慧能大師得了衣缽之後,連夜離開了寺院,當時寺裏很多人得…
《北京龍泉寺佛法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