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顯宗修學的建構與作用▪P2

  ..續本文上一頁大小乘在見、修、行上出現的細微差異或不同觀見,也有助于理解佛教四大宗派[⑧]中逐次升華的佛學思想。

  所以,戒、定、慧叁學在寺院教育中確立爲必須遵循的叁條修習佛法的途徑,缺一不可,並製定出具體的教學方案:在戒律學方面,主要學習《律經》;在定學方面,重點學習《現觀莊嚴論》;在慧學方面,主要學習《中論》、《因明學》、《俱舍論》。在寺院教育中之所以對佛教叁學極爲重視,自有其道理:叁學中的戒律學是佛教的根本,是修法的基礎;而定學是約束自心、避免散逸的途徑;慧學就是增長智慧、不昧于解脫之道。故有無戒不定,無定不能生慧之說。

  此外,藏傳佛教認爲,印度古賢二聖六莊嚴[⑨]是全面繼承和嚴格遵循釋迦教法的無與倫比的八位傑出論師,他們的有關論著則是最具權威的佛學經典論著。所以,五部大論中的因明學以陳那和法稱的論著爲准、中觀學以龍樹師弟的論著爲准、俱舍論以無著兄弟的論著爲准、戒律學以釋迦光和功德光的論著爲准。同時,系統學習二聖六莊嚴的經論,還意味著最終實現樹立佛學中觀思想的宗旨。

  1、因明學

  因明學既是五部大論之一,又是藏族十明學的重要構成部分,無論在藏族文化史上還是在世界邏輯學上均占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在藏傳佛教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譽爲打開藏傳佛教知識寶庫大門的金鑰匙。實際上,因明學是一種具有工具性、功能性的學問。它是一種既能正確推理又可鍛煉智力的學科,故稱因明學乃探求真理的方法論和知識論。

  從曆史上看,藏傳佛教學僧運用和發揮陳那的《集量論》(本論)和法稱的《因明七論》(釋論)等因明學,破除印度外道四派思想,確立內道四派思想,最終達到建立中觀應成派思想的宗旨。在藏傳佛教與其他一切外道間如何“破”與“立”的立論過程中發揮“爲破邪論,安立正道”的思想武器作用。同時,在考評宗教學位時也是一種必備的答辯技巧基礎。

  顯而易見,因明學不僅是藏族五明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對學習其他學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猶如現代哲學在各門人文社會科學中所起到的指導作用。因此,不同宗派各個寺院都比較一致地先學因明,因爲因明是修學般若的眼目;後學中觀,因爲中觀是修學般若的果實。故在五部大論中因明學和中觀學是藏傳佛教建立佛學理論觀見之兩部大論。

  2、般若學

  般若學是大乘佛教早期的重要佛學思想理論,其根本經典爲《般若經》。而般若經又名佛母(yum chen mo),因爲諸佛之所以成佛,主要借助于佛經,而佛經之要義和覺悟過程(緣起性空理論和如何修法成佛)源于般若經,故稱般若經乃佛經之母或諸佛之母。

  此外,般若經有超凡脫俗的開悟大智能。認爲般若爲智慧,依憑般若智慧去探討真理問題--真如、真谛,以及假有、性空等道理,故說般若是“空觀”的抽象理論。

  可以說,《般若經》的産生開創了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又稱菩薩乘。菩薩具有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精神。菩薩所修的法門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般若)。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多,是大乘菩薩的主要特色。而促成大乘佛教興起的原動力,則是般若思想,即般若波羅蜜多。

  彌勒的《現觀莊嚴論》是《般若波羅蜜多經》的論義、教授或訣竅,是一部綱要性的《大品般若經》釋,以“諸法無自性”的中觀思想爲主,兼采瑜伽觀行及其次第。所以,藏傳佛教將《現觀莊嚴論》作爲般若學綱要編入五部大論之一,成爲認識佛教般若空智、成就佛陀果位在智慧上最主要的內容。

  3、中觀學

  中觀學作爲佛教四大學說或學派之一,在整個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上窮阿含經(四聖谛)與般若思想(緣起性空),下開藏傳佛教中觀學說。其理論學說在藏傳佛教中受到重視並大力弘揚。因而中觀學在藏傳佛教中得以興盛和發展,甚至中觀思想成爲藏傳佛教建立自己佛學觀見的主要理論依據,所謂“五部大論中《中觀》和《因明》是建立佛學理論觀見之兩部大論”。也就是說,因明是修學般若的眼目,故先學因明;後學中觀,因爲中觀是修學般若的果實。說明修學中觀的目的是要見道,是要得到清淨的中觀正見。

  值得強調的是,藏傳佛教將中觀學在整個佛學體系中置于重要地位,特別是後弘期內翻譯了月稱的有關中觀學的主要論著,從而將中觀學經論完整保存在藏文大藏經之中,而且樹立了月稱中觀應成派的權威地位。

  4、俱舍論

  對于《俱舍論》這一名稱的含義,應以它的全稱《阿毗達摩俱舍論》來解釋,如“阿毗達磨”(mngon pa)是指可以現觀的教法義理;其“俱舍”(mdzod)具有箧藏和寶庫之義。

  無論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還是南傳佛教,都擁有經、律、論叁藏,由經律論叁藏構成了佛教各派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而《俱舍論》屬于叁藏中的論藏,歸入《丹珠爾》部,是印度高僧大德對佛陀所講的經律二藏所作的注疏或闡釋,是對第一轉*輪中所講的“四聖谛”的進一步闡釋。所謂“小乘之見與行在《俱舍論》中講說”。可見,《俱舍論》在佛教叁藏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以認爲,《俱舍論》是一部從小乘佛教過渡到大乘佛教階段並在其中發揮橋梁作用的論典。從藏傳佛教的立場看,《俱舍論》則是一部以小乘佛教爲主要內容的大乘佛教論典。因爲藏傳佛教不排斥小乘佛教的教義經典,如《戒律學》也以說一切有部的戒律經典爲主要依據。所以,《俱舍論》作爲五部大論之一,在藏傳佛教中成爲重要修學內容。

  5、戒律學

  戒律學乃佛教之根本、修法之基礎,故在藏傳佛教修學體系中占據主要地位。從曆史的角度看,佛教之所以能夠弘傳起來,主要依靠僧團組織及其戒律製度來保障。僧團,又稱僧伽、教團,由出家弟子組成。從嚴格意義上講,出家弟子和在家信徒有所區別: 

  一、比丘(dge slong),20歲以上的出家男子,要受250多條戒律。 

  二、比丘尼(dge slong ma),20以上的出家女子。要受從300至500條戒律。

  叁、沙彌(dge tshul),未滿20的出家男子。要受約10條戒律。

  四、沙彌尼(dge tshul ma),未滿20歲的出家女子。要受約10條戒律。

  五、式叉摩耶(bsnyen gnas ma),離成爲比丘尼還差兩年的未成年的出家女子。要受“六法”戒律。

  六、優婆塞(dge bsnyen)或稱居士,在家的男信徒。要受持“叁歸五戒”。

  七、優婆夷(dge bsnyen ma)或稱居士,在家的女信徒。要受持“叁歸五戒”。

  以上七衆之界別,是根據各自所受持的戒律而定。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前,已爲僧團七衆完成了戒律的製定。在七衆當中,如比丘或比丘尼聚集達到一定的數量就可以組成僧團。出家五衆中,沙彌從屬于比丘,式叉摩耶、沙彌尼從屬于比丘尼。他們不能自成獨立的僧團。僧團以普渡一切衆生、使一切衆生得到覺悟爲目的。爲了僧團的管理,使他們從事有規律的集體宗教生活,製定了規章製度,對不同信徒規定出必須遵守的各種戒律。戒律學由此建立起來。正如《五部遺教》所雲:僧人是戒律的忠實實踐者或維護者,故說僧人是佛法的基礎,從而建立了許多僧伽組織。[⑩] 

  叁、實踐作用

  1、修學過程

  藏傳佛教的修學,主要在各大寺院內完成。以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蔔楞寺爲例,該寺按照佛教顯、密宗的分科原則,在寺內設立六個學院,即聞思學院、續部下學院、續部上學院、喜金剛學院、時輪學院、藏醫藥學院。除了聞思學院外,後五個學院可納入密宗範疇。然而,學院中規模最大、學僧最多的則是聞思學院,即顯宗學院,其內部分設13個不同的學科班級,整個學製最少也在15年以上。主要修學五部大論,每位學僧通過師授、背誦和辯論的途徑,漸次精通《因明學》、《般若學》、《中觀學》、《俱舍論》、《戒律學》,重在整體理解和深刻領會。

  背誦和辯論是藏傳佛教最具特色的修學過程,一般而言,背誦經文和辯論佛學疑難問題,是藏傳佛教寺院教育中的兩大行之有效的修學方式。因此,在各個寺院修學的年輕僧人,尤其是格魯派學僧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背誦經文和辯論佛學疑難問題之上。他們在寺院日常生活中將早晚的時間主要用于獨自背誦經文,而早晚背誦的經文又成爲參加上午或下午集體辯論佛學疑難問題時廣爲應用或印證的理論武器,通過辯論可提高學僧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能夠進一步領會藏傳佛教的深奧義理。所以,背誦經文和辯論佛學難點已成爲藏傳佛教寺院教育中相輔相成的兩大學經方法,猶如一車之兩輪,缺一不可。

  而藏傳佛教寺院的考試製度,又加強了這一修學實踐。背誦經典和辯論疑難問題,是寺院考試的重要內容。如在背誦經文的考試中,背誦的經典越完整、篇幅越長,其考試成績越優異。辯論考試是以正方或反方的形式進行,在藏傳佛教的宗教術語中被稱爲立宗辯論,圍繞某學說或論點提出難題,讓答辯人解答,如回答流利,言之有理,其考試及格或優良。否則,其考試不能通過,需要重新複習,有待補考。尤其是這一考試方式從低年級就納入僧人的學經之中,對學僧的修學起到了促進作用。

  總之,在顯宗學院修學的學僧,其修學過程是廣聞博學,背誦強記,多維思考,反複辯論,從而達到對 “五部大論” 的娴熟理解和融彙貫通,最終順利考取格西學位,並進入密宗研修階段。密宗研修的年限不定,主要取決于學僧的勤奮、智慧、悟性等個人條件來不斷提升或獲得成就。

  2、考取學位

  藏傳佛教格西(Dge Bshes)[11]學位,是…

《藏傳佛教顯宗修學的建構與作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