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显宗修学的建构与作用▪P3

  ..续本文上一页随着寺院教育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宗教学位制度。格鲁派三大寺没有创立之前,在藏传佛教教育界已经产生授予格西学位的教学体制,而且有不同级别的格西学位称谓,如热绛巴(Rab Vbyams Pa)、噶西巴(Bkav Bzhi Pa)、噶俱巴(Dkav Bcu Pa)等格西。在五部大论中精通般若学后可考取热绛巴格西学位,五部大论中学完除了因明学外的其他四门学科后可考取噶西巴格西学位,学完五部大论后可考取噶俱巴格西学位。后来在拉萨创建格鲁派三大寺,使授予格西学位的制度日臻完善,尤其是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参在代理甘丹寺赤巴(法台)期间,在拉萨传昭大法会上创立了授予拉然巴(Lha Ram Pa)格西学位的制度。[12]

  除了拉然巴格西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级别或专业的格西学位,诸如 “措然巴”、“琳赛巴”、“多然巴”、“阿然巴”、“曼然巴”、“噶然巴”等。

  措然巴(Sthogs Ram Pa)格西,是仅次于“拉然巴”的一种格西学位。每位考僧在拉萨小昭寺举行的大法会上,通过拉萨三大寺众高僧前答辩佛教经律论后,才能获得这一宗教学位。

  琳赛(Gling Gsal Pa)格西,该学衔排在措然巴格西之后,是某位学僧在拉萨三大寺中的任何一寺内通过答辩佛教经论而考取的一种格西学位。

  多然巴(Rdo Ram Pa)格西,是某位学僧在各大寺院大经堂门前的石阶上举行的法会上通过众僧前答辩佛教经论而获取的一种格西学位,排在琳赛格西之后。凡是具备条件的各大寺院均有资格授予多然巴格西学位。

  阿然巴(Sngags Ram Pa)格西,是某位学僧在各大寺院的密宗学院中通过对密宗理论的研习以及实践修炼而获得的一种格西学位。一般而言,进入密宗学院修学的条件比较严格,其学僧必须先经过在闻思学院研读藏传佛教五部大论的阶段,并在此获得毕业后才有可能升入密宗学院深造。最好是取得上述格西学位中的任何一项后,被选派或推荐到密宗学院研修,最后取得阿然巴格西学位。阿然巴格西中也有等级差别,如在拉萨上、下密宗学院中获取的阿然巴格西,是至高无上、最为权威的密宗格西学位。

  曼然巴(Sman Ram Pa)格西,是某位学僧在藏传佛教各大寺院的藏医学院长期研习藏医药学而获得的一种格西学位或藏医学位。由于藏医学院所学理论知识极为广泛深入,而且还要经常进行在野外采药等实践,故其研习时间相对较长。

  此外,许多藏传佛教寺院中还授予“噶然巴”(Bkv Ram Pa)、“热绛巴”等级别较低的宗教学位,在此不一一赘述。

  总之,考取宗教学位,是每一名出家僧人的一大宿愿,也是显示自己佛学知识水准的主要头衔。然而,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的格西这一宗教学位并非人人能够考取,只有极少数僧侣经过长期勤奋修学方有机会获取。一旦获得格西学位,特别是在大昭寺举行的大考场通过“拉然巴”格西学位的考试,就在藏传佛教界具有很高的荣誉和宗教地位。因为拉然巴格西,是藏传佛教格西学位中级别最高的宗教学位,也是藏传佛教显宗中最权威的学衔。

  四、结语

  藏传佛教作为当今世界佛教三大派系之一,在诸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质。可以说,它既有丰富系统的佛教经典或理论体系,又有严密深奥的实践修证次第。

  首先,将佛教大小乘和金刚乘三乘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从而建构了既有戒律传承、系统教义、宗派见地,又有密宗传承、修持次第、成就境界的显密宗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所以,藏传佛教在当今世界佛教领域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权威性等殊胜特征;其次,藏传佛教在佛学修习方面,不仅建立了集体经院教育和个体实践体验相结合的修学体系,而且采取了闻、思、修并重的独特的修学路径,首先广闻博记,其次深思熟虑,之后实践修炼,直至正确领悟佛法真谛。

  也就是说,藏传佛教提倡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高尚品德与渊博知识并重,宗教戒律与个人智慧相结合,自利与利他相辅相成,从而达到修身、修学、修心的圆满境界。同时,藏传佛教将教法义理和个人修养作为正确认识或判断一切客观事物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大乘佛教哲学派系中非常非断的中观见,更是尊为识破世间包罗万象(假像)的不变真理。此外,藏传佛教将佛教显宗与密宗有机地结合在一互动的关系之中,这不仅有助于揭开大乘佛教甚深义理的奥妙,而且也整合了佛教的理论体系,保持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因此,藏传佛教学僧严格遵循无显宗理论不入佛教正道,无密宗实践不得佛教正果的宗旨,先学显宗理论,后修密宗实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详见《巴协》第47-49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年。

  [②]“七觉士”史称“七试人”,分别是巴?赛囊、桑希、玛?仁钦乔、昆?鲁意旺布松、巴郭?比若劄那、恩兰?嘉哇却央、拉松?嘉威祥曲七人。

  [③]《土观宗派源流》第28页。

  [④] 丙辰法会是阿里王孜德召集全藏区的学通佛教三藏的所有大师级的学僧,于火龙年(1076年)在阿里举行的大型法会。该法会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内的一大盛事,因而在藏传佛教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⑤] 详见《东嘎洛桑赤列选集》(藏文)第213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

  [⑥] 详见《东嘎洛桑赤列选集》(藏文)第215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

  [⑦] 详见《东嘎洛桑赤列选集》(藏文)第215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

  [⑧] 指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和中观派。

  [⑨] 二圣是指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分别是龙树、圣天、无著、世亲、陈那和法称。

  [⑩] 详见《五部遗教》(藏文)第305页。

  [11] 在藏语中拼写为“DgeShes”(格西),在汉文里意指“善知识”。

  [12] 每位申请拉然巴格西学位的考僧,必须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的祈愿大法会期间,通过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的沙拉寺)高僧提出的佛学疑难问题的答辩,并得到认可才能获取这一宗教学衔。按历史定制,每年考取七名拉然巴格西,并举行隆重的庆典会,在会上颁发格西学位证书和奖品。”

  

  

《藏传佛教显宗修学的建构与作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