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慧能大師之後,都去追趕。其中有一個慧明法師,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將軍,體質很好,因此跑得最快,最後追到了慧能大師。慧能大師見他遠遠追來,心裏想:他是來搶衣缽的,和他爭執沒有意義,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我,只是一種證據,是表法用的,表示我得到了法,所以他要這個衣缽的話,就送給他。于是他就把衣缽放在石頭上,自己躲到樹林裏去。慧明法師去拿衣缽的時候,卻發現他搬不動放在石頭上的衣缽,當下悔悟,感慨地說:“我是爲法而來,不是爲衣缽而來。”六祖大師在樹林裏聽了慧明法師這麼講,就走出樹林,對他說:“你既然是爲法而來,我現在就爲你說法。”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于是,慧明法師就在慧能大師言下大悟,也就是在問,我們的心,不起善念惡念的時候,哪一個才是本來面目?過去禅宗裏常常有參“念佛是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拖那個屍體的是誰
”等等,這些都是要讓人去認清我到底是誰?禅宗常常在這方面去追究,引發門人去思考,我是誰,誰是我。
爲什麼要追究,我是誰,誰是我呢?這跟智慧有很大的關系。因爲我們通常所認爲的我是誰?都是分別心在起作用。有分別心本身就是一種煩惱,無明的狀態。實際上應當是無我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的,“我”只是五蘊和合的一個假名安立,你是某某,他是某某,都是一種假名安立。這個“我”可以安立在每個人的頭上,只是一種名言而已。反過來說,我們常常把名言上的我當成實際狀態的我,五蘊和合的我本來就是身心兩個部分。我們身體在變化,思想情緒也是在變化的,昨天、今天、明天的思想認識都不一樣,昨天、今天、明天的身體也在不斷地變化,這就是無常的特點,無我的特點,可是我們不容易用無常無我的概念來認識自己,來認識自己的問題。佛法裏面講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無常無我在一切事物上都是能夠得到說明的。
我們人的問題,煩惱、毛病、習氣,是多生多劫長期以來累積下的。假如你今年二十歲,那麼二十年前就是前世;假如你現在五十歲,那麼可能叁十、四十年以後就是後世。所以這種前世和後世,實際上也是很快的,不過幾十年前後而已。自己的生命,無始以來都是在這樣一種輪回、流轉、累積中不斷等流下去,很多好的或不好的習慣,都一直在不斷加深。我們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把不好的等流改變過來,不好的習慣改變過來。但是自己在家裏看經典、用功,不容易把自己無始以來的不好等流改過來。怎麼辦呢,這就需要在清淨道場,叁寶地,才有很大的加持力量,來扭轉自己的壞習慣、壞等流、壞思想。這就關系到聞思修的問題。
《廣論》裏講:“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爲修。”聞思修在《廣論》的修習軌理裏有很明確的界定,是靠他力,是從善知識處,聽聞佛法,並且産生定解之後,再根據經論來證成。這一點非常的重要。
現在常常産生的問題就是我們喜歡自己根據經論去看待和判斷善知識說出來的道理,如法不如法,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爲什麼說我們的智慧從聽聞來,聽聞從善知識來,原因就是我們自己對于無始以來的業煩惱等流,很難認清,如何以佛法來對治這些問題也不曉得。反過來說,我們是在以一種無明、煩惱的狀態,去看待、認識佛法,去讀佛經。剛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時間長了,我執法執也加強了,並且越來越堅固。因爲他認爲自己內心裏面有了佛法,已經得到佛法了,不斷增強我執和法執。這樣就和佛法的本意相違背,“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們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不斷放下一切執著。
學習佛法到最後就是對緣起、空性的證悟。空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對一件事物的看法,可以從許許多多的角度而不是一個角度去認識。比如我們在一所寺院拍照片,拍攝的角度是非常多的,正面,側面,左面,右面,還可以從下往上拍,從上往下拍等等。也就是說,從許許多多的角度,都可以來認識一件事物。反過來講,我們看問題常常是以一個角度來認識,這就把這個問題看死了,認識不清楚。對外在的事物認識不清楚,內心産生更多的障礙,根源就是我們內心有迷惑,有障礙,不能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如果能夠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內心當中很多的迷惑、問題,多換幾個角度去思考,自然就會被解決掉。但問題就在于,我們迷惑煩惱,有問題,內心發生困難的時候常常提不起佛法。因爲我們無明煩惱現起的時候,佛法就被蓋覆了,也就是說我這個房間裏面已經都是黑暗了,並且當自己清醒過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因爲自己在無明狀態下已經造了很多的業。並且這種業還一直在等流,相續,這樣自己所具足的佛法力量、智慧力量就會越來越弱。
我們親近善知識的目的是因爲善知識比較容易看到我們的問題,我們靠外在的力量,由他力故,慢慢就容易産生定解。如果不是靠善知識這種外在他力的作用之下,我們可能學了幾十年都很難對佛法裏的法義産生真正的定解。沒有産生定解,如何産生智慧?信、解、行、證,沒有真正的定解,就沒辦法去實行,修行就修不了,就不會照自己理解的與所産生的定解去實踐。因爲我們內心一直有懷疑,也就是說自己對佛法的義理沒有真正産生信心,法的行相沒有真正現起。所以說“由聞知諸法”,我們對法慢慢産生定解,然後再根據這些經教,對自己的這些定解,慢慢展開,這樣的話,思惟也好,觀察也好,遠離惡法也好,就比較容易用功了。不然的話,我們隨便拿一本經,隨便看一個法類,自己去用功,就猶如我們到一個藥店,隨便把藥拿起來吃,可能一下子不會出大問題,但是也並不一定會有什麼好處。更何況我們長期以來,多生多劫輪回于生死當中,無明所使,豈可隨便吃藥。
不要說我們,聲聞道也好,菩薩道也好,也都要從佛聽聞正法,再去實踐;發菩提心,也要去學,學習如何發心,學習如何行菩薩道;六度萬行,更需要一步一步去努力。所以說學本身就是一步一步去模仿,去實踐。正所謂“一切聖言現爲教授”,如果不能現爲教授,那麼讀任何經論都是一樣難以産生大的功德,因爲其中的法不能成爲自己真正的教授。經論裏面所講的教授,就是你要真正照著去做的,如果沒有定解的話,是難以照著做的。反過來說,自己沒有照著去做,就是沒有定解,所以就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大家都是比較有基礎,有信心的,各方面條件也很不錯,下午我們談這些,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學誠大和尚2006年8月5日于北京龍泉寺
我們修學佛法,主要是要培養我們的信仰,培養對佛法僧叁寶的信心。何爲叁寶?佛是圓滿證悟宇宙真谛,並要救拔一切衆生的人,法就是佛陀所講的道理,僧是根據佛陀所講的法而成立的僧團。當然,在現代社會中,可能有些出家人行持不如法,但是,佛法僧的本意是清淨的。
我們如何來培養自己的信仰?最關鍵的是首先要把自己原來對世間、對人生、對世界、對佛法、對佛教的認知全部放掉。什麼原因呢?世間上所有一切的書籍、知識、經驗,告訴我們的都是有限的存在,都是染汙的,都是生死輪回之因,都是世間動亂紛爭之因。所以說我們在世間上所接觸到的、自己所擁有的心理上的那些概念,完全都是錯誤的。而佛法僧叁寶的概念,本身是清淨的、無染的、盡虛空遍法界的,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凡夫不能用染汙心去理解清淨法。反過來說,我們如果沒有把世間上這些雜亂的東西舍棄掉,正法的內涵就接受不進來。因爲我們一直被這些有形相、有局限的東西障礙住,這就很難去理解、去接觸清淨、無爲的佛法。
我們常常講的“善”和“惡”,都是從世間法立場上來談的,而真正從無相無爲的概念上看,事物的本質是超越善和惡的,是沒有善惡形相、沒有善惡概念的。也就是說,善和惡的概念,只是在世俗谛範圍內,在世間法裏面有。
那麼,什麼叫善惡呢?一般人認爲善和惡是對立的,可以從行爲的動機來判斷,可以從行爲的過程來判斷,可以從行爲的結果來判斷,可以從行爲所引發的其它行爲的結果來判斷。但是佛法談到善的行爲和起因,跟世間上所談的善的行爲和起因是有所區別的,佛法裏面所談到善的本身就是要止惡,也就是說不能造惡業,不能去做這些有過失,有損于人,有害于世間的行爲。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去造作這些惡業,善心善緣善行才能夠慢慢培養起來、積聚起來。通常人忽略了這一部分,他會說,我去做一點好事,拜拜佛,念幾卷經,或者向廟裏捐幾個錢就行了,但實際上卻還默默無聞地在造惡業,惡業的力量是很大的,佛法怎麼有辦法入心呢?所以,佛教裏面特別注重忏悔法門,忏悔就是忏除前衍,不再做惡,不斷悔過,發心不二過。只有把造惡業的心停掉了,才有辦法去行善,也就是說,要行善,就必須止惡。要止惡的話,你必須首先要培養起對叁寶,對佛法的真實信心,否則,遏製不了自己無邊的惡業。在世間上,佛法認爲是惡的,而不少人又恰恰認爲是善的。比如損人利己、弱肉強食、以強淩弱等等的很多行爲,根據佛法來講,都是不好的,在世間上面卻都是被允許存在的,被認爲是合理的,但佛法認爲是不對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也就是說從我們思想上面的認識是很局限的。
第二,從我們整個生命的曆程來看,我們整個生命也是非常有限的。人活一百年,也不過叁萬六千五百天,何況還不一定可以活一百年,也就是說頂多活叁萬天左右,可以看出我們整個生命的曆程非常有限。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這樣一個非常短促、局限的人生意義上,不然佛法就學不進去。也就是說局限在眼前的境界、現前的利益和快樂,這些都是無常的,都不是佛法的本質,更不要說我們還常常都是停留在物質層面上的利益和快樂,那更是靠不住的。
我覺得只要把這兩個問題想通了,對佛法的信仰才能夠真正培養起來,這一點很重要,否則學佛都是很虛的。
俗衆必須要依靠僧團學修才能走上去。反過來說,在家的善男信女這部分,就是僧團在社會上的延伸。通過善男信女,佛法的觸角才能夠觸到社會的各方面去,他們才是叁寶的根基。如果沒有在家的廣大居士們身體力行去實踐佛法,佛法就很難在社會上建立起來。因爲出家衆的人數很有限,並且天天在寺院裏,更主要的是通過在家衆修學佛法,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這樣才能引導、帶動、幫助社會上那些有緣的人、有善根的人,慢慢也把他們接引到叁寶地,同時,自他的功德都會在增長。
我們信仰的理念建立以後,第二步才能談到學習佛法的義理。前面這些沒有建立的話,學義理是非常空洞的,學來學去不會有一個很強的真實感。義理要怎麼學呢?學習佛法義理,要跟自己的行爲配套,就是“解”和“行”要相應,這是什麼原因呢?在社會上,一個企業、一個公司,要發展業務,肯定要研究理論,但理論是爲公司企業發展服務的,如果太超前,太空太大,反而對公司的發展沒有多大用處。治理國家,治理企業,要找出適合自己發展的途徑與方法,佛教的團體也是一樣,我們所學習的教理要適合于出家衆、在家居士用功修學,用佛法不二的義理來指導我們實踐、行持。
我們常常覺得理論太高深,太玄妙,就造成佛法落空,這是很劃不來的,所以大家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依靠團體的力量,才能夠感受到佛法的和合,感受到幸福與快樂,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對別人的意義和作用。反過來說,自己也能夠分享到別人的心得、經驗,知道如何叫做自利利他、自他不二。只有通過這種利他的過程,才能夠感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這樣,自己用功修行的路子也就一路暢通了。
《北京龍泉寺佛法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