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二缘起禅观体系

  十二缘起禅观体系

  佛教众多经论,都是佛陀契应不同众生根性所说。根据各经论理论,又推演出众多修行法门。行者在修学过程中,多有面临法门抉择的困扰,故长时关心:怎样厘清众生根器差异,将各宗派、法门做一定位?此问题关键,是要找出一共通的基准点为衡量尺寸。故在此提出以佛陀根本教法“十二缘起”,做为定位所有法门修行理论的基准,并从两角度论证此观点:一、从教理上解析十二缘起理论特质,说明其为何可做为禅观法门的衡量标准?二、具体将现有各宗派的禅观修行法门,定位在十二缘起架构中,说明各禅观与十二缘起之相应关系,如台、贤、禅、净、密、唯识、中观、如来藏思想,乃至顿渐之说及声闻乘禅观。

  一、十二缘起禅观理论

  佛法禅观是从迷入觉之路,而十二缘起正是示现觉迷之返源过程。经论中“三世两重因果十二缘起”与“一念十二缘起”对觉迷流转义的不同教说,分别相应于大乘禅观与声闻乘禅观之理论。又于此十二缘起支中,无明支做为有情生命流转的根源,经论对无明有浅深、粗细的不同指陈,各宗派禅观对无明亦有浅深、粗细的不同契入,即构成各宗派差异。

  以下分三点说明:一、觉迷流转义之禅观意义;二、三世十二缘起与一念十二缘起差别;三、无明在十二缘起中之定位。

  一)、觉迷流转义之禅观意义

  佛者觉也。禅观共通要义,在于如何发起觉明、去迷返觉,此即本文提出“觉迷流转”概念之理由。十二缘起始从无明,终至老死,每一支各代表著有情生命不同层次的觉迷顺逆流转状态。除十二缘起外,《起信论》中“三细六粗”思想、《禅源诸诠集都序》的“迷悟十重”及圆觉、楞严、唯识之识变、圆镜之旨,乃至禅宗门下《十牛图颂》等,都是大乘说明觉性流转的代表思想,各有诠表善巧不同。

  如《禅源诸诠集都序》以“迷悟十重”逆次相翻,说明迷悟间之无明与觉性的深浅差异与相应对除关系:粗障浅智可除,细障深智方除。此觉迷翻转的要义有二:第一,迷与觉实乃一体,故能觉迷相翻。第二,迷与觉之不同浅深逆次对应,即无明分破,菩提分证之阶段性修行过程,各标帜着修行解脱的不同里程碑。所谓:

  前是迷真逐妄,从微细顺次生起,辗转至粗;后乃悟妄归真,从粗重逆次断除,辗转至细。以能翻之智,自浅之深,粗障易遣,浅智即能翻故;细惑难除,深智方能断故。[1]

  确立了觉性的流转、迷悟的翻转,是修道中最根本标准后,以下进而说明十二缘起中返迷回真的觉性流转义,将十二缘起与禅观体系结合。

  二、三世十二缘起与一念十二缘起差别

  十二缘起为佛法根本教说,且通大小乘。相较于“三细六粗”、“迷悟十重”等,其在圣言量及理论周延性上更具说服力。经论中对十二缘起的阐释,分为“三世两重因果十二缘起”与“一念十二缘起”两大体系,正是做为大乘禅观与声闻乘禅观的两个标准。三世(两重因果)十二缘起代表着事相或业感缘起,将十二缘起切割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念十二缘起标帜着法理或大乘诸缘起,如赖耶、性空、如来藏、法界等缘起理论,将十二缘起含摄在一刹那中,每个念头当下都具足十二缘起支。这是对于佛法诠释非常重要的不同角度,也可以说,三世十二缘起是做为声闻乘禅观观察的对象,而一念十二缘起属于大乘禅观观察的对象。

  三世(两重因果)十二缘起,从惑业苦之事相业感缘起角度,说明有情生命之三世轮转。此理论结构相应于声闻乘禅观“法有我无”思想,在《俱舍论》、《解脱道论》中,承认有根尘识、有五蕴,只是五蕴根尘中没有“我”。在三世缘起流转中,不破根尘识实体:因为法有,所以六根有、名色有、投胎识心有、乃至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之三世惑业苦轮回相状宛然存在。声闻禅观不坏三世缘起之法,只坏缘起中生命流转受生主体的意地我执,这是关键核心处。

  又在此三世架构下,看不到前面构成根尘识界之微细根本无明、行、识流转部分,只能取现前生命粗显的烦恼流转过程。试说明之:无明是前世的无明,行是前世的业,识是今生最初投胎心识,也可说是在母胎前;名色、六入已在母胎中,出胎后是触。此是生命从前世到今生的流转过程,于中不易彰显觉性流转概念。故从六根后,触、受、爱、取方是现前对境取着之烦恼流转。此一流转过程看得较清楚,即随烦恼流转愈深而愈着境,对外在境界愈贪着。所以从三世十二缘起来看声闻乘禅观,其所要观察翻转的烦恼已是流转的末尾,属枝末无明之我执部分。

  而其具体修学过程,以戒定慧三学为纲领。戒、定保障身心根器的清净,重点在离欲恶不善法,不为现在惑恼所染,故摄属于爱、取支。慧是在戒定清净身心下,从现前生命情境入观无我,所谓观五蕴无我或四念处无我。理论上,从识支到取支之现前的惑苦,都可做为入观无我的所缘境,但具体操作上,则以观察受支深处生命主体之“我受”为方便,证入无我智。

  (二)一念十二缘起-觉性流转-大乘禅观

  十二缘起除三世两重因果的体系架构外,大小乘代表性经论,如声闻乘之《俱舍论》、《解脱道论》,大乘之《大集经》、《华严经》,都提到十二缘起于一刹那中同时具足的理论,这是建立十二缘起禅观思想非常关键的理论依据。因为如此才能于现前同时碰触到十二支,尤其是做为万有缘生最隐微根源的无明、行、识等三支。但因大小乘对法体有无的根本差异,声闻乘不辨法空,所诠表的是同时异体的“刹那十二缘起”;大乘站在一切法无自性、平等、无差别的立场,将一切法融摄在一念当中,诠表同时同体的“一念十二缘起。”

  一念十二缘起谓随现前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缘起,此正为大乘禅观依据。因大乘从一切本自清净、无差别的空性立场,一念觉性沦丧,即缘生万法,故十二缘起本质就是无明性,每一缘起支都可说是无明的不同呈现。又因一切法是空性的,无明当下即是空性,所以十二缘起支的差别相可融摄在一念之中平等无别,无明、行、识、名色等都在当下现前一念,即意识所摄:向上统摄七、八识,向下摄触、受、爱等心所,所以所有禅观入观之门都在意根。所谓:

  六七八识,同依意根……又实义门虽有八识,然随机门但有六识。六七八识,同第六摄。[2]

  诸法无量,何以但对意用觉以明三昧,不论余者?……若能深心观察破意无明,则余痴使亦皆随灭。是诸法虽复众多,但举觉意以明三昧,其义苞含靡所不摄也。[3]

  又大乘禅观本质在消融法有的执取,正观法空。所谓“法有”是在根尘识上建立的,是因意识里的无明执着生,所以诸法生。所以要证入法空,一定要从根尘识的解除下手,六根销解,即十八界一切法销解,故从六入(意根)下手,销解六根结构体。解除六根即摄归名色,因为生命的主体、如来藏的本质,到最关键处就是从一分成二,由一赖耶识体分为相分、见分。见分变成识性,相分变成山河大地与根身,故从六根相分摄入色心一体,进而向上统摄识、行、无明等支,不观下面心所等问题。最具代表性的经论就是《辨中边论》“四法”、《楞严经》“绾巾解结”的一解六亡、《金刚经》谓“不住色身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至于具体从一念十二缘起定位大乘禅观,将在后文说明。

  三、无明在十二缘起中之定位

  十二缘起中,以无明支为根本,既所有生命流转都从无明开始,生死之翻转亦在于无明之消融。所谓:“无明是十二因缘根本,若无无明,则诸业不集不成。[4]”可以说,各宗派法门禅观,就在其所对应消融之无明浅深看出差异,此即觉迷流转之禅观要义。故在此须对无明在十二缘起中之禅观意义加以定位说明。

  (一)从十二缘起都是无明的角度

  1、无明有浅深:《成实论》云:“一切烦恼皆名无明。[5]”各经论所论之无明有不同名义,如根本无明、枝末无明;子时无明、果时无明;不共无明、相应无明;五住地烦恼;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这些不同名义的无明烦恼,不仅说明无明有浅深、粗细不同,且其中微细差别无量,随众生根器不同而有不同偏重取舍。此每一不同无明层次的提出,就是禅观转烦恼成菩提的不同里程碑。

  2、支支互摄:从流转立场,无明流转到行,行流转到识,识流转到名色,名色流转到六入,故十二支都具无明性,以无明统摄一切,前前支转为后后支性,后后支承前前支性。故究竟而言,十二缘起支支互摄。譬如行后十一支,都有行的特质,识后后支都有识。同样的,从六入往前溯,六入里有名色,六入里有识,六入里有行,六入里有无明。名色里有识,名色里有行,名色里有无明。所以理论上,十二缘起中随取一法都可做为禅观所缘境,都有其独特进入禅观的方便。且就同一所缘境上,随行者所取不同而形成不同禅观,此即禅观法门差别无量所由。

  (二)从无明即智觉角度

  除从痴暗角度诠表无明烦恼在生命流转中之差异外,经论对无明之诠释,亦有从无无明或无明即明角度,说明无明与智觉关系,或说无明无体,或说无明即觉性,或说无明即法身。智觉本质为分别智与后得智,无明无体、无明即觉性,是从无相之无分别智论;无明即法身,是从有相之后得智论:

  1、无明无体:吉藏大师引《大品般若经》说烦恼本无,才是断烦恼实义:“今言断者,只悟烦恼本不起是名断耳。是故欲示空义故。[6]”《圆觉经》以空中花及梦境比喻无明无体:“此无明者,非实有体。[7]”

  2、无明即觉性:烦恼本身就是觉性、菩提性。所谓“物像无边,般若无际[8]”、“了烦恼性即菩提性[9]”、“无明与菩提同一[10]。”

  3、无明即法身:无明不只是觉性,更是功德法身。所谓“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11]”、“虽在…

《十二缘起禅观体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