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小乘在见、修、行上出现的细微差异或不同观见,也有助于理解佛教四大宗派[⑧]中逐次升华的佛学思想。
所以,戒、定、慧三学在寺院教育中确立为必须遵循的三条修习佛法的途径,缺一不可,并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戒律学方面,主要学习《律经》;在定学方面,重点学习《现观庄严论》;在慧学方面,主要学习《中论》、《因明学》、《俱舍论》。在寺院教育中之所以对佛教三学极为重视,自有其道理:三学中的戒律学是佛教的根本,是修法的基础;而定学是约束自心、避免散逸的途径;慧学就是增长智慧、不昧于解脱之道。故有无戒不定,无定不能生慧之说。
此外,藏传佛教认为,印度古贤二圣六庄严[⑨]是全面继承和严格遵循释迦教法的无与伦比的八位杰出论师,他们的有关论著则是最具权威的佛学经典论著。所以,五部大论中的因明学以陈那和法称的论著为准、中观学以龙树师弟的论著为准、俱舍论以无著兄弟的论著为准、戒律学以释迦光和功德光的论著为准。同时,系统学习二圣六庄严的经论,还意味着最终实现树立佛学中观思想的宗旨。
1、因明学
因明学既是五部大论之一,又是藏族十明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无论在藏族文化史上还是在世界逻辑学上均占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在藏传佛教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誉为打开藏传佛教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实际上,因明学是一种具有工具性、功能性的学问。它是一种既能正确推理又可锻炼智力的学科,故称因明学乃探求真理的方法论和知识论。
从历史上看,藏传佛教学僧运用和发挥陈那的《集量论》(本论)和法称的《因明七论》(释论)等因明学,破除印度外道四派思想,确立内道四派思想,最终达到建立中观应成派思想的宗旨。在藏传佛教与其他一切外道间如何“破”与“立”的立论过程中发挥“为破邪论,安立正道”的思想武器作用。同时,在考评宗教学位时也是一种必备的答辩技巧基础。
显而易见,因明学不仅是藏族五明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对学习其他学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犹如现代哲学在各门人文社会科学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因此,不同宗派各个寺院都比较一致地先学因明,因为因明是修学般若的眼目;后学中观,因为中观是修学般若的果实。故在五部大论中因明学和中观学是藏传佛教建立佛学理论观见之两部大论。
2、般若学
般若学是大乘佛教早期的重要佛学思想理论,其根本经典为《般若经》。而般若经又名佛母(yum chen mo),因为诸佛之所以成佛,主要借助于佛经,而佛经之要义和觉悟过程(缘起性空理论和如何修法成佛)源于般若经,故称般若经乃佛经之母或诸佛之母。
此外,般若经有超凡脱俗的开悟大智能。认为般若为智慧,依凭般若智慧去探讨真理问题--真如、真谛,以及假有、性空等道理,故说般若是“空观”的抽象理论。
可以说,《般若经》的产生开创了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又称菩萨乘。菩萨具有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精神。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多,是大乘菩萨的主要特色。而促成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动力,则是般若思想,即般若波罗蜜多。
弥勒的《现观庄严论》是《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论义、教授或诀窍,是一部纲要性的《大品般若经》释,以“诸法无自性”的中观思想为主,兼采瑜伽观行及其次第。所以,藏传佛教将《现观庄严论》作为般若学纲要编入五部大论之一,成为认识佛教般若空智、成就佛陀果位在智慧上最主要的内容。
3、中观学
中观学作为佛教四大学说或学派之一,在整个佛教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上穷阿含经(四圣谛)与般若思想(缘起性空),下开藏传佛教中观学说。其理论学说在藏传佛教中受到重视并大力弘扬。因而中观学在藏传佛教中得以兴盛和发展,甚至中观思想成为藏传佛教建立自己佛学观见的主要理论依据,所谓“五部大论中《中观》和《因明》是建立佛学理论观见之两部大论”。也就是说,因明是修学般若的眼目,故先学因明;后学中观,因为中观是修学般若的果实。说明修学中观的目的是要见道,是要得到清净的中观正见。
值得强调的是,藏传佛教将中观学在整个佛学体系中置于重要地位,特别是后弘期内翻译了月称的有关中观学的主要论著,从而将中观学经论完整保存在藏文大藏经之中,而且树立了月称中观应成派的权威地位。
4、俱舍论
对于《俱舍论》这一名称的含义,应以它的全称《阿毗达摩俱舍论》来解释,如“阿毗达磨”(mngon pa)是指可以现观的教法义理;其“俱舍”(mdzod)具有箧藏和宝库之义。
无论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都拥有经、律、论三藏,由经律论三藏构成了佛教各派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而《俱舍论》属于三藏中的论藏,归入《丹珠尔》部,是印度高僧大德对佛陀所讲的经律二藏所作的注疏或阐释,是对第一转*轮中所讲的“四圣谛”的进一步阐释。所谓“小乘之见与行在《俱舍论》中讲说”。可见,《俱舍论》在佛教三藏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认为,《俱舍论》是一部从小乘佛教过渡到大乘佛教阶段并在其中发挥桥梁作用的论典。从藏传佛教的立场看,《俱舍论》则是一部以小乘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大乘佛教论典。因为藏传佛教不排斥小乘佛教的教义经典,如《戒律学》也以说一切有部的戒律经典为主要依据。所以,《俱舍论》作为五部大论之一,在藏传佛教中成为重要修学内容。
5、戒律学
戒律学乃佛教之根本、修法之基础,故在藏传佛教修学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从历史的角度看,佛教之所以能够弘传起来,主要依靠僧团组织及其戒律制度来保障。僧团,又称僧伽、教团,由出家弟子组成。从严格意义上讲,出家弟子和在家信徒有所区别:
一、比丘(dge slong),20岁以上的出家男子,要受250多条戒律。
二、比丘尼(dge slong ma),20以上的出家女子。要受从300至500条戒律。
三、沙弥(dge tshul),未满20的出家男子。要受约10条戒律。
四、沙弥尼(dge tshul ma),未满20岁的出家女子。要受约10条戒律。
五、式叉摩耶(bsnyen gnas ma),离成为比丘尼还差两年的未成年的出家女子。要受“六法”戒律。
六、优婆塞(dge bsnyen)或称居士,在家的男信徒。要受持“三归五戒”。
七、优婆夷(dge bsnyen ma)或称居士,在家的女信徒。要受持“三归五戒”。
以上七众之界别,是根据各自所受持的戒律而定。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前,已为僧团七众完成了戒律的制定。在七众当中,如比丘或比丘尼聚集达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组成僧团。出家五众中,沙弥从属于比丘,式叉摩耶、沙弥尼从属于比丘尼。他们不能自成独立的僧团。僧团以普渡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得到觉悟为目的。为了僧团的管理,使他们从事有规律的集体宗教生活,制定了规章制度,对不同信徒规定出必须遵守的各种戒律。戒律学由此建立起来。正如《五部遗教》所云:僧人是戒律的忠实实践者或维护者,故说僧人是佛法的基础,从而建立了许多僧伽组织。[⑩]
三、实践作用
1、修学过程
藏传佛教的修学,主要在各大寺院内完成。以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为例,该寺按照佛教显、密宗的分科原则,在寺内设立六个学院,即闻思学院、续部下学院、续部上学院、喜金刚学院、时轮学院、藏医药学院。除了闻思学院外,后五个学院可纳入密宗范畴。然而,学院中规模最大、学僧最多的则是闻思学院,即显宗学院,其内部分设13个不同的学科班级,整个学制最少也在15年以上。主要修学五部大论,每位学僧通过师授、背诵和辩论的途径,渐次精通《因明学》、《般若学》、《中观学》、《俱舍论》、《戒律学》,重在整体理解和深刻领会。
背诵和辩论是藏传佛教最具特色的修学过程,一般而言,背诵经文和辩论佛学疑难问题,是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的两大行之有效的修学方式。因此,在各个寺院修学的年轻僧人,尤其是格鲁派学僧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背诵经文和辩论佛学疑难问题之上。他们在寺院日常生活中将早晚的时间主要用于独自背诵经文,而早晚背诵的经文又成为参加上午或下午集体辩论佛学疑难问题时广为应用或印证的理论武器,通过辩论可提高学僧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能够进一步领会藏传佛教的深奥义理。所以,背诵经文和辩论佛学难点已成为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相辅相成的两大学经方法,犹如一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而藏传佛教寺院的考试制度,又加强了这一修学实践。背诵经典和辩论疑难问题,是寺院考试的重要内容。如在背诵经文的考试中,背诵的经典越完整、篇幅越长,其考试成绩越优异。辩论考试是以正方或反方的形式进行,在藏传佛教的宗教术语中被称为立宗辩论,围绕某学说或论点提出难题,让答辩人解答,如回答流利,言之有理,其考试及格或优良。否则,其考试不能通过,需要重新复习,有待补考。尤其是这一考试方式从低年级就纳入僧人的学经之中,对学僧的修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在显宗学院修学的学僧,其修学过程是广闻博学,背诵强记,多维思考,反复辩论,从而达到对 “五部大论” 的娴熟理解和融汇贯通,最终顺利考取格西学位,并进入密宗研修阶段。密宗研修的年限不定,主要取决于学僧的勤奋、智慧、悟性等个人条件来不断提升或获得成就。
2、考取学位
藏传佛教格西(Dge Bshes)[11]学位,是…
《藏传佛教显宗修学的建构与作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