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北京龍泉寺佛法開示

  大和尚06年7月22日于北京龍泉寺

  各位同學,下午,我們一起來探討佛法。

  佛法,是整個轉凡成聖的過程,它需要漫長的時間,不是說幾年,幾十年,幾百年就能夠學好。這需要多少生,多少世,甚至多少劫,才能夠學得圓滿,究竟成佛。釋迦牟尼佛成佛度衆生,至今兩千五百多年,佛陀在世的時候,爲弟子們講了很多的佛法,其中有聲聞衆、菩薩衆、人與非人等等,度了不計其數的衆生,有些是上根利智、大根大器的大菩薩,也有根基比較低劣的,程度比較差的,都能夠得到度化。我們常常看到的這些大乘的經典——《法華經》、《楞嚴經》、《涅槃經》、《華嚴經》、《般若經》等等,都是佛對這些上根利智的大菩薩講的法。只有這些大菩薩的水平,才能夠接受這樣高深的佛法,我們今天看到這些大乘的經典,就很不好理解,是因爲我們的根基條件還不夠。

  就大家所學習的《廣論》來講,是當時宗大師爲當時的修行人而著作的,當時那些弟子本身的條件也是很高的,主要是針對出家衆作修行上的指導與引導,而不是隨隨意意去造作的。那個時候,藏傳的佛教是金剛乘,從蓮花生大師,一直到宗大師那個時候,在西藏都是金剛乘。宗大師造的這樣一部論,這部論本身是通顯密的,根據這部論修可以成佛,再往下,如果修密乘的話,可以根據《密宗道次第廣論》來修。也就是說,當時他能夠在一個非常注重金剛乘的佛法環境中,造出一部這樣的論——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是一部顯教的論典,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對于我們漢地的佛法修學者來講,我們今天來學這樣一部論,就非常的方便。也就是說,當時他弘揚這部論,就尤如我們現在漢地的有些人學金剛乘一樣,要面臨很大的困難,因爲大家搞不清楚,顯教和密教有什麼區別,到底什麼是顯教

  什麼是密教

  分不清楚。

  當時的藏地,大家至少對密教方面還是很了解的,現在這個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爲隨著社會的變化,不管哪個宗派,它要保持本源清淨、傳承清淨,又能用功修行修得上路,爲整個社會民衆所接受,就更加困難,更加不容易。在這樣一個非常浮躁的社會裏,人們就更加難以體會,去了解到底什麼是真正的佛法。至于大家所聽的磁帶,當時也是對一些特定根基的人講,對一些比較有學有修的出家法師來講的。我們現在借助這個磁帶再來學習這部論典,本身又有一段的距離,又隨著這二十年來的整個環境的劇烈變化,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更多、更複雜,自己的問題、社會的問題、衆生的問題更多、更苦。

  我們如何來認識到自己的條件、基礎、程度?我們看到經典當中,佛對菩薩乘、聲聞乘的弟子們講的法,看似很簡單,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六度、叁皈依、業果等等,當時的弟子們很容易聽一下就心領神會,法能入心,能夠根據法去修行,納法成業,我們現在聽了爲什麼不行呢?就是因爲佛法的濃度對我們來說太高了,消化不了,這就需要不斷去稀釋。比如《廣論》看起來,有很多文字上面的問題都搞不清楚,要完全把文字看懂,並把其中的理論架構搞清楚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文字看得懂,理論搞得清楚後,怎麼同自己的生命、身心、日常生活、身語意叁業結合起來,來指導我們整個身心修學,就更加不容易了。這就是說要用佛法來指導我們身心修學,指導我們生命的努力方向,首先對自己要有最基本最正確地認識。我記得我們上次挖水庫,也在這裏做過一次講座,提到我們到廟裏面來,是針對自己的毛病來找藥。

  我們如何來認識自己,佛法裏面講十法界,六凡四聖,六道輪回,人是六道中的一道——人道,人是什麼呢?我們出門看到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青年人、病人、死人等等,其實那個是根據人身來判斷的,是根據人的身體來判斷的。比如一個人活了七十年、八十年,你可以看到人體的衰老,就是一個老人;看到一個五歲六歲的人,皮膚細嫩,正在長身體,就是一個小孩,這些都是根據身體來判斷的。也就是說,你真正看到的只是一個人的身體,我們很容易把人的身體當成“人”,把自己的身體當成“我”,這就是一個很大的認識上面的錯誤、執著。

  佛法裏面對“人”是怎麼定義的呢?梵語“補特伽羅”,翻譯成普通話,叫做“人”,也譯爲“數取趣”。“數”就是常常,“取”就是執著煩惱,“趣”就是六趣,因爲我們有煩惱的緣故,所以常常在六道當中輪回,這就是佛法對人所作的定義。也就是說,人本身具有煩惱,從而造作種種的業,必定會在生死當中輪回,這是人的特點。我們不想在六道裏面輪回,就要解決煩惱與業的問題,解決十二因緣中的愛取有,不然的話,我們肯定出不了這種輪回的規律。

  我們如何來面對認識人生這樣一個問題,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如何來面對自己,認識自己。佛經裏面講,“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塵。”人身原本就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非常容易失去的。《梵網經》講“一失人身,萬劫不複。”就是說我們要得到這個人的身體,成爲一個人,這種機會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失去人身,又是很容易的,六十年、七十年,我們的人身就失去了,如果不斷惡修善,不修行,不用功的話,一生一世造作了很多罪業,就不知道會去哪裏了?

  得到人身很不容易,更何況我們得到的是暇滿人身,能夠聽聞佛法,親近叁寶,並且能夠通過我們的身體,修行用功,承載佛法,是更加的稀有難得,更加的可貴。所以我們要真正認識到這一點,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覺得我的時間還很多,就會覺得我活得很苦很累,感覺不到活在人世有什麼意思,就容易自暴自棄,白白把大好的時間大把大把浪費掉。

  我們學佛法的人和不學的人,是截然不同的。我常常和社會上面各界的人打交道、交朋友,有時候,對于有些人也不是很喜歡和他們講話,爲什麼呢?因爲如果根據佛法的概念來看,有時候,他們講的話確實沒有多大的意義,但是爲了要接引衆生,廣結人緣,也很願意聽他們講,因爲他們無非都是在現實生活層面的種種名利地位、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上分別計較,也就是說他們都是在一個物質的世界裏思考、講說,始終出不了這樣的範圍。佛法不是這麼一回事,佛法的根本立場和原則同這個標准不一樣,佛法是要淨化我們內心的煩惱,不是去追逐外在物質的擁有量,也就是說,我們人一生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社會上面有些人,有一定的地位、財富,衣食住行樣樣不缺,但是內心當中的痛苦煩惱,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在增加,內心的痛苦,比一般的貧民百姓還要多很多倍。這就是眼前現實的問題,大家對物質世界不斷貪求,而大自然的供應量也是有限的,這樣就會造成種種不和諧的狀況,久而久之社會問題也就越來越多了。

  人如何利用暇滿人身來修行,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關鍵之所在。我們得不到人身,就不容易聽到佛法,比如在天上,就很難聽到佛法,在地獄、餓鬼、畜生道中就更不用說了。因爲我們得到了人身,具足了暇滿,所以我們能夠聽到佛法,並且會覺得佛法講得很有意義,對自己的生命很有啓發,這樣才能夠慢慢去思考人還有些什麼問題。不學佛法的人除了生病,需要找醫生以外,不會認爲自己很有問題,常常還會認爲,人發脾氣是很正常的,去罵人也是很正常的,人的傲慢也是正常的——所有的煩惱都認爲是正常的,這是不學佛法的人的一種常態,他認爲只要是人就會具有這些情緒。我們學佛法的人就不同,比如我們龍泉寺的僧俗弟子,自始至終都能和合共處,相互之間,即便有些問題,大家都會去思考與反省。如果在世間上面,那是不可能的,大家住在一個屋子裏,很多個人的習慣不同,有些好動,有些好靜,有的喜歡看書,有的喜歡打坐,有的喜歡聽聞等等,習性差別很大,但是能夠利用佛法來調整自己的心態,來認識自己的問題,情況就不一樣了,就有受用,就有收獲。

  我們學佛法,主要是要解決自己生命當中最重要的問題,或者說我們生命中,最深層次的問題,就是煩惱的問題,業的問題,苦的問題。佛法需要靠文字去記載,需要靠語言去表達。現在有CD、VCD、錄音錄像,也能夠保存,但這些語言文字,聲音圖像,僅僅是載道的工具,跟我們人的身體是一樣的,我們人的身體也是載道的工具。語言文字聲音圖像中的內涵,才是真正的佛法。大家知道這個法的定義是什麼?“軌持”義,軌生物解,任持自性,每個法,讓衆生看了以後,就知道它是什麼。但是這個標准,有兩個層面的,在第一層面上,比如我們常常講“地、水、火、風”四大,它是以“堅、濕、暖、動”爲其特性。比如,我們看到一杯水,就知道水能夠解渴,火能夠取暖,火是熱的,等等,即刻會産生這樣一個理解。也就是萬事萬物能夠保持自己的特性,讓人家一看就知道它是什麼等等。但這還是在眼前的,一般的意義、相對的意義上這麼理解,在絕對意義、究竟意義上來講,就不是這樣理解了,這就談到第二個層面。這怎麼說呢?比如我們看到一杯水,可以看到它是解渴的水,惡鬼看到它可能就變成一團火,魚看到,就會覺得它是自己的依怙,是自己的宮殿;對一個書畫家來講,他可以用水來研墨,用來畫畫;農民用水就可以澆菜;科學家用水可以做試驗;化學家就會去分析水是什麼結構。也就是說不同的衆生,因爲各自業感緣起不一樣,它們對同一個境界的了解也是不一樣的。根據自己的需要,不同人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是千差萬別的,角度也是很多的,本身也沒有一個很固定的角度,這就是佛法當中最高最究竟的道理——空性的道理。但是從我們的角度去認識的話,我們只認爲,水髒了,就可以倒掉了,就沒有用了,但是農民就認爲有用,因爲它可以用來澆菜,也可以變成肥料,有它的用途。我們也可以去思考,水爲什麼變得這麼肮髒,我們能夠找出很多的原因,…

《北京龍泉寺佛法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