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民族之脊粱 佛教之典范:一代伟人唐玄奘▪P2

  ..续本文上一页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得失,不远千山万水,传播和平与文化。奘师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和平使者。印度学者柏乐天说,无论如何,奘师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业绩将永远被全世界的人们所铭记。我深感荣幸的是,这位伟大的翻译家曾经践履过我自己的乡土。这位伟大的中国人值得我们歌颂,值得赞扬。中印两国是兄弟之邦,奘师的翻译,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假如不冒昧的话,我还很想说,它是中印两大民族的共同遗产。

  印度孟加拉国佛陀达摩法会秘书长(僧王)达摩帕尔说,在古往今来的所有时代,在印中文化关系史上,奘师确乎是一个起了最为重大作用的人物。作为跨越万水千山的印中友谊使者和悠悠文明古国的伟大学者,奘师法师的肉体虽然已经不在我们人间,但他依然活在每一个印度人的心灵深处。倘若没有他那字字珠玑般的著作,印度的历史就不会完整。通过他的著作,印度人今天才能了解祖先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种种成就。因此,我们对奘师法师感激不尽。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给奘师以极高评价。直到今天,印度的小学课本中还有讲述奘师事迹的课文。印度学者写的《印度通史》中这样描述奘师:“他几乎访问了印度的每一个邦,记下了对这个国家的古迹、人民和宗教的无数正确观察。中国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大师,给我们留下了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不利用中国的历史数据,要编写一部完整的印度史是不可能的。”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这篇著名的文章里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里所说的“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奘师在内,有这种精神的奘师,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唐玄奘大师集中表现中国古代贤人精神追求的高度与强度,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与厚度,东方大道智慧的深度与难度,进而深切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通过对中华民族丰厚文化遗产和深层精神资源的再探索与再发现,树立起中国人久违了的精神自尊和文化自信,自觉继承我们中国人独有的、同时也是属于全人类的这笔无价之精神财富。玄奘精神照耀着千秋万代!印度佛教东传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文化输入和文化再造工程。中国佛教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中国的高僧大德,涉流沙,越葱岭,犯风涛,渡重洋,斗劫匪,前赴后继,九死一生,舍身求法,志心问道,为民族文化资源勇探新矿,并彰示了中国人精神追求的历史标高。

  赵朴初先生这样说过,玄奘法师为祖国赢得了当时两大文明古国间学术上最高的荣誉,他实际上已成为印度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奘师确实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他是历史上中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他那种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求深求透的治学精神,严肃认真、不弃寸阴的工作态度,他对于祖国学术的无限责任感,对于各国友好的真挚热情,永远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

  奘师生活的时代,恰逢中国数千年古代史上最辉煌的贞观盛世前后。

  今天,中国人民又一次站立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起点上,让我们一起解读奘师壮丽一生的传奇经历和自强不息精神,游历中国文化之深邃意境,从民族精神资源富矿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历史的启迪。

  历史学家流连于历史的华彩乐章而忘返;我们重温历史,则因为今天中国和人类面临的问题。今天人类物质生活富足而心灵空虚,追求声色享受而精神茫然,人们重实利轻信仰、重知识轻智能,经济指针节节攀高而生态环境每况愈下,科技日益发达却对自我更不了解,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实不知何为自由,要个性解放又不辨怎样才能解脱,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威胁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国际关系愈发以武力和强权为上,弱肉强食之丛林原则横行无忌,民族争端与宗教冲突愈演愈烈。世界如此混乱不过是人类精神混乱的外化。人类所有问题的根源其实都在人心。

  我们复温这段历史属于人类的心灵史。只有用心灵才能感知心灵的历史,而心灵的沟通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民族与文化。从玄奘大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风云变幻之际,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如何立身,如何处世,如何治学与治心;他们是以何等的坦荡和自信,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又是以何等的气度和境界,创造和丰富本土文化;他们是怎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完美地塑造并体现出华夏人格精神魅力。

  在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开发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大潮中,我们要学习和发扬玄奘大师的精神,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奘师精神照耀着千秋万代!永垂不朽。

  最后,谨以唐求法僧义净法师的一首诗表达对奘师及所有为佛教求法前贤的敬仰之情:晋宋齐梁唐代间, 高僧求法离长安。去时成百归无十, 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遥碧天唯结冷, 沙河敝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 往往将经容易看!

  作者简介:

  心海,美国国际佛教联合会秘书长。

  

  

《民族之脊粱 佛教之典范:一代伟人唐玄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