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弘忍大师把衣钵传给慧能大师之后,都去追赶。其中有一个慧明法师,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将军,体质很好,因此跑得最快,最后追到了慧能大师。慧能大师见他远远追来,心里想:他是来抢衣钵的,和他争执没有意义,弘忍大师把衣钵传给我,只是一种证据,是表法用的,表示我得到了法,所以他要这个衣钵的话,就送给他。于是他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躲到树林里去。慧明法师去拿衣钵的时候,却发现他搬不动放在石头上的衣钵,当下悔悟,感慨地说:“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六祖大师在树林里听了慧明法师这么讲,就走出树林,对他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我现在就为你说法。”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于是,慧明法师就在慧能大师言下大悟,也就是在问,我们的心,不起善念恶念的时候,哪一个才是本来面目?过去禅宗里常常有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拖那个尸体的是谁
”等等,这些都是要让人去认清我到底是谁?禅宗常常在这方面去追究,引发门人去思考,我是谁,谁是我。
为什么要追究,我是谁,谁是我呢?这跟智慧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我是谁?都是分别心在起作用。有分别心本身就是一种烦恼,无明的状态。实际上应当是无我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我”只是五蕴和合的一个假名安立,你是某某,他是某某,都是一种假名安立。这个“我”可以安立在每个人的头上,只是一种名言而已。反过来说,我们常常把名言上的我当成实际状态的我,五蕴和合的我本来就是身心两个部分。我们身体在变化,思想情绪也是在变化的,昨天、今天、明天的思想认识都不一样,昨天、今天、明天的身体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是无常的特点,无我的特点,可是我们不容易用无常无我的概念来认识自己,来认识自己的问题。佛法里面讲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无常无我在一切事物上都是能够得到说明的。
我们人的问题,烦恼、毛病、习气,是多生多劫长期以来累积下的。假如你今年二十岁,那么二十年前就是前世;假如你现在五十岁,那么可能三十、四十年以后就是后世。所以这种前世和后世,实际上也是很快的,不过几十年前后而已。自己的生命,无始以来都是在这样一种轮回、流转、累积中不断等流下去,很多好的或不好的习惯,都一直在不断加深。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把不好的等流改变过来,不好的习惯改变过来。但是自己在家里看经典、用功,不容易把自己无始以来的不好等流改过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在清净道场,三宝地,才有很大的加持力量,来扭转自己的坏习惯、坏等流、坏思想。这就关系到闻思修的问题。
《广论》里讲:“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惟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闻思修在《广论》的修习轨理里有很明确的界定,是靠他力,是从善知识处,听闻佛法,并且产生定解之后,再根据经论来证成。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现在常常产生的问题就是我们喜欢自己根据经论去看待和判断善知识说出来的道理,如法不如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为什么说我们的智慧从听闻来,听闻从善知识来,原因就是我们自己对于无始以来的业烦恼等流,很难认清,如何以佛法来对治这些问题也不晓得。反过来说,我们是在以一种无明、烦恼的状态,去看待、认识佛法,去读佛经。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时间长了,我执法执也加强了,并且越来越坚固。因为他认为自己内心里面有了佛法,已经得到佛法了,不断增强我执和法执。这样就和佛法的本意相违背,“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不断放下一切执着。
学习佛法到最后就是对缘起、空性的证悟。空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以从许许多多的角度而不是一个角度去认识。比如我们在一所寺院拍照片,拍摄的角度是非常多的,正面,侧面,左面,右面,还可以从下往上拍,从上往下拍等等。也就是说,从许许多多的角度,都可以来认识一件事物。反过来讲,我们看问题常常是以一个角度来认识,这就把这个问题看死了,认识不清楚。对外在的事物认识不清楚,内心产生更多的障碍,根源就是我们内心有迷惑,有障碍,不能得到究竟圆满的智慧。如果能够得到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内心当中很多的迷惑、问题,多换几个角度去思考,自然就会被解决掉。但问题就在于,我们迷惑烦恼,有问题,内心发生困难的时候常常提不起佛法。因为我们无明烦恼现起的时候,佛法就被盖覆了,也就是说我这个房间里面已经都是黑暗了,并且当自己清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自己在无明状态下已经造了很多的业。并且这种业还一直在等流,相续,这样自己所具足的佛法力量、智慧力量就会越来越弱。
我们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因为善知识比较容易看到我们的问题,我们靠外在的力量,由他力故,慢慢就容易产生定解。如果不是靠善知识这种外在他力的作用之下,我们可能学了几十年都很难对佛法里的法义产生真正的定解。没有产生定解,如何产生智慧?信、解、行、证,没有真正的定解,就没办法去实行,修行就修不了,就不会照自己理解的与所产生的定解去实践。因为我们内心一直有怀疑,也就是说自己对佛法的义理没有真正产生信心,法的行相没有真正现起。所以说“由闻知诸法”,我们对法慢慢产生定解,然后再根据这些经教,对自己的这些定解,慢慢展开,这样的话,思惟也好,观察也好,远离恶法也好,就比较容易用功了。不然的话,我们随便拿一本经,随便看一个法类,自己去用功,就犹如我们到一个药店,随便把药拿起来吃,可能一下子不会出大问题,但是也并不一定会有什么好处。更何况我们长期以来,多生多劫轮回于生死当中,无明所使,岂可随便吃药。
不要说我们,声闻道也好,菩萨道也好,也都要从佛听闻正法,再去实践;发菩提心,也要去学,学习如何发心,学习如何行菩萨道;六度万行,更需要一步一步去努力。所以说学本身就是一步一步去模仿,去实践。正所谓“一切圣言现为教授”,如果不能现为教授,那么读任何经论都是一样难以产生大的功德,因为其中的法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教授。经论里面所讲的教授,就是你要真正照着去做的,如果没有定解的话,是难以照着做的。反过来说,自己没有照着去做,就是没有定解,所以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大家都是比较有基础,有信心的,各方面条件也很不错,下午我们谈这些,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学诚大和尚2006年8月5日于北京龙泉寺
我们修学佛法,主要是要培养我们的信仰,培养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何为三宝?佛是圆满证悟宇宙真谛,并要救拔一切众生的人,法就是佛陀所讲的道理,僧是根据佛陀所讲的法而成立的僧团。当然,在现代社会中,可能有些出家人行持不如法,但是,佛法僧的本意是清净的。
我们如何来培养自己的信仰?最关键的是首先要把自己原来对世间、对人生、对世界、对佛法、对佛教的认知全部放掉。什么原因呢?世间上所有一切的书籍、知识、经验,告诉我们的都是有限的存在,都是染污的,都是生死轮回之因,都是世间动乱纷争之因。所以说我们在世间上所接触到的、自己所拥有的心理上的那些概念,完全都是错误的。而佛法僧三宝的概念,本身是清净的、无染的、尽虚空遍法界的,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凡夫不能用染污心去理解清净法。反过来说,我们如果没有把世间上这些杂乱的东西舍弃掉,正法的内涵就接受不进来。因为我们一直被这些有形相、有局限的东西障碍住,这就很难去理解、去接触清净、无为的佛法。
我们常常讲的“善”和“恶”,都是从世间法立场上来谈的,而真正从无相无为的概念上看,事物的本质是超越善和恶的,是没有善恶形相、没有善恶概念的。也就是说,善和恶的概念,只是在世俗谛范围内,在世间法里面有。
那么,什么叫善恶呢?一般人认为善和恶是对立的,可以从行为的动机来判断,可以从行为的过程来判断,可以从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可以从行为所引发的其它行为的结果来判断。但是佛法谈到善的行为和起因,跟世间上所谈的善的行为和起因是有所区别的,佛法里面所谈到善的本身就是要止恶,也就是说不能造恶业,不能去做这些有过失,有损于人,有害于世间的行为。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去造作这些恶业,善心善缘善行才能够慢慢培养起来、积聚起来。通常人忽略了这一部分,他会说,我去做一点好事,拜拜佛,念几卷经,或者向庙里捐几个钱就行了,但实际上却还默默无闻地在造恶业,恶业的力量是很大的,佛法怎么有办法入心呢?所以,佛教里面特别注重忏悔法门,忏悔就是忏除前衍,不再做恶,不断悔过,发心不二过。只有把造恶业的心停掉了,才有办法去行善,也就是说,要行善,就必须止恶。要止恶的话,你必须首先要培养起对三宝,对佛法的真实信心,否则,遏制不了自己无边的恶业。在世间上,佛法认为是恶的,而不少人又恰恰认为是善的。比如损人利己、弱肉强食、以强凌弱等等的很多行为,根据佛法来讲,都是不好的,在世间上面却都是被允许存在的,被认为是合理的,但佛法认为是不对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就是说从我们思想上面的认识是很局限的。
第二,从我们整个生命的历程来看,我们整个生命也是非常有限的。人活一百年,也不过三万六千五百天,何况还不一定可以活一百年,也就是说顶多活三万天左右,可以看出我们整个生命的历程非常有限。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样一个非常短促、局限的人生意义上,不然佛法就学不进去。也就是说局限在眼前的境界、现前的利益和快乐,这些都是无常的,都不是佛法的本质,更不要说我们还常常都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利益和快乐,那更是靠不住的。
我觉得只要把这两个问题想通了,对佛法的信仰才能够真正培养起来,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学佛都是很虚的。
俗众必须要依靠僧团学修才能走上去。反过来说,在家的善男信女这部分,就是僧团在社会上的延伸。通过善男信女,佛法的触角才能够触到社会的各方面去,他们才是三宝的根基。如果没有在家的广大居士们身体力行去实践佛法,佛法就很难在社会上建立起来。因为出家众的人数很有限,并且天天在寺院里,更主要的是通过在家众修学佛法,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样才能引导、带动、帮助社会上那些有缘的人、有善根的人,慢慢也把他们接引到三宝地,同时,自他的功德都会在增长。
我们信仰的理念建立以后,第二步才能谈到学习佛法的义理。前面这些没有建立的话,学义理是非常空洞的,学来学去不会有一个很强的真实感。义理要怎么学呢?学习佛法义理,要跟自己的行为配套,就是“解”和“行”要相应,这是什么原因呢?在社会上,一个企业、一个公司,要发展业务,肯定要研究理论,但理论是为公司企业发展服务的,如果太超前,太空太大,反而对公司的发展没有多大用处。治理国家,治理企业,要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佛教的团体也是一样,我们所学习的教理要适合于出家众、在家居士用功修学,用佛法不二的义理来指导我们实践、行持。
我们常常觉得理论太高深,太玄妙,就造成佛法落空,这是很划不来的,所以大家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团体的力量,才能够感受到佛法的和合,感受到幸福与快乐,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对别人的意义和作用。反过来说,自己也能够分享到别人的心得、经验,知道如何叫做自利利他、自他不二。只有通过这种利他的过程,才能够感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这样,自己用功修行的路子也就一路畅通了。
《北京龙泉寺佛法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