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民族之脊粱 佛教之典範:一代偉人唐玄奘▪P2

  ..續本文上一頁者,他們不顧個人安危得失,不遠千山萬水,傳播和平與文化。奘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和平使者。印度學者柏樂天說,無論如何,奘師是有史以來翻譯家中的第一人。他的業績將永遠被全世界的人們所銘記。我深感榮幸的是,這位偉大的翻譯家曾經踐履過我自己的鄉土。這位偉大的中國人值得我們歌頌,值得贊揚。中印兩國是兄弟之邦,奘師的翻譯,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文化遺産之一。假如不冒昧的話,我還很想說,它是中印兩大民族的共同遺産。

  印度孟加拉國佛陀達摩法會秘書長(僧王)達摩帕爾說,在古往今來的所有時代,在印中文化關系史上,奘師確乎是一個起了最爲重大作用的人物。作爲跨越萬水千山的印中友誼使者和悠悠文明古國的偉大學者,奘師法師的肉體雖然已經不在我們人間,但他依然活在每一個印度人的心靈深處。倘若沒有他那字字珠玑般的著作,印度的曆史就不會完整。通過他的著作,印度人今天才能了解祖先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種種成就。因此,我們對奘師法師感激不盡。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給奘師以極高評價。直到今天,印度的小學課本中還有講述奘師事迹的課文。印度學者寫的《印度通史》中這樣描述奘師:“他幾乎訪問了印度的每一個邦,記下了對這個國家的古迹、人民和宗教的無數正確觀察。中國旅行家如法顯和玄奘大師,給我們留下了有關印度的寶貴記載,不利用中國的曆史數據,要編寫一部完整的印度史是不可能的。”

  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心了嗎》這篇著名的文章裏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裏所說的“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奘師在內,有這種精神的奘師,的確算得上是“中國的脊梁”。

  唐玄奘大師集中表現中國古代賢人精神追求的高度與強度,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與厚度,東方大道智慧的深度與難度,進而深切認識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遺産,通過對中華民族豐厚文化遺産和深層精神資源的再探索與再發現,樹立起中國人久違了的精神自尊和文化自信,自覺繼承我們中國人獨有的、同時也是屬于全人類的這筆無價之精神財富。玄奘精神照耀著千秋萬代!印度佛教東傳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爲宏大的文化輸入和文化再造工程。中國佛教的創立和發展,是中國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的思想文化運動。在幾百年的時間裏,一代又一代中國的高僧大德,涉流沙,越蔥嶺,犯風濤,渡重洋,鬥劫匪,前赴後繼,九死一生,舍身求法,志心問道,爲民族文化資源勇探新礦,並彰示了中國人精神追求的曆史標高。

  趙樸初先生這樣說過,玄奘法師爲祖國贏得了當時兩大文明古國間學術上最高的榮譽,他實際上已成爲印度佛學發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奘師確實是我們民族的光榮和驕傲。他是曆史上中國佛教優良傳統最典型、最圓滿的體現者。他那種勇往直前、絕不後退的堅強意志,刻苦鑽研、求深求透的治學精神,嚴肅認真、不棄寸陰的工作態度,他對于祖國學術的無限責任感,對于各國友好的真摯熱情,永遠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的。

  奘師生活的時代,恰逢中國數千年古代史上最輝煌的貞觀盛世前後。

  今天,中國人民又一次站立在民族複興的偉大起點上,讓我們一起解讀奘師壯麗一生的傳奇經曆和自強不息精神,遊曆中國文化之深邃意境,從民族精神資源富礦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和曆史的啓迪。

  曆史學家流連于曆史的華彩樂章而忘返;我們重溫曆史,則因爲今天中國和人類面臨的問題。今天人類物質生活富足而心靈空虛,追求聲色享受而精神茫然,人們重實利輕信仰、重知識輕智能,經濟指針節節攀高而生態環境每況愈下,科技日益發達卻對自我更不了解,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實不知何爲自由,要個性解放又不辨怎樣才能解脫,世界一體化的進程威脅著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國際關系愈發以武力和強權爲上,弱肉強食之叢林原則橫行無忌,民族爭端與宗教沖突愈演愈烈。世界如此混亂不過是人類精神混亂的外化。人類所有問題的根源其實都在人心。

  我們複溫這段曆史屬于人類的心靈史。只有用心靈才能感知心靈的曆史,而心靈的溝通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超越民族與文化。從玄奘大師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風雲變幻之際,曆史轉折關頭,中國古代優秀知識分子,如何立身,如何處世,如何治學與治心;他們是以何等的坦蕩和自信,學習和吸收外來文化,又是以何等的氣度和境界,創造和豐富本土文化;他們是怎樣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言,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完美地塑造並體現出華夏人格精神魅力。

  在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大力開發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大潮中,我們要學習和發揚玄奘大師的精神,把祖國建設成爲一個繁榮富強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奘師精神照耀著千秋萬代!永垂不朽。

  最後,謹以唐求法僧義淨法師的一首詩表達對奘師及所有爲佛教求法前賢的敬仰之情:晉宋齊梁唐代間, 高僧求法離長安。去時成百歸無十, 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遙碧天唯結冷, 沙河敝日力疲殚。 後賢如未谙斯旨, 往往將經容易看!

  作者簡介:

  心海,美國國際佛教聯合會秘書長。

  

  

《民族之脊粱 佛教之典範:一代偉人唐玄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